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的發(fā)展改革進入了一個加速期。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治國理政進程中,把教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談到對中國教育的貢獻,不得不提及留學生群體。這個群體最早誕生于中國現(xiàn)代化的起步階段,也是最早接受西方現(xiàn)代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群體。自容閎和他倡導的留美幼童開始,這個群體的地位和貢獻,始終和國家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
留學群英對中國社會變革的貢獻
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并開始出現(xiàn)新的群體,其中一個重要群體就是留學生。這個群體并不是“少數(shù)”,而是“群英”。他們是近代新知識分子的代表,是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中最有遠見,最領時代風騷,最具有探索精神、改革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的一股力量。他們不斷拋出新的思想,推動新的變革,在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和發(fā)展中發(fā)揮了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作用??梢哉f,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100多年來,在中國社會變革的大潮中,留學生始終是時代的弄潮兒。
近現(xiàn)代以來的歷代中國留學生群體,每一代都有其獨特性。在辛亥革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那批留學生,使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完成了根本性變革;辛亥革命后,大批留學生逐漸更加關注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教育方面的發(fā)展,進而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教育運動的推動者。他們深入學習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學技術,試圖借此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其中很多人成為了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yè)家等;從1915年開始,中國知識界鼓勵青年向西方學習,提倡“勤以做工,儉以求學”,大批有志青年前往歐美國家留學,通過勤工儉學,他們對西方社會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中國社會的落后、愚昧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變革中國社會的愿望更加強烈;1949年后,為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培養(yǎng)各方面建設急需的人才,新中國向蘇聯(lián)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回國后,為增進中國人民同蘇聯(lián)及東歐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加強和發(fā)展中國同這些國家的友好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1978年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學者52人赴美留學。他們中有的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有的在大學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均成為各自領域的知名專家或?qū)W術領軍人物。他們身后,數(shù)百萬人之巨的留學大潮悄然涌動,隨即高漲;進入21世紀,留學趨于大眾化。新時代的留學群體對新生事物的認識更敏銳,視角更寬廣,更易推動中西文化的融合。
影響時代浪潮的每一代留學生,發(fā)揮的都是群體效應。江山代有才人出,留學群英也在不斷更新?lián)Q代。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留學群體,正在不斷成長和崛起,毫無疑問,未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宏偉歷史進程中,他們將大有作為,在改革發(fā)展大潮中繼續(xù)扮演弄潮兒的角色。
留學群英對中國教育的貢獻
五四之后,留美學生學成歸國者日漸增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他們既熟悉中國傳統(tǒng)教育,能夠保存其中的精華和優(yōu)良因素,同時又有開放的視野,能夠積極吸納國外先進的東西。他們對整個中國教育體系的建構是全方位的。
中國教育界在留美歸國學生的影響下,開始從效仿日本轉(zhuǎn)而效法美國。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采用美國的單軌制,即所謂“六三三四制”(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該學制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至2001年,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時,曾經(jīng)收集到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照片拍攝于1916年,其中除了著名的教育史家保羅·孟祿,其余多為哥大師范學院中國學生俱樂部成員,其中有胡適、陶行知、蔣夢麟、孫科、張彭春(張伯苓之弟)、凌冰等人。他們回國后,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教育運動的發(fā)起者,推動了中國的文化改革、教育改革,改變了中國教育界的面貌。直至今日,他們的影響仍在延續(xù)。
例如“教學法”這個詞,過去叫“教授法”。陶行知回國后提出,教學是教和學的過程,是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不只是簡單的講授,建議改“教授法”為“教學法”。這些留學歸來的教育家不僅為中國建立了現(xiàn)代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教育體制,還留下了寶貴的教育理論,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學說”,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邰爽秋的“民生教育”,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等等。這些豐厚的教育理論遺產(chǎn),直到現(xiàn)在依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更為難得的是,他們的思想與人格,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以人民為師的師者風范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學生時提出了“四有”好教師的標準: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jié)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見》指出,要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zhì),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和教師工作,其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師德師風建設,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孔夫子,一個是陶行知。后者也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教師的楷模。
陶行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解放、中華振興而奮斗不息的一生,是不斷開拓、勇于改革,為中國教育探求新路的一生。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熱忱,秉持“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態(tài)度,執(zhí)著、堅定地為改革舊教育、發(fā)展人民教育堅持不懈地工作。一切為了人民,是他的出發(fā)點與歸結(jié)點,熱愛人民、尊重人民、為人民利益服務,人民至上,正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道德觀,也是他的教育觀。這種“愛滿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對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精神和拼搏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陶行知也是留學生中被公認為民族情結(jié)最濃厚的?;貒臅r候,他在船上公開對大家講:“我要用四通八達的教育,來創(chuàng)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這是他的抱負,他也做到了知行合一。
無論今天還是未來,人們都可以從這一批批留學群英身上吸取足夠的精神力量,他們的這種思想和人格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梢韵胍姡@種精神財富在未來仍將成為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之源。(作者系著名教育史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