史慶然 董玉欣
模塊教學指的是將知識、能力等方面有一定關聯(lián)、共同主題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促使學生展開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有效展開主題建模,則能從一個點出發(fā),在調整、重組中促使學生探究文章的內核,由點及面,最后立體化地建構語文知識。
一、由點到面,學習經典文本
不少教師都會組織學生展開經典文章的拓展閱讀,然而如果推薦不合理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具備主題建模的思想,采用由點及面的方法,先圍繞教材的文章推薦相關作品,對學生進行經典導讀,用相關文化主題來整合文章,將促使學生找到拓展閱讀中探究的方向,閱讀的效果自然會更好。
在學習了《猴王出世》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由點及面,閱讀長篇小說《西游記》,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再次拓展,讓學生了解一下“四大名著”,并分別閱讀其中的優(yōu)秀篇目。為了促使學生對傳統(tǒng)文學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以“四大名著”為主題的探究活動,除了可以探究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以外,還可以上升到文化的層次,讓學生了解一下“四大名著”這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究竟由何而來,還有哪些作品曾經入選“四大奇書”中。學生發(fā)現(xiàn),最初提出“四大奇書”概念的是王世貞,但是指的是《史記》等作品,而馮夢龍、李漁等逐步將四大奇書限定為通俗小說,這其實反映了社會文化特點,展現(xiàn)了普通民眾的文化需求。理解了這些后,學生的閱讀也更為深入。
在進行主題建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習的內容編寫校本課程,參考本地文化特色,整合一系列的作品,促使學生展開全面閱讀。這樣的教學屬于浸潤式教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促使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
二、比較鑒別,掌握寫作手法
比較閱讀也是主題建模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將一些和課文有關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和鑒別,主要探究其中的寫作手法,讓學生找到不同寫作手法之間的差異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的方式展開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歸納。
《伯牙絕弦》和《月光曲》這兩篇文章一篇為古文,一篇為現(xiàn)代文,其內容一篇展現(xiàn)的是中國的古琴曲,而另一篇展現(xiàn)的是西方的鋼琴曲,教師可以將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分析其表現(xiàn)手法有何不同。學生發(fā)現(xiàn),《月光曲》通過描寫想象中場景的方法展現(xiàn)對于音樂的描寫,這種手法和《伯牙絕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鐘子期的語言中,將音樂聲比喻成了泰山和流水,這和《月光曲》將音樂聲比喻成月光照耀的水面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兩者還有一些區(qū)別,《月光曲》在敘事上更為詳細,且更細膩地闡述了貝多芬等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使得文章變得更加豐滿細膩。教師進而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將《伯牙絕弦》擴寫成《月光曲》的形式具體該怎么做,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手法。
對比閱讀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同主題的現(xiàn)代文和古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還可以將課本中的改編文和原文進行對比,將譯制版的作品和原文進行對比。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表達方式,并對學生自己的寫作手法也有所促進。
三、讀寫結合,漫溯語言深處
學者葉圣陶認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若要讓學生的傾吐變得更合乎法度,吸收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見教師不能單純地指導學生寫作手法,而應該追問學生閱讀的程度,這才是學生寫作之“根”。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能給學生構筑起一個大語言環(huán)境,這樣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運用語言。
《匆匆》一文中有不少詞句都耐人尋味,如“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一句不僅體現(xiàn)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而且其中的“伶伶俐俐”展現(xiàn)了時間輕盈而過的狀態(tài),給人一種時間和人捉迷藏的感覺。這樣的語義顯然是字典中所查不到的,需要在特定語境下才能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春》等,嘗試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理解其清秀雋永的用詞特點。在此基礎上則可以讓學生嘗試仿寫,在寫作時也要嘗試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并且注意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特殊含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活學活用地掌握各種詞匯,并且學會在寫作中如何選擇到最貼合文章語境的詞語。
學者許志君在研究中指出,教師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找到寫作和閱讀之間的啟發(fā)點、需求點、共性點、發(fā)展點,這樣能有助于更好地建模。主題建模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學生在組合研讀的過程中能通過橫向組合、縱向組合形成立體拓展,這樣能更好地找到建模的規(guī)律,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
史慶然,董玉欣,山東臨沂市西郊實驗學校柳青苑校區(qū)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