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河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50分)
有一種消失令人無可奈何:淡出生活的郵筒,終將老去的親人,一段無法挽回的錯過……
對此你有何體驗和感慨,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除詩歌外),不少于800字。
【立意參考】
“有一種消失令人無可奈何”,核心詞是“消失”;“無可奈何”,隱含了是一種“美好的消失”。繼續(xù)追問,消失的原因無非客觀和主觀;繼續(xù)追問,如何面對這樣的美好的消失。我們要訓(xùn)練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會怎樣”的角度追問立意。我們要訓(xùn)練從自然、社會和人生各個領(lǐng)域搜索選擇素材。
1.記敘體
題干的描述強調(diào)的是“是什么”,考生可以借此以記敘文體,描述一段曾經(jīng)的生活,或哀婉嘆息,或豁達曠遠,或哀婉中透著豁達。
2.議論體
(1)“是什么”“為什么”的角度。
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客觀規(guī)律使然,或者是生命的逝去,因為自然的生死規(guī)律而不得不拋下親情;或者是傳統(tǒng)的習(xí)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因為科技的發(fā)展和世界的物質(zhì)化而式微以致消失,此中包含了對曾經(jīng)生活的懷念,對物質(zhì)化世界的反思。
消失的原因可能是主觀人為使然,或者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而導(dǎo)致一段(一份)美好的消失。自己的過錯,可以是無意的陰差陽錯,可以是克服不了的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
當然,這里的“自己”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
(2)考生在此基礎(chǔ)上往前跨一步,深入到“怎么樣”“會怎樣”的層面。
面對客觀規(guī)律使然的消失,比如生命的消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瘍?yōu)橥鳌?。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未知生焉知死”。還要有“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豁達和哲思。比如習(xí)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的消失,人不能停留在懷念中不能自拔,還應(yīng)有與時俱進的豁達圓融和適應(yīng)順應(yīng)。
面對主觀人為使然的消失,人也不應(yīng)一味地包裹在嘆息懊悔中,不應(yīng)用悔恨制造自縛的繭。重要的是,從悔恨中走出,創(chuàng)造當下和未來的美好生活?!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
【偏差提醒】
1.只寫題干材料中列舉到的“郵筒”“老人”“錯過”,而不涉及“消失”。
2.沒有“消失”的鋪墊,直接大談特談如何面對當下和未來。
3.有的同學(xué)作文跑題,往往在于不能從聯(lián)系的角度思考主題詞,斷章取義?!跋У泥]筒”必須要寫出“郵筒”與“消失”的關(guān)聯(lián);“正面消失,珍惜當下”,要把“正面”和“珍惜”互相映襯著寫。
【例文評析】
此次作文評析,沒有按照慣常的做法,把各分數(shù)層次的作文,都舉篇例文。只評析了一類文和中等檔次的考場文。一類文是追求的目標。中等檔次考場文的精細研討,其實更有價值,它面向的是大多數(shù)學(xué)生。大多數(shù)同學(xué)如果能從中等檔次考場文的評析修改中,獲得教益,提高寫作水平,整體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成績的目標也就易于達成了。
