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婷婷 孫華鳳 吳近芳 茅東升? 趙啟明
重瞼成形術是整形科常見的手術之一,在改善容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東方人中,一部分單瞼患者合并有輕度上瞼下垂,術前檢查時易被忽視,未矯正將影響重瞼的形態(tài)和上瞼提肌的功能。限制韌帶為瞼板上緣的上瞼提肌腱膜內(nèi)橫跨于內(nèi)外眥間白色的、質(zhì)韌的纖維索帶樣結構,其存在限制上瞼提肌的上提功能,將其切除后,大部分輕度上瞼下垂可以被矯正。作者應用小切口切除限制韌帶聯(lián)合重瞼術治療輕度上瞼下垂患者23例,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3例(37眼),男3例,女20例;年齡19~33歲。單眼9例,雙眼14例。均為先天性輕度上瞼下垂合并單瞼,以美容目的要求行重瞼術,術前問診時部分患者訴有“抬眼費力”現(xiàn)象,術前檢查時發(fā)現(xiàn)其存在不同程度“抬眉、額紋增多、仰頦”等癥狀。雙眼平視前方時,上瞼緣遮蓋瞳孔上緣,上瞼提肌肌力為6~8mm,無Bell現(xiàn)象,無晨輕暮重現(xiàn)象。
1.2 手術方法 術前拍照后,囑受術者坐位閉眼,設計重瞼線,重瞼線寬度一般為6~8mm。待重瞼線確定后,切口線內(nèi)側起自重瞼線內(nèi)中1/3交界處,長度為約1.5cm。局部麻醉成功后,按切口線先切開皮膚及皮下,適當剪除切口下唇整條眼輪匝肌,暴露瞼板淺筋膜,打開眶隔,去除自然疝出的眶隔脂肪。在瞼板上緣附近的上瞼提肌腱膜內(nèi)可見橫跨于內(nèi)外眥間纖維樣束帶—限制韌帶(見圖1),在內(nèi)外眥起止處將其離斷剪除,囑患者坐位,重新評估上瞼下垂程度,檢測上瞼提肌功能,上瞼緣遮蓋角膜位置達到預期效果,重瞼長度及弧度形成滿意,按重瞼成形術縫合傷口。
圖1 限制韌帶
患者術后上瞼下垂矯正效果滿意,上瞼緣位于角膜緣下2mm,瞼緣弧度自然,左右對稱,抬眼明顯輕松(見圖 2)。1例患者術后上瞼下垂未得到完全矯正,上瞼緣位于角膜緣與瞳孔之間,但兩側對稱,外形自然,睜眼輕松,患者對療效較滿意。所有病例隨訪3~15個月,無暴露性角膜炎、無結膜脫垂、無復發(fā)等并發(fā)癥。
圖2 小切口限制韌帶切除矯正雙側輕度上瞼下垂
重瞼術已成為目前整形美容行業(yè)中最常規(guī)和流行的外科手術之一,術前詳細檢查對于重瞼術式的選擇和形態(tài)形成十分重要。其中,上瞼下垂應是重瞼術前仔細檢查和排除的合并癥。在平視前方時,上瞼覆蓋角膜上緣>2mm,可診斷為上瞼下垂,根據(jù)患側上瞼的下垂量分為輕、中、重三度[1]。輕度上瞼下垂患者上瞼的下垂量不>2mm,上瞼緣位于瞳孔上緣。而輕度上瞼下垂患者常不會同時存在“抬眉、額紋增多、仰頦、抬眼費力”等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并且這部分單瞼患者眼裂較小,體檢時不易觀察到瞳孔而忽視輕度上瞼下垂的存在。輕度上瞼下垂既影響美觀,又影響眼肌功能,在重瞼術中若不矯正易導致術后眼裂睜不大、重瞼線過淺、消失等后果[2]。
國內(nèi)文獻報道,輕度上瞼下垂的發(fā)生率為0.23%[3]。其病因多樣且復雜,最常見的為先天性上瞼下垂,即由于上瞼提肌發(fā)育不全或動眼神經(jīng)發(fā)育異常、功能不全所致;少數(shù)病例是由于上瞼提肌內(nèi)外角過緊,或有過多的纖維粘附于眶隔后壁限制上瞼提肌的運動所致[1],臨床上較常見的矯正上瞼下垂的方法有:上瞼提肌腱膜折疊術、上瞼提肌縮短術、額肌瓣懸吊術、瞼板-結膜部分切除術、瞼板-結膜-Muller肌切除術等[4-5]。輕度上瞼下垂常用的方法為上瞼提肌腱膜折疊術和上瞼提肌縮短術,一般而言,每矯正1mm下垂量,需折疊或縮短4~6mm的上瞼提肌,術后可能出現(xiàn)上瞼閉合不全、上瞼外翻等并發(fā)癥[6-7]。
在本組病例患者的瞼板上緣的上瞼提肌腱膜內(nèi)發(fā)現(xiàn)數(shù)條細小纖維束帶,有些融合為一條纖維條帶,即限制韌帶。限制韌帶的概念首先由歐陽天翔提出,其指出限制韌帶橫行于瞼板上緣的內(nèi)外眥之間,睜眼時上瞼提肌收縮,而限制韌帶的牽拉限制上瞼提肌的運動,導致上提力量減弱,致使睜眼無力[8]。在本組病例術前檢查時,大部分患者均可做瞬間瞪眼,但不能持久,手術切除限制韌帶后上瞼提肌力量明顯增強,表明這部分患者并不存在上瞼提肌發(fā)育不良或薄弱,而是由于限制韌帶的收緊,限制上瞼提肌的運動;手術中將限制韌帶在內(nèi)外眥的起止處徹底去除,解除其對上瞼提肌運動的牽制作用,恢復其正常的睜眼功能。
