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
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是民族瑰寶中耀眼的存在。高中文言文教學站在素質教育和文化滲透的角度,開展語文基礎教學。其蘊含的豐富哲理和真摯情感仍然具有被后人學習的價值,作為新生代社會接班人,高中生有義務學好文言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文言文豐富自身的語文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致力于把自己培養(yǎng)為建設國家的人才。
關鍵詞:高中教學;文言文;有效教學
語言晦澀難懂,時間相隔久遠……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文言文時會遇到的難題。如果缺少正確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時會存在各種困難。教師應從語言、文章大意、時代背景、深層內涵等多個角度具體分析情況,尋求對應的切入點。文言文教學雖然具有難度,但不代表“無機可乘”,擺正教學目標,改善教學結構,教師仍然能夠建立高效課堂。
一、重視誦讀,以讀生情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對誦讀做過深刻見解:“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后理自見得。”正所謂情能生文,文亦能生情,言語誦讀間其意自現(xiàn)。文言文的學習也可以把誦讀作為切入點,以讀明理,以讀曉情,具體實施如下:(1)朗讀從認識字詞切入。在誦讀中教師要求學生查閱注解不認識的字詞,通過字典、網(wǎng)絡、詢問等手段理解正確意思。(2)強調精讀和通讀。文言文較之現(xiàn)代文有著晦澀難懂、短小精練的特點,不適合采用泛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通讀,繼而深入精讀,做到全文朗讀通順。(3)課后誦讀鞏固。誦讀不僅是預習工作,也是課后鞏固任務,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短暫的課堂不足以提供充分了解。在教師講解完后,要求學生再次通篇朗讀,帶入此前的學習體會,以明情知理為側重點,讀出體會,讀出情感。朗讀中學生還應做到“大聲、清晰、正確、富有感情”,于朗誦中明確斷句規(guī)律,于抑揚頓挫間體會行文智慧。
二、文言并重,突出教學重點
文言文顧名思義,一為“文”,即通篇文章,二為“言”,即構成文章的字詞。高中文言文學習中,教師逐漸出現(xiàn)教學偏差,格外注重逐字逐句的解釋,對“以、已、之、于、矣”等虛詞過度強調,教學時咬文嚼字,將逐句翻譯作為首要任務。雖然字詞學習是必要的,但文言文學習不僅有“言”,還應有“文”,要言文并重,既要強調文言文中字詞知識的學習,也要突出文章內涵的深刻體會。《勸學》中寫到“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贝司涑霈F(xiàn)部分難詞,教師不應立即讓學生逐字翻譯,而是根據(jù)已掌握的知識,例如“木、直、繩、輪、挺”等,初步推斷出大概意思,在學生的認知輪廓里,教師再加以具體分析解釋,學生能更好地完善理解。針對長篇文章《阿房宮賦》等,教師要把握教學節(jié)奏,做到詳略得當。面對《阿房宮賦》中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等一目了然的字句,教師可簡單帶過,提高課堂效率??偠灾?,教師要做到文言并重,先行感受大意,繼而準確學習,最后注重情感體會,達到三行合一,高效教學。
三、豐富課程結構,立體教學
一篇文言文由寫作手法、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和時代特征等各因素構成,在教學時教師應掌握不同角度的切入點,豐富教學內容,構建立體課堂?!冻鰩煴怼返膶懽鞅尘罢等龂鴳?zhàn)亂,諸葛亮率軍征討,臨行前辭別劉備寫下感情真摯的《出師表》。教師在此背景下可引入三國歷史,包括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等歷史故事,幫助學生了解諸葛亮的忠心赤膽,體會諸葛亮的內心活動,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深入學習。學生在感情基調的指引下能逐漸明白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理解起字詞來也更加得心應手。不同的文章具有各自鮮明的情感色彩,這些特點也恰恰體現(xiàn)出文章不同的價值觀和內涵。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文章前,首先對其作者、寫作背景,以及歷史特征做出大概了解,找到感情基調。其次還應結合延伸資料,豐富課本內容,對文章大意做出初步判斷。另外,學生也可對比同類型的其他文章,找出異同點,鞏固課后學習。
四、引經(jīng)據(jù)典,體驗文化魅力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中蘊含了古人豐富的經(jīng)驗和智慧,具有深層次的學習價值,即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學習前人總結的經(jīng)驗教訓。例如,文章《勸學》就充滿了哲理,從“學不可以已”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钡健板浂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些都值得后人學習領悟。教師要突出哲理的學習,可以從要求段落背誦、強調積累運用等方法鼓勵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除了哲理的體現(xiàn),文言文也展現(xiàn)了很多傳統(tǒng)道德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薄耙嘤嘈钠渌瀑?,雖九死其猶未悔。”……《出師表》讓人了解何為忠誠,何為鞠躬盡瘁;《赤壁賦》讓人如沐春風,習得蘇子一身瀟灑。這些文學經(jīng)典歷經(jīng)沉淀,飽含智慧和情感,教師要突出文章內涵,在課堂舉例、作文書寫等方面促進學生引經(jīng)據(jù)典,感受文化魅力。
文言文具有獨特魅力,極具古人智慧和哲理,是加強學生文化修養(yǎng),增強文學底蘊的重要學習內容。教師要揚長避短,著重突出其內涵魅力和語言的博大精深,減少字詞翻譯的枯燥困難,以文言并重為準則,豐富教學結構和內容,借助朗讀、背誦、摘抄等手段促進文言文的興趣學習。教師要時刻注意教學偏差的產生,本著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初心,建立高效的文言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安輝.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探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7).
[2]張美華.對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考試周刊,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