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多鈞,雷 鳴,張開亮,范新明,王 芳,任志忠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015000)
甲狀腺腫瘤發(fā)病率較高,近年,隨著檢測手段的不斷更新,甲狀腺微小癌的檢出率明顯升高。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及現代醫(yī)學理念的轉變,傳統(tǒng)開放手術已不能滿足時代要求,這使得腔鏡技術在治療甲狀腺惡性腫瘤方面具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因腔鏡與傳統(tǒng)開放甲狀腺手術均有其獨特優(yōu)勢,因此,臨床上兩種術式的選擇也存在很大分歧,本文通過對比經胸乳入路腔鏡與傳統(tǒng)開放甲狀腺惡性腫瘤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客觀評價腔鏡技術治療甲狀腺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及應用前景,為臨床選擇提供依據。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5例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癌手術(腔鏡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同期為113例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甲狀腺癌手術(開放組)。術后病理結果均為惡性腫瘤。
1.2 納入標準 (1)超聲提示甲狀腺結節(jié),且TI-RADS分級在4a~5級;(2)腫瘤直徑小于2.0 cm;(3)經超聲及頸部CT檢查均未提示頸部腫大淋巴結;(4)甲狀腺功能未見異常。
1.3 排除標準 (1)術前超聲提示甲狀腺腫瘤直徑≥2.0 cm;(2)術前甲狀腺功能異常;(3)有甲狀腺手術史、乳腺癌手術史或其他頸部手術史;(4)術前伴有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吞咽困難);(5)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病或精神異常;(6)術前超聲或CT提示頸部腫大淋巴結。
1.4 手術設備與器械 經胸乳入路組采用腹腔鏡器械、高清監(jiān)視器、圖像處理系統(tǒng)、第二代超聲刀。傳統(tǒng)開放組采用普通器械與高頻電刀。
1.5 術前準備 術前均完成常規(guī)檢查并進行詳細的手術評估,主要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及頸部薄層增強CT明確甲狀腺結節(jié)的大小、數量、位置及有無鈣化、頸部腫大淋巴結,TI-RADS國際評分4a~5級入選。多普勒超聲由超聲科副主任獨自完成,為項目組成員。
1.6 手術方法 手術參照張多鈞等[1]報道的經胸乳入路三孔法腔鏡甲狀腺手術。穿刺成功、建立操作空間后,分別置入無損傷抓鉗及超聲刀,在顯示器直視下用超聲刀分離頸闊肌深面,向上分離至甲狀軟骨上方,兩側分離至胸鎖乳突肌前緣,形成天黃地紅的局面(圖1)。由胸廓上口開始縱向切開頸白線,用超聲刀打開甲狀腺外科被膜,首先游離外側,分離甲狀腺中靜脈,用超聲刀凝固切斷,用3-0可吸收縫合線1~2根向外牽開頸前肌群及胸鎖乳突肌,充分暴露腺體。用超聲刀切開甲狀腺峽部,用無損傷鉗推開甲狀腺下極脂肪及甲狀旁腺,采用“隧道式”(圖2)解剖方法暴露喉返神經,直視下切斷甲狀腺下血管,離斷Berry韌帶后于其后方注意辨認Zuckerkandl結節(jié),分離至上極時,由后面暴露甲狀腺上動脈并用超聲刀采用“防波堤”技術凝固切斷,標本送快速冰凍病理檢查提示為“惡性”者繼續(xù)行峽葉及對側下極部分腺體切除。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圖3)采用由下至上、從外到內的清掃方法,用無損傷鉗提起胸廓上窩的淋巴脂肪組織,用超聲刀從胸鎖切跡開始向上清掃,注意識別、保護后方的喉返神經,外側至頸動脈鞘,上界至舌骨下緣,清掃氣管周圍、甲狀旁腺及喉返神經周圍淋巴結,完成喉返神經的全程顯露(圖4)。術后用3-0可吸收線縫合頸白線,將抗壓引流管尖端自頸白線兩縫線間插至甲狀腺窩內,一般由對側乳暈旁切口引出。
圖1 “天黃地紅”建腔層面
圖2 “隧道式”解剖并顯露喉返神經
圖3 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
圖4 甲狀旁腺及喉返神經全程顯露