易不委心任“之”去留(50分)
人生如一列疾馳的列車,你看著窗外的風景,經(jīng)歷著生活的一切。坐在身旁的人換了一位又一位,呼嘯閃過的布景更替了一次又一次,我們不仍然坐在這里,靜靜地看天上云卷云舒么?(以“疾馳的列車”窗外“呼嘯閃過”的“風景”,形象化應(yīng)題“消失”意。以反問句暗引“任去留”)
總有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無可奈何的消失出現(xiàn)。不論是曾經(jīng)的標志,心愛的物品還是關(guān)鍵的機會,它們往往如細沙,從指間滑落。我們遺憾,我們懷念,我們自責,但它們卻從未再出現(xiàn)??嗫嗟淖穼み@樣失意,我們曷不委心任“之”去留?(以“標志”“物品”“機會”,進一步明示“消失”意。以反問句直接揭題)
我相信命運,但我認為命運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當一件我們拼命想要抓住的東西消逝的時候,這便是我們該向它告別的時候。曾經(jīng)印象的消失代表著成長,心愛的物品和親人的消失代表著堅強,關(guān)鍵機遇的消失代表著自省……一切消失都是為了明天的不同,而又怎能因那一杯已碰灑的牛奶傷懷至極,餓死農(nóng)場里的牛呢?(“相信命運”在這里是承認“消失”的客觀性,“命運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里是暗點題旨:委心任去留,積極面對消失。消失可以激發(fā)積極的諸如“成長”“堅強”“自省”的內(nèi)在品質(zhì)。末句反問,形象化地強調(diào)“牛奶已灑,奶牛仍在”的積極消失觀)
莊子妻逝之時,他非但不悲傷,反倒圍著墓冢唱歌。他任自己的妻子變回到山間的云氣,在內(nèi)心里保有她最美的形象。我們無法做到莊子那樣超脫,那樣舞于自然。我們要做的,不是李煜感嘆春水東流的愁思,連綿不斷卻只會慨嘆;要追求的是蘇軾“不思量,自難忘”的深埋心底卻只淺淺表露的懷念。面對消逝,蘇軾也傷感悲懷,但能任“之”去留的他,才能在十年之后,清晰地看到那“小軒窗,正梳妝”的愛妻。只有這番感情濃于血水,深埋心底,任之去留,才能平靜坦誠地面對此后的人生。(三個援例,莊子例是哲人所思所為,似乎缺失人間煙火;蘇軾李煜例是生活案例。從莊子到蘇軾李煜,有了援例的遞進性。只會平行重復(fù)列舉的考生可資借鑒)
一切的消逝都是我們阻止不了的。唯有感之如根深扎心底,看之如云翻卷舒張,待之如水自由流逝,才能在心底保有它們最美好的那一面。委心任“之”去留,細細思念于心間,這才是面對消逝,我們最真摯的感情。(以“根、云、水”三個典型的意象結(jié)篇揭題?!拔娜稳チ簟鳖}旨的揭示,在形象化意象描述的鋪墊下,自然結(jié)篇)
[啟發(fā)]本篇的題旨挖掘,并沒有過人之處。值得借鑒的是兩點:一是形象化說理,借助于一系列意象描述的形象化說理,除了生動貼切,還能始終如一地保持意象的前后呼應(yīng)統(tǒng)一。那些試圖借助比喻等形象化說理的考生,要注意訓(xùn)練比喻說理保持在一個喻體系統(tǒng)里,不能旁逸斜出。并能前后呼應(yīng)。二是援例注意避免重復(fù)單一的列舉,要有層次性。
其實從未遠離(48分)
時光總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動著人們成長。有些人有些物,在人們的生命中來了又走,或是像轉(zhuǎn)瞬即逝的火花,或是像漸漸吹散的沙土。它們的消失讓人無可奈何,但其實,它們從未遠離,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以“火花”“沙土”的意象描述,引出抽象的辯證主旨:消失的“其實從未遠離”,這是“是什么”的角度)
漸漸淡出生活的郵筒其實從未遠離,它所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在如今通過電子郵件、手機依然在傳遞著;終將逝去的親人其實從未遠離,他們會永遠存在于人們心中,伴著人們走過人生的點點滴滴;一段無法挽回的錯過其實從未曾遠離,它被封存于記憶,多少年過去,再回首時,依然有讓人微笑的魅力。(從“并未遠離”的角度,以想象描述的手法敷衍材料中的提示語,具體闡釋了消失后“怎么樣”。只會照抄原材料的同學(xué)可借鑒)