然而,目前對此解剖結構的來源和解剖并未明確。歐陽天翔和任沖指出限制韌帶來源于上瞼提肌腱膜,是由于腱膜異常增厚牽拉過緊而形成[8-9];而王釗則認為限制韌帶來源于眶隔筋膜的異常發(fā)育,起加強眶隔的作用[10]。也有研究者指出限制韌帶是獨立的結構[11]。本資料中,作者發(fā)現(xiàn)打開眶隔筋膜去除脂肪后,將眶隔筋膜向上推,就可見限制韌帶位于瞼板上緣的上瞼提肌腱膜的表面,并未與眶隔筋膜相粘連,但也未與上瞼提肌腱膜緊密融合,可以輕松將其游離,切除后上瞼提肌腱膜未受損,但其來源需要進一步的解剖研究證實。限制韌帶的存在人群也并不明確,歐陽天翔[8]認為所有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均存在限制韌帶,任沖等認為此解剖結構在正常人中并不存在[9]。本資料中患者均存在限制韌帶,有些為數(shù)條細小纖維束,有些為單獨一條較為粗大的纖維束,故作者認為在上瞼下垂的患者中限制韌帶相對粗大,起到限制作用,而正常人中可能存在限制韌帶但已退化,無牽拉作用或是并不存在,但需更多研究證實。限制韌帶的概念易與節(jié)制韌帶混淆,節(jié)制韌帶又稱上橫韌帶或Whitnall韌帶,是上瞼提肌近眶上緣處的肌膜增厚形成的韌帶樣組織,在某些程度上起限制上瞼過分運動的作用,中、重度上瞼下垂可行上橫韌帶懸吊術進行矯正[12-13]。
本資料中,大部分患者徹底剪除限制韌帶后,上瞼下垂能得到完全矯正,表明這部分患者的上瞼提肌功能是良好的,只是限制韌帶抑制的上瞼提肌的功能,切除限制韌帶后,其功能恢復。有1例患者術后上瞼下垂仍然存在,單純?nèi)コ拗祈g帶的牽制未能完全矯正上瞼下垂,表明該患者在去除限制韌帶后仍存在上瞼提肌肌力較弱的情況,但術中未能準確判斷予以矯正。但患者術后感覺睜眼明顯輕松,對效果較滿意。
重瞼手術術式較多,如埋線法、切開法、微創(chuàng)三點切開法等,各種方法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埋線法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無瘢痕,但適用人群較局限,只適用于眼瞼皮膚薄且無松弛的患者,術后重瞼線不牢固,易消失。而切開法效果永久,不受單瞼條件限制,適用范圍廣,但術后消腫慢,恢復時間長瘢痕明顯[14]。微創(chuàng)三點法消腫快,只留有三處較短瘢痕,但亦要求患者眼瞼無臃腫且無皮膚松弛,術中只能切除切口下部分眼輪匝肌和瞼板前組織,手術難度大,易造成兩側不對稱[15]。而本資料中采用重瞼線中央單一切口,長約1.5cm,避免在易形成瘢痕的上瞼內(nèi)側做切口,術后瘢痕短且不明顯。經(jīng)此切口可從內(nèi)眥至外眥去除連續(xù)的切口下眼輪匝肌和瞼板前組織,在上瞼臃腫的患者可打開眶隔,去除眶脂肪,分離出限制韌帶,所形成的重瞼形態(tài)自然、美觀、持久[16]。
本方法的優(yōu)點:(1)簡化手術步驟,恢復快,瘢痕短。術中無需分離縮短上瞼提肌,手術損傷小,患者術后反應輕,消腫快。(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術中無需縮短上瞼提肌或是縮短量明顯減少,降低術后上瞼閉合不全、上瞼外翻、暴露性角膜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3)術后重瞼形態(tài)自然;無論是上瞼提肌縮短術或是額肌瓣懸吊術,均改變了解剖結構,術后重瞼形態(tài)易不自然,而本方法只需切除限制韌帶,未改變解剖結構,術后重瞼形態(tài)自然美觀。(4)手術方法簡單易學,易掌握。本方法并不能適用所有的上瞼下垂患者,其適應證為:(1)上瞼皮膚彈性好無松弛;本方法采取上瞼中央小切口,故無法去除松弛皮膚。(2)輕度上瞼下垂患者,上瞼提肌肌力基本正常。中、重度上瞼下垂患者單純切除限制韌帶并不能完全矯正上瞼下垂,可與其它術式結合,可明顯減少聯(lián)合術式的矯正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經(jīng)小切口切除限制韌帶未改變解剖結構,手術操作簡單,損傷小且恢復快,術后形態(tài)自然,遺留瘢痕短,并發(fā)癥少,是矯正輕度上瞼下垂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