1.7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腫瘤直徑、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清掃淋巴結數量,術后觀察患者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引流量、咽部不適感、病理學特征及術后24 h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滿意度等。滿意度評價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頸部美容效果、手術切口耐受性、手術方式認知度、術后心理期望值、手術恐懼性、手術徹底性、術后頸部舒適感、家人的理解與認知能力、術后瘢痕位置及手術切口疤痕給個人形象帶來影響的10項指標,各項指標按患者自身體驗分組予以評分(1~10分),95分以上為很滿意,90~94分為滿意,70~89分為一般,69分以下為不滿意。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方差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腔鏡組65例,開放組113例,兩組性別、民族、年齡及腫瘤直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手術均獲成功,成功率為100%;無死亡病例;兩組病例術后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咽部不適感、淋巴結清掃數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24 h VAS評分及住院時間優(yōu)于開放組,患者滿意度高于開放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觀察指標見表2。兩組術后病理類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術后隨訪1個月~2年,無失訪病例、復發(fā)及轉移。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的比較(±s)
組別 性別(n)民族(n)男 女 漢 蒙 回年齡(歲)腫瘤直徑(cm)腔鏡組 12 53 49 12 4 44.31±9.73 1.39±0.48開放組 25 88 97 9 7 47.31±12.52 1.46±0.39 t/χ2值 0.336 4.404 1.663 -0.945 P值 0.562 0.111 0.099 0.346
表2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觀察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觀察指標的比較(±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聲音嘶啞[n(%)]飲水嗆咳[n(%)]術后引流量(mL)咽部不適感[n(%)]術后24 h VAS評分(分)淋巴結清掃數量(n)滿意度[n(%)]住院時間(d)腹腔鏡 18.40±7.13 4(6.15) 3(4.62) 34.48±12.10 7(10.77) 3.23±0.81 6.88±2.58 61(93.85) 5.60±0.93開放組 42.69±12.85 3(2.65) 2(1.77) 55.97±16.2 10(8.85) 5.78±1.79 6.47±1.88 76(67.26) 7.20±1.41 t/χ2值 -16.22 1.278 1.166 -10.04 0.176 -16.49 1.215 19.164 -9.12 P值 0.000 0.258 0.280 0.000 0.856 0.000 0.226 0.000 0.000
表3 兩組術后病理類型的比較(n)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2]。近年隨著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檢出手段的增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3-4]。自2002年仇明等[5]報道我國第一例腔鏡甲狀腺手術,因其手術效果、美容效果較好,并發(fā)癥少,近年得到迅速發(fā)展,由起初的單純腺瘤切除,到腺葉切除,再到喉返神經顯露、甲狀旁腺保護,目前發(fā)展至甲狀腺癌根治+淋巴結清掃,已取得巨大進步。但目前,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惡性腫瘤尚存有爭議,尤其頸部淋巴結腫大、轉移者擔心不能行完整、有效根治手術,加之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位置變異,手術難度、質量會打折扣。隨著腔鏡技術的成熟,有學者[6-7]指出,腔鏡技術治療甲狀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證實。