所以,不必為人與物的消失而感到無可奈何,它們其實從未遠離,只不過是化作你人生向善向美道路上的動力,而向善向美的路永無終點,所以它們會一直陪伴著你。(是“怎么樣”角度的第二次闡釋)
對于消失的無可奈何實際上源于人們對失去的畏懼。人總是渴望將美好的東西盡可能多地留在身旁。因而在不得不失去某些美好時,人們痛苦,人們無可奈何。縱使人們再學(xué)識淵博,再英勇無畏,世界終究會以其巨大的未知將人們置于失去的痛苦中,這誰也逃不過。生而為人,終將面對失去。面對失去,其實是另一種獲得的開始。而所有的消失,其實都是換了一種形式的存在。(先從主觀的“畏懼”“渴望”的人性角度,后從客觀世界“巨大的未知”的角度,闡釋消失“為什么”無可奈何。進而,再次引出“并未消失”的主旨)
不要畏懼失去,不要對此而失意而無可奈何,應(yīng)該整理好自己,抓住失去后的獲得:消失的郵筒伴隨著電子設(shè)備、網(wǎng)絡(luò)通信的發(fā)展壯大;失去的親人化為人們前行路上的無盡動力;無法挽回的錯過教會了人們要懂得珍惜。
可見,失去與得到總是如影隨形。確實,有得有失才是人生的真正面貌。沒有人可以只得到不失去,亦沒有人只失去卻一無所獲。在得到時常懷感恩之心,在失去時冷靜尋找收獲。(“發(fā)展”“動力”“珍惜”這些詞,先從消失“會怎樣”的角度闡釋。進而再次從“怎么樣”的角度闡釋如何面對消失)
火花雖然已不見,但它綻放時帶來的美好會被人們銘記;沙土雖已吹散,但它曾經(jīng)帶給人們的喜悅會一直被珍藏。那些讓人無可奈何的消逝,其實從未遠離。所以不要害怕失去,勇敢地在人生路上前行吧。(文末,再提“花火”“沙土”,呼應(yīng)開頭,收束全文)
[啟發(fā)]
新高考強調(diào)對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思辨能力從哪些方面落實訓(xùn)練,是議論文能否進人發(fā)展層級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要注意以下哲學(xué)原理在議論文說理中的運用:“過程與結(jié)果”“整體與部分”“原因與結(jié)果”“必然與偶然”“內(nèi)容與形式”“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對立與統(tǒng)一”“共性與個性”“內(nèi)因與外因”“量變與質(zhì)變”“主要與次要”“個體與集體”“實踐與認識”“主觀與客觀”“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guān)系”“真理與謬誤”“否定與否定之否定”“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成長”。
銘記消失(46分)
日歷翻得太快,快得無法看清光陰的腳步;歲月中的物是人非太多,多得無法記下每一次消失的緣由。我們再難歷經(jīng)在電報局里,紋盡腦汁減少字數(shù)省那一點費用的時光,再難看見逝去親人生動鮮活的面龐,再難為曾經(jīng)的年少輕狂與大意冒失道歉了。你可覺得無奈了嗎?(三個“再難”是對原材料形象化的展開,只會照抄原材料的同學(xué)可借鑒)
這幾乎是一定的,不用我說,耳邊一聲聲伴著喟嘆的后悔已經(jīng)證實了答案。為什么要無奈,因為他們消失了,無法再看到和摸到,抑或聽聞到。然而,卻可以在內(nèi)心深處,在我們的足跡里尋覓到。倘若不然,人類一萬年的歷史都早該化作一杯黃土,散在時間之河里了。(“一杯黃土”“時間之河”是對“消失”形象化的闡釋。“這幾乎”“因為”“然而”“倘若”體現(xiàn)層次的轉(zhuǎn)換,說理中能夠以關(guān)聯(lián)詞體現(xiàn)層次的轉(zhuǎn)換,是需要訓(xùn)練的)
這無奈是來源于對時光的慨嘆,卻不是對那時、那物、那人。更何況,只要我們有心記住,那些看似消失的事物,不僅是活在博物館、舊相片和日記薄里,更能長久地存于人的靈魂深處,并在需要之時,給人以啟迪和慰藉。像那些已退出歷史舞臺的物件,白煙漫漫的蒸汽火車,明亮刺眼的鎂粉閃光燈,爺爺搖過的木槳和櫓,賬房先生打過的算盤,它們這些小物件的消失正是代表人類科技的進步,生產(chǎn)力指數(shù)的增長,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我們可以小心地保存它們,作為人類求索不止的最好物證,而我們又何必無奈呢?(本段先承接上文,說“消失”“在內(nèi)心深處,在我們的足跡里尋覓到”;進一層,說“銘記消失”可以“更能長久地存于人的靈魂深處,并在需要之時,給人以啟迪和慰藉”。然后準確列舉“蒸汽火車、鎂粉閃光燈、木槳和櫓、算盤”的消失有“進步、增長、提高”和“保存物證”的意義。最后以“我們又何必無奈”收節(jié))
