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琳 宋伍 白金萍 王鳳梅 劉智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校2016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106名,分為觀察組(n=53)和對照組(n=53)。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觀察組采用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比較兩組教學成績、教學效果、教學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教學成績優(yōu)良率77.36%(41/53)高于對照組56.60%(30/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表達能力、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應用于生理學教學中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教學成績及教學滿意度。
關鍵詞: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生理學教學;教學成績;教學效果
生理學是一門醫(yī)學基礎理論課,是研究正常狀態(tài)下機體功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是學習后續(xù)醫(yī)學課程的基礎。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學生對人體生理機能的認識。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束縛學生思維發(fā)展,未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當前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能有效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全面培養(yǎng)醫(yī)學邏輯思維方式及推理判斷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本研究選取我校臨床醫(yī)學學生106名,分組后對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F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資料選取我校2016級臨床醫(yī)學學生106名,依照教學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n=53)和對照組(n=53)。觀察組男27名,女26名,年齡18~21歲,平均(19.89±1.08)歲;對照組男28名,女25名,年齡18~22歲,平均(20.03±1.03)歲。對比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二)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基本理論、實驗操作內容,學生被動接受。
2.觀察組采用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教學前準備:選取符合教學大綱和學生基本情況的案例。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多樣性,可通過增加圖片、視頻等,最大程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案例應以短篇幅為主,上課前一周把案例材料發(fā)給學生,指導其查閱相關材料,搜集信息,初步分析案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課堂教學實施: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課上教師依據教學要求先講解教學目標,然后提出案例,并緊扣教學大綱設置關鍵性或重要性的問題,提出的問題確保學生有能力回答。同時注意變化提問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各小組代表陳述對案例的分析及解決意見,同時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教師依據教學目標點評討論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學生的觀點,提出學習的重點及難點。既要激勵學生發(fā)表觀點,又要注重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指導學生撰寫書面報告,深化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對已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確保學習的連貫性、系統(tǒng)性。課后評價:教師點評問題分析是否準確、知識需要完善的部分及教學過程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回顧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總結在課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及對延伸問題的討論。
(三)觀察指標
1.課程結束后,兩組均行綜合考試,題庫與自命題相結合,筆試與操作相結合,包含生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及相關概念的理解、病例分析、基本操作等,共100分;>90分為優(yōu),80~90分為良,60~79分為可,<60分為差。優(yōu)良率=(良+優(yōu))/總例數x100%。
2.兩組均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價教學效果,包括學習興趣、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驗技能等,每項10分,評分越高提示教學質量越高。
(四)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教學效果)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教學成績、教學滿意度)以百分比表示,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教學成績
觀察組教學成績優(yōu)良率77.36%(41/53)高于對照組56.60%(30/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教學效果
觀察組表達能力、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討論
生理學課程中專業(yè)名詞較多,理論抽象,生命活動規(guī)律及生命現象形成原理復雜,理解難度較大。采用傳統(tǒng)方法教學時以教師講解為主,難以體現生理學的學科特點,甚至致使其喪失學習興趣,進而降低教學效果,難以適應現代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需求。
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選取典型案例,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獨立思考,師生共同完成授課內容,既能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習興趣,增強其發(fā)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驗技能水平,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及啟發(fā)性。學者寶東艷等研究指出,案例教學組考核結果中得分>90分者高達34.0%,高于常規(guī)教學組,在生理學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效果顯著,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綜合運用能力,進而改善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本研究將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應用于生理學實驗教學中,教學前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基本情況精心選取案例,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案例,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于課后實施教師自評及學生自評。結果顯示,觀察組教學成績優(yōu)良率、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應用于生理學實驗教學中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實驗教學成績。分析其原因在于,通過教師結合生理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提出針對性案例,學生分組討論,從多角度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能有效促使學生對生理學現象進行思考及判斷,感受整個生理現象的情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欲望,拓展思維,培養(yǎng)其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利于不斷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同時,課后教師與學生均進行自我評價,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不僅有助于教師教學方案的改進,且對學生強化并鞏固已學知識具有重要意義。綜上可知,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采用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成績及教學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