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波
分析哲學是一個源于弗雷格、摩爾、羅素、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的不連續(xù)的歷史傳統(tǒng),把所有分析哲學家聚合在一起的,是一種做哲學的方式或風格:尊重科學和常識,關注語言,運用現代邏輯,強調精確和清晰的論證,把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目標看得高于激發(fā)靈感、道德提升和精神慰藉等目標,以及自發(fā)形成的專業(yè)分工。分析哲學家不斷地相互詰難和相互批判,從而導致從19世紀末葉到當代,分析哲學內部發(fā)生了多次大論戰(zhàn)。
這次論戰(zhàn)于1890—1914年間發(fā)生在德語地區(qū),主要圍繞“邏輯是不是心理學的一部分”這個問題來進行。在這場論戰(zhàn)中,弗雷格和胡塞爾的反心理主義幾乎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從弗雷格開始,邏輯走上了客觀化的道路,即從對觀念的研究走向了對語言的研究,從對心智領域的研究走向了對業(yè)已形成的客觀知識的邏輯結構和形式的研究。
19世紀的一些心理主義者認為,內省是哲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心理學是哲學的基礎學科,邏輯學、倫理學等其他學科皆是心理學的應用學科,邏輯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他們提出如下支持性論證:(1)心理學是研究所有思維規(guī)律的科學,而邏輯學研究特殊的思維規(guī)律,故邏輯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2)邏輯學是關于人類思維的規(guī)范性學科,僅有一門科學有資格構成邏輯學的描述-解釋性基礎——經驗心理學,故邏輯必定以心理學為基礎;(3)邏輯是關于判斷、概念和推理的理論,判斷、概念和推理是人類的心理實體,所有人類的心理實體都屬于心理學范疇,故邏輯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4)邏輯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對自明性的感知,而后者是人類的心理經驗,故邏輯是關于人類的心理經驗的,它是心理學的一部分;(5)我們不能設想別樣的邏輯、可設想性限度就是人類的心理限度、邏輯是相對于人類思維的,而這種思維只能由心理學來研究,因此邏輯學隸屬于心理學。
弗雷格和胡塞爾等人認為,邏輯與心理學截然不同,前者具有客觀性、精確性,而后者具有主觀性、模糊性,邏輯不僅不是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還應該摒棄所有的心理因素。弗雷格的反心理主義論證可重構如下:(1)心理主義錯誤地把邏輯規(guī)律的必然性和嚴格的無所不適性歸約為經驗規(guī)律的偶然的普遍性;(2)心理主義錯誤地把客觀的邏輯真理歸約為單純的(個別的、受社會制約的、或受題材限制的)信念;(3)心理主義錯誤地把邏輯的完全形式的或題材中立的特性歸約為心智內容的題材偏好特性;(4)心理主義錯誤地把邏輯知識的先驗性歸約為獲得信念與證成信念的經驗方法的后驗性??梢园l(fā)現,弗雷格的反心理主義論證嚴重依賴于“邏輯是客觀的、普遍的、必然的和先驗的”這個關鍵性前提,但他幾乎從未對這個前提的真實性給出嚴格的證明。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數學基礎研究中出現了三大派之間的論戰(zhàn):邏輯主義、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涉及到如何給邏輯和數學“奠基”。當代的新邏輯主義、虛構主義、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數學基礎研究三大派的思想。
邏輯主義者主張,數學可以還原為邏輯學:數學概念可以通過顯定義從邏輯概念定義出來,數學定理可以通過純粹的邏輯演繹法從邏輯公理推導出來。直覺主義者不承認實無窮,只承認潛無窮。他們認為,排中律只對有窮域有效,對無窮論域無效;數學對象的存在以可構造為前提,他們還建立了體現其構造性觀點的邏輯——直覺主義邏輯。形式主義者不承認數學對象的客觀實在性,把數學等同于純粹意義的符號操作,認為從事數學研究如同下棋,所驅譴的數學對象就像無實在意義的棋子;按給定的變形規(guī)則對符號進行機械的變形組合,就像按下棋規(guī)則去驅動棋子。對這種游戲的唯一要求就是它的無矛盾性。
自從1972年克里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發(fā)表以來,在關于名稱的描述論和直接指稱論之間發(fā)生了一場長達40多年的“戰(zhàn)爭”。這場論戰(zhàn)衍生出許多新的理論,如嚴格指示詞和因果歷史理論、因果描述論和二維語義學等。
傳統(tǒng)描述論的核心觀點是:(1)名稱都有涵義和所指;(2)關于名稱所指對象的一個或一簇描述給出名稱的涵義;(3)名稱的涵義是識別名稱所指的依據、標準或途徑;(4)名稱的所指是外部世界中的對象。維特根斯坦、斯特勞森和塞爾將描述論發(fā)展成簇描述論:確定名稱所指的不是單個描述,而是數目不定的許多描述的析取,后者也給出名稱的意義。
直接指稱論認為,名稱直接指稱對象,而不必以“涵義”或“描述性內容”為中介;名稱對所在語句的唯一語義貢獻就在于所指稱對象。有些直接指稱論者還認為,確定名稱所指的不是關于相關對象的一個或一組特征性描述,而是開始于對象的初始命名儀式、在語言共同體內傳播的因果歷史鏈條,通過追溯這根因果歷史鏈條,人們能夠找到該名稱的所指。
我本人對克里普克的嚴格指示詞理論提出系統(tǒng)性批評,發(fā)展了一種基于我自己提出的“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的名稱理論——“社會歷史的因果描述論”,后者的要點是:(1)名稱與對象的關系始于廣義的初始命名儀式;(2)在關于名稱的因果歷史鏈條上,所傳遞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關于名稱所指對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個語言共同體所認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構成了名稱的意義;(4)相對于認知者的實踐需要,在作為名稱意義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種優(yōu)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若考慮到說話者的意向、特定話語的背景條件和相關的知識網絡等因素,由名稱的意義甚至是部分意義也可以確定名稱的所指;(6)除極少數名稱外,絕大多數名稱都有所指,但其所指不一定是物理個體,也包括抽象對象、虛構對象和內涵對象。
這場論戰(zhàn)涉及如下主要問題:(1)存在問題——這個世界上究竟存在哪些對象及其屬性和關系?(2)獨立問題——這個世界上的對象及其屬性是否獨立于人的意識和心靈而存在?(3)表征問題——假如這個世界真的獨立于人的意識和心靈而存在的話,人的意識和心靈如何表征不依賴于它們而存在的事物及其狀況?