那些已然或逝去的人,痛哭過后,它教給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死,深刻地審視生命,況且人身雖已滅,靈魂不散,便讓他帶著獨特的靈魂隨河水去吧。我們一又何必無奈呢?(此節(jié)由上文“物”的消失過渡到“人”的消失,再次闡釋“我們又何必無奈”)
我們該銘記的是消失過后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愉快和苦痛,提升了我們怎樣的認知,豐富了我們的什么經(jīng)驗和人生體驗,而不是似一個垂暮之人一般惋惜那一次又一次的消失。(正面闡釋“怎么樣”對待消失)
時光的河入海流,時光是人永遠握不住的,無奈也罷,但是它的流走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卻是最珍貴,最值得銘記的東西。這東西要描述還頗有難度。我只知道,因為它,人類一路風風雨雨地走到今天,因為它,我們的人生路上有了喜怒哀樂,因為它,人的靈魂有了追憶的價值,我還知道,銘記它,人類會在時光的指引下走得更輝煌,更長久。(正面闡釋“怎么樣”對待“消失”)
[啟發(fā)]“消失”前冠以“銘記”,本就蘊含了一種辯證思考。議論文能上發(fā)展層級的,還是那句話,一定要在二輪復(fù)習(xí)中落實辯證思維的訓(xùn)練。
消失的桑樹(46分)
我的童年時光是在爺爺家度過的。
爺爺家住在一個軍隊大院中。那里栽培著數(shù)不清的果樹、鮮花,還長著說不盡的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對于一個學(xué)齡前的孩子,那兒簡直是一個未經(jīng)開墾的伊甸園。我每日與伙伴漫步其中,辮認雜草、野花,爬樹,摘果子,和自然一起生長。
在無數(shù)的植物玩伴中,我最喜愛的,是種在我家樓后的一棵老桑樹。桑樹有多老,沒有人知道。爸爸說,他小時候在這里玩耍時,便結(jié)識了這位老先生。老先生年紀雖大,但有一顆不服老的心,每年夏天結(jié)出的桑甚仍然顆粒飽滿,汁水四溢,口感甚佳。于是,每年夏天,這棵桑樹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我們爬上爬下,努力摘取著或黑或紅的如玉般的果實,留心著不摘掉那些青果,它們的味道酸澀得讓人流淚;同時又小心著不弄斷老桑樹那易折的枝條。
或許有感于我們的細心呵護,老桑樹每年都會變出一樹的果子,從未失約。摘完果實,跳下樹,躺在樹蔭下,品嘗著老桑樹帶給我們的甜蜜,看天上的白云從左邊移到右邊,我們恣意感受著大自然的奇妙。不勞作便不會有收獲,不給予便不能索取,這是老桑樹給我們的。
后來,我漸漸長大,告別了伊甸園,回到了父母身邊。但我仍會掛念老桑樹易折的枝條是否被哪個頑童折斷,仍在每個夏天,回到爺爺家,看老桑樹從未爽約地變出一身果實。
直到四年級的那個夏天,回到爺爺家,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肆意生長的野草野花被拔除,曾經(jīng)凌亂分布的樹木被砍伐,曾經(jīng)隨處可見的鮮花如今整齊劃一地被圈在花圃里。我也沒有能從樓后找到那位老玩伴,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被修剪得一樣高矮的草坪。聽爺爺說,大院里搞規(guī)劃,把曾經(jīng)的這些“凌亂”的植物都拔除了。我沒再問下去,我想我的老伙計應(yīng)該沒能幸免。
我的伊甸園終究還是消失了,我的老桑樹也終究未再能出現(xiàn)。它們的遠去,我無可奈何。但我想,有些情感,有些教誨,已根植于心中,和老桑樹一起埋在了我的心田。
[點評]
爺爺家的敘事的空間轉(zhuǎn)換線,悠悠的敘說節(jié)奏,充溢情感的“老先生”“老伙計”的稱謂,“爬上爬下”“躺在樹蔭下”品果實、看白云的細節(jié),這些都是這篇記敘類作文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