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現(xiàn)代社會中老生常談的話題,學校作為培養(yǎng)祖國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更是要提高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也被列入其中。學生的成長階段不僅需要用知識武裝自己,還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教師要讓學生知法守法,在維護道德底線的基礎上推動法治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底線;實例;法治;約束
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nèi)容主要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進行編排,其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整套教材根據(jù)學生的成長、生理、心理規(guī)律,由易到難地合理規(guī)劃各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小到個人和家庭,大到社會、國家甚至是世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壯志,但最重要的是要從自身做起。用道德提高個人素質(zhì),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nèi)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nèi)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用法治保障德治,以德治作為法治的基礎,這是我們需要通過一次次授課不斷深化且升華的理論。
一、樹立底線意識,有一定的道德標準
古代儒家思想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放在一起,構成知、仁、勇(即“三達德”)。這三大品行至今都值得我們用以約束自己的言行。古人遺留下的道德標準和現(xiàn)當代的道德標準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大部分還是值得我們借鑒。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當今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實例遷移到古人的道德標準中,不論是“對號入座”還是“背道而馳”,都能給學生不一樣的啟迪。幫助學生樹立底線意識應該是初中政治老師第一堂的授課重點。“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碑斠粋€人沒有道德底線的時候,他就有可能做出違背法律的事情??扇绾巫寣W生明白樹立底線的重要性?“底線”的界限究竟在哪?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課本逐課講解,并且用生活中的案例進行輔助說明,讓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所謂的“道德底線”。在授課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疑惑——道德行為是不是就是做好事?大多數(shù)學生的潛意識里都認為道德是很崇高的詞匯,我們把它上升到了一個高度,讓很多人對它有了敬意和崇拜感,這不僅不利于我們的教學,還會導致學生對道德的認知產(chǎn)生一定偏差。“做好事”只是道德行為中的一部分,講文明、講禮貌也是“道”與“德”中的重中之重?,F(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科技都在飛速發(fā)展,很多人都想要背著背包在世界各國間游走,感受不一樣的異域風情。但是在這途中,部分國人表現(xiàn)出不文明、不講禮貌的行為。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再度發(fā)生,也為了改變我們的國民形象,教師和學生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要有新的認知。教師可以把相關的新聞素材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這些反面的教材能讓學生更有所思考。這些時事新聞會讓教師有更多的教學智慧,也能更好地引出正確的價值觀的教學。
二、知法守法,有所為有所不為
初中生對事物的認知還在不斷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哪些事情是值得去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染指的,這些學生心里都會有一個清晰的分界線。初中的學生大多數(shù)都在叛逆期,他們的“不順從”很有可能致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知法守法是現(xiàn)代人最基本的生活準則,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警醒學生不要“明知故犯”。很多法制節(jié)目都會對監(jiān)獄里的人進行采訪,他們改過自新、重新悔過的視頻也可以給學生播放。學生對犯罪后果還是了解甚少,我們不能讓他們因一時的懵懂無知而造成終身的悔恨。青少年犯罪的相關法律條文和處理規(guī)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及案發(fā)原因、過程,這些都可以作為教材的輔助性資料在課堂上講解說明。青少年要堅持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在用法律保障自身和他人的權利不受侵犯時也要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越界。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引入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對“法治社會”的構建。在美國任意踐踏草坪一定會被人指責并且受到重罰,但是在我們國家,大多數(shù)人看著小孩子踐踏草坪也只是一笑而過,甚至有些成年人也因為“圖方便”直接無視旁邊的路。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只要有“德治”我們就能自我約束,這樣的想法太過于理想主義化。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德治是法治的基礎。一旦有人越界的話,我們一定要通過法律的手段嚴懲不貸。
初中政治教學調(diào)動的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情感,讓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只有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前社會紛繁雜擾,社會形態(tài)、思想觀念、利益價值的不同都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影響。道德與法治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無論社會怎樣日新月異地變化,初中政治老師一定要“德法并授”,雙管齊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慕影嗳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