自2009年我院開始行腔鏡甲狀腺手術,2011年與廣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成立內蒙古地區(qū)腔鏡甲狀腺手術基地,目前完成各類腔鏡下甲狀腺手術500余例,在腔鏡甲狀腺手術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無一例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2016年開始結合國內現狀、同行共識行腔鏡甲狀腺癌手術,我們根據本地區(qū)人口的特異性提出適合本地區(qū)的手術標準,由于本地區(qū)目前尚未開展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患者術前均進行嚴格評估與篩選,排除有手術禁忌證及因瘤體過大導致操作困難的患者。本研究中由于受患者文化程度、疾病認知能力、經濟能力及依從性等因素,開放組病例多于腔鏡組,兩組患者在性別、民族、年齡分布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腔鏡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24 h VAS評分、住院時間優(yōu)于開放組,患者滿意度高于開放組,與相關報道一致[8]。
在喉返神經解剖方面我們一直采用“隧道式”解剖方法[9],即沿甲狀腺下動脈、下甲狀旁腺、甲狀腺中靜脈及環(huán)甲關節(jié)處等毗鄰關系,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一般到特殊的分段解剖技術。根據唐詩彬報道的Zuckerkandl結節(jié)[10],本研究發(fā)現患者多于喉返神經入喉角內上方、Berry韌帶旁有一個增大的Zuckerkandl結節(jié),而且此結節(jié)也是定位甲狀腺上旁腺的重要標識。由于甲狀腺上旁腺位置相對固定,在腔鏡的放大作用下,原則上必須保留,對于不能原位保留的甲狀腺下旁腺,術中采用“金標”甲狀旁腺激素檢測儀檢測,結果為陽性者置入20 mL注射器內,用剪刀剪成碎末狀溶于5 mL生理鹽水,前臂內側肌肉內點狀注射完成自體移植,術后均未發(fā)生低鈣血癥表現,術后1周檢測雙側前臂甲狀旁腺激素值明顯差異。由于本研究共移植7例甲狀下旁腺,未進行相關統(tǒng)計分析,暫時保留數據,在此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腔鏡下甲狀腺癌手術應嚴格遵循傳統(tǒng)外科手術的治療原則,達到傳統(tǒng)手術標準是腔鏡下甲狀腺癌手術成功的關鍵,不論腔鏡抑或開放甲狀腺手術范圍也是近年討論的熱點[11]。由于本研究中術前評估患者均無頸部淋巴結腫大、轉移,腫瘤直徑選擇在2 cm以下,屬于低危惡性腫瘤,考慮患者要求及術后生活質量,我們選擇行甲狀腺癌功能性根治術,即患側葉、峽部切除,對側葉大部分切除及中央組淋巴結清掃。但大部分文獻報道,腫瘤選擇4 cm以下為宜,有的學者認為腫瘤直徑可放寬到不超過5 cm。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及手術經驗、技巧問題,結合有關資料[12]我們制定適合本地區(qū)的手術適應證:(1)腫瘤直徑<2.0 cm,且為分化型癌;(2)術前超聲及CT均無淋巴結轉移或局部侵犯的證據;(3)頸部無手術史,美容要求高;(4)愿意接受腔鏡手術。隨著腔鏡下甲狀腺癌手術例數的不斷增加,手術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選擇病例的標準會有所放寬。
淋巴結清掃有一定難度,尤其男性患者,由于胸壁皮膚活動受限,清掃低位淋巴結(6c區(qū))受鎖骨阻擋尤其困難,因為我們所使用的第二代超聲刀不能凝閉胸導管,于左側清掃時尤應注意胸導管,注意分辨胸腺,緊貼胸腺清掃后方淋巴結,可防止誤傷隱藏于胸腺內的甲狀腺下旁腺。對于頸深部、頸外側區(qū)的淋巴結清掃不在本研究范圍;趙文新教授[13]對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手術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具體的清掃技巧進行了詳細報道。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樣本量的擴大,此后研究中會逐漸涉及此領域。
總之,相較甲狀腺癌手術,腔鏡技術有其獨特優(yōu)勢,符合循證醫(yī)學與微創(chuàng)外科的理念,是個體化醫(yī)療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患者在心理上更容易被認可、采納,其強調的不僅是微創(chuàng)與內鏡技術的完美結合,更注重的是“以人為本”與“微創(chuàng)”的醫(yī)學理念。它不僅祛除疾病,還使患者用最小的創(chuàng)傷、最短的時間、最少的并發(fā)癥達到最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充分體現了“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治療原則[14]。從目前來看,術者按照嚴格的學習曲線獲得經驗[15],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腔鏡甲狀腺癌手術治療效果滿意,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