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榮
新聞出版改革從發(fā)行體制改革入手,“一主三多一少”一施行,圖書市場完全進入了買方市場。
全國出版物的發(fā)行銷售,無論是新華書店包銷體制階段,還是經銷、寄銷體制階段,都是買方——書店說了算,出版社基本上處于求人幫助的被動地位。出版社能牛氣的只有暢銷書??蓵充N書一社一年也沒有幾種,大量的一般圖書銷售都得求書店幫忙,爭取延長一點銷售時間,擺一個好一點的展示位置。在出版社開始自辦發(fā)行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如此。新書征訂是各出版社發(fā)行部主任最頭痛的事。
我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工作時,曾到地區(qū)以下新華書店的門店做過了解,縣級新華書店門店書架上除個別暢銷書外,幾乎找不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文學藝術類圖書。詢問原因之后,業(yè)務員給我的回答是:店堂小,全國這么多書,擺都沒地方擺;再說,除了電視報紙上宣傳得家喻戶曉的暢銷書外,一般圖書少有人問津??h級書店的規(guī)模和資金幾乎無法做一般圖書的經營,這就是全國兩千多個縣級新華書店的現實。一般圖書的市場如何開發(fā)、朝哪開發(fā),是當時擺在各社發(fā)行部主任面前的課題,也是道難題,真如第一次吃螃蟹,不知該從哪下嘴。
1988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發(fā)行部主任王久安與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發(fā)行部主任沈炳麟邀請我參加北京圖書訂貨會辦公室工作,并推舉我當訂貨會辦公室副主任。這樣,我們幾個就有機會經常在一起研究、探討出版社的自辦發(fā)行。我當時的思想非常明確:出版社自辦發(fā)行,仍然離不開新華書店的支持,新華書店系統的書目征訂不能放棄,盡管只有三五百冊,但它可以讓全國的書店和公共圖書館知道各出版社圖書出版的信息,若放棄這種征訂,新出版的圖書就進不了各地公共圖書館和大專院校的圖書館。但是,出版社自辦發(fā)行單靠新華書店難以生存,必須立足自辦多渠道發(fā)行。這時新聞出版署正好提出了“三放一聯”,因此,在新華書店系統“建立城市特約經銷店”和“加強出版社之間的橫向聯合”成為各社發(fā)行部主任的共識。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家出版社率先成立了“社科六社聯合體”,加上后加入的法律出版社,成了“社科六聯七社”。而這時我們幾家文學藝術綜合出版社也在醞釀成立聯合體。當時中國工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華夏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和我們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昆侖出版社)7家出版社正在昆明搞小型圖書訂貨會,張金元、王寶生、郭潞生、崔萬義和我們社的蘆沖、韓振宇等一聽著了急,幾個人緊急商量,提出回來趕緊給各社發(fā)行部領導匯報,敦促聯合體盡快成立。
從昆明回來后,我們7家社的發(fā)行部主任立即專題研究成立聯合體的事。我提議成立九社聯合體,取名叫“京版九社圖書發(fā)行聯合會”,簡稱“京版九聯”。取九,一是有發(fā)展空間,二是“永久”的意思。大家贊成我的意見。聯合體的成員除了參加會議策劃的工人、作家、三聯、文聯、友誼、華夏和我們解放軍文藝(昆侖)7家出版社外,有人建議加上文化藝術出版社,高福慶提出加上中國圖書聯合公司,大家一致同意(后改由解放軍出版社參加)。
成立聯合體,各社發(fā)行部主任的積極性有了,但要把“九聯”的活動搞起來,在全國形成一定的聲勢,則必須把各社社長“發(fā)動”起來,社長們有了積極性,事情才能做好做大。我們決定開一次有“九聯”各社社長參加的懇談會,會議由中國圖書聯合公司的業(yè)務負責人段炳恒主講我國圖書市場現狀,用殘酷的現實增強社長們的危機意識,再由各社發(fā)行部主任結合自己社的工作談現實、擺困難、講設想,最后請各社社長發(fā)表意見。