形而上學的實在論斷言:這個世界是按照它本來的樣子而存在,獨立于我們關于它如何存在的信念;這個世界的事物及其屬性和關系與我們發(fā)現它們是如何的能力無關;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信念客觀地為真,與任何人認為它們?yōu)檎婊驗榧俚男拍顭o關。非實在論有多種不同的形式:錯誤理論、非認知主義、工具論、唯名論,某些形式的還原論和取消論對存在問題給出否定的回答;而觀念論、主觀主義、反實在論等對獨立問題給出否定的回答:它們承認存在某些對象及其屬性和關系,但否認這些對象及其屬性和關系獨立于人的意識和心靈而獨立存在。具體就科學領域而言,實在論主張,存在一個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物理世界,甚至那些未被觀察到的現象(如基本粒子和黑洞)也是實際存在的;而反實在論斷言,不能把科學理論視為真理,而只能看作是有用的工具,即使被證明錯誤之后也被經常使用。在邏輯學領域也有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論戰(zhàn),涉及經典邏輯、二值原則、排中律等的認識論地位及其可靠性問題。
本質主義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一套根深蒂固的哲學學說。(1)事物的所有屬性區(qū)分為本質屬性和偶有屬性;(2)一個對象的本質屬性是它必然具有的屬性,其偶有屬性是它實際具有但可能不具有的屬性。(3)一個對象的本質屬性將派生出該對象的其他屬性和外顯特征,它是其他特性和特征生成的基礎、根據和原因,因而可以依據其本質屬性去充分解釋和說明其非本質特性。在整個20世紀,后現代思潮對本質主義和理性主義做了激烈的批判和攻擊,即使在分析哲學內部也對它們提出了諸多批評。
蒯因否認外部對象有所謂的“本質屬性”,認為一個對象的本質屬性取決于指稱或描述該對象的方式;既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指稱或描述一個對象,該對象就可能會有不同的“本質屬性”,這會使本質屬性成為完全相對和主觀的東西,從而陷于哲學泥潭。
基特·法恩試圖切斷“本質”和“必然性”的聯系。他考慮如下一些屬性:“是一種元素(假如是金子的話)”,“是如此這般以至使得2+3=5”,“不同于埃菲爾鐵塔”,“是單元集亞里士多德的元素”等等,它們都是亞里士多德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具有的屬性,因而都是他的必然屬性,根據上面的(2),因而也是他的本質屬性,但這是荒謬的。
克里普克質疑本質屬性的解釋功能。他認為,一個或一類對象只要其本質保持不變,即使失掉許多其他特性,甚至失掉全部偶有特征,也仍然是該個或該類事物;反之,一個或一類事物如果失去其本質,即使它們在其他性質方面仍然與原事物相同,也不再是該個或該類事物。
1963年埃德蒙·蓋梯爾表明:由于某種運氣成分,人們可能有內在適當的證成卻沒有知識,因而知識不等于有證成的真信念。他由此提出“蓋梯爾問題”:有證成的真信念是知識嗎?把該問題引入當代認識論中,要求重新思考真信念與知識的關系,引發(fā)了內在論和外在論的論戰(zhàn)。
內在論者認為,知識要求證成,證成的性質完全由一個認知主體的內在狀態(tài)或理由決定。外在論者至少否認內在論者的某個承諾:或者知識不要求證成,或者證成的性質并不僅由主體的內在因素所決定。按照外在論的后一種觀點,證成一個信念的那些事實包括一些外在事實:例如,信念是否由使得該信念為真的那些事態(tài)所引發(fā)?該信念是否反事實地依賴于使它為真的那些事態(tài)?信念是否由一個可靠的(或追蹤真理的)信念形成過程所產生?或者,信念是否在客觀上很有可能為真?