段炳恒對我國圖書市場的現實有深入的了解與分析,講起來有理有據,有聲有色,講到發(fā)行的難處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一介紹幫助社長們了解了圖書市場的真相與現實,讓社長們找到了心頭焦慮和出版社面臨危機的根源。各社發(fā)行部主任的發(fā)言,則幾乎成了“訴苦會”,他們毫無顧忌地說出了平時難以啟齒的苦衷及努力想把本社發(fā)行工作搞活搞好的想法。社長們從中受到感動和鼓舞,一致表示贊成成立聯合體,并表示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所有活動積極參與。會上通過了“九聯”的章程,確定9個單位的發(fā)行部主任組成“九聯”理事會,并確定了每屆兩位執(zhí)行主席,由各社發(fā)行部主任輪流擔任,一年一換。第一屆由工人社的白渝生和華夏社的魏廷寅擔任,并推舉作家社的扈文健和工人社的劉建平兩位為“九聯”秘書。
“九聯”成立之后,首先于1989年8月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在呼和浩特聯合舉辦“草原書市”,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以東道主身份協助承辦舉行訂貨會的相關手續(xù)及會務接待工作。一個聯合體與一地出版社聯合舉辦全國性的訂貨會尚屬首次,在出版界產生很大影響。訂貨會活動邀請了50多家大中城市新華書店參會,受到各地新華書店的支持,報名十分踴躍。訂貨會到會代表達300余人,每個社都拿到了50萬元以上碼洋(當時圖書平均定價只有1元多錢)的訂數。
“九聯”真正在全國名聲大振,還是“京版九社全國圖書聯合展銷”。其基本模式為,“九聯”成員單位作為圖書的供貨單位,全國省會城市新華書店和計劃單列城市新華書店作為銷售單位,進行全國范圍內聯展聯銷。參加聯展的各新華書店在中心門市店外懸掛“京版九社全國圖書聯合展銷”的橫標,發(fā)貨由出版社擬好參展書目,經銷貨店審定確認,主發(fā)與訂貨相結合;展銷采取一次性寄銷,單算單結;展銷時間一個月,涵蓋國慶節(jié),也逢學校新學年開學;結算后可以退貨,愿意將余書轉入正常銷售的更歡迎。
經過各社包干聯系,確定參加展銷的新華書店有北京市王府井新華書店、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新華書店、沈陽市太原街新華書店等24個城市新華書店,我們就定名為“京版九社全國二十四城市新華書店圖書聯合展銷”,并舉行了由《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近40家媒體出席的新聞發(fā)布會,同時邀請有關領導、“九聯”各社社長、參展的24城市新華書店的領導和業(yè)務人員前來參加發(fā)布會,到會100多人。我代表“九聯”發(fā)布了圖書聯展的實施方案,9個社共發(fā)貨550多個圖書品種,碼洋150萬元,每社一次性投放市場圖書15萬碼洋左右。發(fā)布會結束,出版社10天內(8月底)發(fā)貨到位,展銷時間計劃9月10日至10月10日,由各展銷店靈活掌握。
這次聯合展銷非常成功,絕大多數店沒有退貨。1990年2月15日至20日,我們在北京京閩飯店舉辦了“京版九聯”圖書發(fā)行工作研討會,會議有兩項任務,一是開好“京版九社全國二十四城市新華書店圖書聯合展銷”活動的總結會,二是舉辦“九聯”新一年度圖書看樣訂貨會。會議邀請了全國26個城市57家新華書店的110名書店朋友參加。24個城市新華書店聯合展銷非常成功,到開會前,已經結算完畢的有17家書店。這17家收貨碼洋120.42萬元;實際銷售80.67萬元,銷售占發(fā)貨碼洋的67%。這次聯展規(guī)模、形式、成效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可喜的嘗試、一次有意義的探索、一次有成效的社店合作。通過聯展,“九聯”與各大中城市書店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真正交上了朋友。
在總結研討的同時,“九聯”專門用兩天時間,進行現場圖書看樣訂貨活動。57家參會書店當場看了九聯社各家的樣書,當場成交碼洋近500萬元。各社都拿到了可喜的訂貨碼洋:作家出版社130萬元,友誼出版公司80萬元,解放軍文藝(昆侖)出版社70萬元,文聯出版社60萬元,解放軍出版社48萬元,華夏出版社30萬元,三聯書店15萬元,文化藝術出版社15萬元,工人出版社7萬元。這種融研討、訂貨于一體的業(yè)務交流形式,有效地推動了社店的合作,對出版社自辦發(fā)行渠道的建立,樹立品牌形象,擴大市場覆蓋率,增強競爭能力,提高兩個效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