長期以來,圍繞有關“真”和“真理”的問題產生了很多的哲學爭論:什么是真值承擔者,究竟是什么東西——語句、陳述、命題、判斷、信念、理論——為真或為假?什么是語句或命題的真或假?如何定義“真”和“假”?“真”和“真理”在我們的整個知識體系中究竟發(fā)揮什么作用?等等。由此發(fā)展出了多種不同的真理論:符合論強調真理與外部世界的關聯,融貫論強調為真信念之間的內在融貫和相互支持,實用論強調信念為真所造成的實際后果;緊縮論認為,T模式“S是真的當且僅當p”窮盡了真謂詞的一切意涵。這些爭論還延伸到邏輯真理和數學真理:什么是邏輯真理和數學真理?它們在什么意義上為真?是什么東西、哪些因素使得它們?yōu)檎??由此形成了實在論和反實在論、先驗論和經驗論等不同的立場,蒯因還提出了一套有影響力的整體主義的經驗論學說。
這場論戰(zhàn)涉及有關邏輯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邏輯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嗎?根據什么標準去做這種區(qū)分?正確的邏輯是一種還是多種?
邏輯工具論者認為,不存在任何“正確的”邏輯,正確性觀念是不適當的。他們只承認“內部”問題,即一邏輯系統(tǒng)是否一致與可靠,而拒絕“外部問題”,即一邏輯系統(tǒng)是否正確地刻畫了日常語言中的非形式論證,特別是世界和心靈的某些結構性特征。
邏輯一元論者認為:正確的邏輯是唯一的,經典邏輯及其擴充構成了那個正確的邏輯,其他的邏輯與經典邏輯及其擴充構成競爭關系:或者經典邏輯是正確的,或者變異邏輯是正確的,但不能兩者都是正確的。
邏輯多元論者認為,正確的邏輯系統(tǒng)不只一個,而有好多個,不同邏輯系統(tǒng)之間的競爭是表面的,內在是相容的。這是因為,人類心靈對世界的結構性特征的把握是多視角的,對推理和論證有效性的直觀和領悟也是有差別的,這就為邏輯學家進行形式建構時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構造出不同的邏輯系統(tǒng),它們適用于處理不同領域的推理和論證,有不同的用途;在一定方面或程度上都是正確的。主張邏輯多元論的一個理由是:它鼓勵邏輯創(chuàng)新,產生邏輯領域內的新發(fā)現,導致新邏輯系統(tǒng)的創(chuàng)立,這些都是有價值的事情。邏輯多元論是目前較為強勢的一方。
1.哲學論戰(zhàn)有助于揭示已有理論觀點的問題和缺陷。一些當代思想家揭示出弗雷格反心理主義的諸多問題。(1)它基于早期實驗心理學的不成熟,認為只要一觸及心理現象,其研究結果就必然是私有的、個人的、主觀的和不穩(wěn)定的。但當代心理學已經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成為一門值得尊敬的嚴肅科學,其很多研究結果具有相當程度的客觀性。(2)它的不少關鍵性前提只是被假定為真,并沒有得到嚴格的論證,其成立依據值得嚴重懷疑。(3)它把推理和論證的有效性完全與人的實際思維過程分離開來,從而使邏輯的規(guī)范性得不到合理的說明和辯護。(4)隨著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去研究人的實際認知過程、思維過程和決策過程,從中提煉出認知的模式、程序、方法和規(guī)則等等。
2.哲學論戰(zhàn)有助于激活思維,發(fā)展新的理論觀點。為了回應克里普克語言哲學的質疑,維護如下三對重要哲學概念之間的密切關聯:必然和偶然、先驗和后驗、分析和綜合,當代一些哲學家發(fā)展了二維語義學,后者的“中心思想是一個表達式的外延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依賴于世界的可能狀態(tài):一是認知依賴,這是指表達式的外延依賴于現實世界的呈現方式;二是指虛擬依賴,這是指在現實世界的特征都已經固定的情形下,表達式的外延還依賴于世界的反事實狀態(tài)。對應于這兩種不同的依賴性,一個表達式就具有兩種不同的內涵,這兩種內涵以不同的方式將表達式的外延和世界的可能狀態(tài)聯系起來”。
3.哲學論戰(zhàn)有助于防止哲學領域里的盲從、獨斷和專制。學術領域特別是哲學領域的獨斷和專制絕對是有害無益的。有一種說法:哲學史就是一種“學術弒父、思想弒父”的歷史,后來者推翻其前輩,超越其前輩。
4.哲學論戰(zhàn)有助于凸顯哲學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本性。有的學者正確地指出:“社會如果躺在無人質疑的教條的溫床上睡大覺,就有可能漸漸爛掉。要激勵想象,運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貧瘠,要使對真理的追求(或者對正義的追求,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須對假設質疑,向前提挑戰(zhàn),至少應做到足以推動社會前進的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