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昕
1.媒體智庫概念辨析
本文認為,媒體智庫是指由媒體主導發(fā)起設立,為政府、社會提供決策咨詢和研究服務的研究咨詢機構。人們理解這個定義應注意三點:一是智庫必須由媒體主導發(fā)起,有的智庫雖有媒體參與發(fā)起,在名字中也有傳媒等字眼,但是由高校等其他機構主導設立,在高校掛牌,應定義為高校智庫;二是并不是每個由媒體發(fā)起設立的研究機構都是智庫,只有致力于為政府、社會、企事業(yè)單位等外部單位提供決策咨詢和研究服務的機構才是智庫,而定位于內部研究機構,僅為所在媒體單位提供服務的研究機構不能被稱為智庫;三是智庫是有一定獨立性的實體機構。
與媒體智庫相近的概念還有智庫媒體(亦被稱為“智庫型媒體”),智庫媒體是指以媒體為平臺,以政策和決策資源開發(fā)為主線,專注于信息生產、加工,及衍生產品打造的新型媒體。在一些場合兩者并沒有被嚴格區(qū)分,甚至經?;煊?,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qū)別。媒體智庫的機構性質是研究咨詢機構;主營業(yè)務是咨詢、研究;專長是研究能力、可操作性政策建議;產品是研究報告、政策建議、皮書等;產品屬性是思想。智庫媒體的機構性質是媒體;主營業(yè)務是媒介傳播、制作發(fā)行;專長是新聞敏感度、內容制作、傳播力;產品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媒體等,以及相關衍生產品;產品屬性是新聞、報道、成果發(fā)布平臺。
2.媒體智庫發(fā)展歷程
媒體智庫的初創(chuàng)由中央媒體肇始。1983年,新華社成立的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中央媒體所屬研究機構。該所主要任務有:推動全國新聞業(yè)務研究,研究世界新聞發(fā)展的新理論、新問題,為培養(yǎng)新聞干部提供教材和師資等,舉辦面向新聞行業(yè)的新聞學術年會,接受中宣部等單位的委托進行專題調查??紤]到新華社具有內參采寫報送功能,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可以被看作中國媒體智庫的先聲。1992年,新華社又成立了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機構,智庫體系初步形成。2002年,人民日報成立新聞研究中心,提出要研究海內外新聞媒體發(fā)展,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2007年,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旗下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成立,這也是較早成立的地方媒體智庫。這一階段媒體智庫的發(fā)展處于起步初期,成立的媒體智庫數量較少,且絕大部分由中央媒體發(fā)起設立,運營的模式也在探索之中。
2010年后,隨著新媒體的逐漸興起和媒體融合發(fā)展?jié)u成氣侯,媒體智庫創(chuàng)辦的速度明顯加快,并由中央媒體擴展到地方媒體,尤以廣州等經濟、傳媒均非常發(fā)達的東部沿海地區(qū)為甚。2011年,新京報傳媒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2012年,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成立三農研究院。2013年6月,新華社決定成立瞭望智庫,這是較早直接以“智庫”命名的媒體智庫。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在媒體智庫創(chuàng)設上繼續(xù)大舉發(fā)力,于同年12月成立南方防務智庫,并于2014年成立南方輿情研究院。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催生了一大批媒體智庫,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fā)布中心、南風窗傳媒智庫、財新智庫、21世紀經濟研究院、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長江智庫等一批媒體智庫紛紛成立,其中不乏業(yè)界頗具聲望的媒體智庫。2015年是媒體智庫扎堆出生的“大年”。2015年12月,新華社入選25家首批國家高端智庫,標志著媒體智庫建設邁上更高階段。進入2016年后,媒體智庫成立仍方興未艾。2016年5月,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打造的封面智庫成立。封面智庫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研究為定位,同時對互聯網創(chuàng)新經濟、共享經濟進行探索和建言。2016年5月,由沈陽日報社主導發(fā)起的盛京匯智庫宣告成立,致力于建成“東北振興、決勝沈陽”的智囊團和思想庫。2017年4月,光明日報整合旗下的研究機構成立光明智庫,成為業(yè)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媒體智庫。
1.宣傳造勢,引導輿情。媒體智庫的母公司基本是中央媒體或實力雄厚的地方媒體,媒體成立時間長、權威性強、發(fā)行量大、受眾群體廣泛。同時,媒體智庫熟諳傳播規(guī)律、市場敏銳度高,比其他類型智庫在宣傳造勢方面更加專業(yè)。借助天然的發(fā)布和溝通平臺優(yōu)勢,媒體智庫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黨委政府進行宣傳、解讀、釋疑、吶喊。媒體智庫社會關系廣泛,資源動員和整合能力強,可以聯合其他智庫進行成果發(fā)布、理論闡釋、名家推介,為其他智庫推廣傳播、擴大影響,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媒體智庫擁有專業(yè)研究隊伍,比一般媒體更有專業(yè)性、更有深度,對黨和國家政策的宣傳既貼切到位又深入淺出。媒體智庫善于設置大眾議題,影響輿論關注點,是黨委政府與社會、人民的溝通橋梁。
2.打造智媒融合發(fā)展平臺。我國智庫普遍存在營銷、傳播能力弱的問題,大部分智庫與媒體合作是事件性、臨時性的,有的還只是專家個人行為,智庫與媒體缺少有效的制度化交流渠道。未來,智媒融合發(fā)展是大勢所趨。媒體智庫既有媒體傳播渠道,營銷策劃能力強,又理解智庫的產品特點和運作模式,是充當中介平臺、促進智庫與媒體共融發(fā)展的上佳選擇。與一般性的智庫邀請媒體參與成果發(fā)布等活動不同,媒體智庫從智庫產品創(chuàng)意、研發(fā)前端就開始與智庫合作,深度介入產品生產全過程,形成真正的共融發(fā)展。
3.提高面向市場的研究能力。我國的黨政智庫、高校智庫更多承擔基礎研究和政府決策咨詢研究任務,媒體智庫的產品更多面向行業(yè)和企業(yè)需求,產品定位更貼近市場。同時,媒體智庫通過廣招賢才、并購等形式,打造了一批專業(yè)研究隊伍,為國內智庫提升面向市場的專業(yè)研究水平發(fā)揮較大的推動作用。以財經領域為例,財新智庫、第一財經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等媒體智庫都具有相當的研究實力,在細分研究領域還形成了獨特競爭優(yōu)勢。
4.增強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強國際話語權是媒體智庫發(fā)揮作用的又一重要領域。媒體,特別是國家級媒體為方便國際新聞報道,在海外設置了廣泛的分支機構,在重點地區(qū)還專設了特派記者進行長期觀察報道。媒體智庫可以借用母公司在海外分支機構和人員,以及與海外當地媒體的溝通、合作渠道,較為便利地在海外發(fā)聲、傳播,或與海外機構、學者進行合作,這一獨特優(yōu)勢是其他智庫難以企及的。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專家在領導人出訪或發(fā)生重大國際事件時,通過發(fā)表文章、接受媒體采訪等形式展示中國主張,影響國際輿論。除充分發(fā)揮媒體發(fā)聲的優(yōu)勢外,該中心積極試點在海外聯合舉辦論壇或研討會,與國外智庫專家、各領域研究學者等有影響力的人士建立聯系,吸納部分專家學者作為訪問學者或特約專家,通過加強國際交流擴大對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5.提高了智庫商業(yè)化運營水平。我國大部分智庫由體制內的高校、科研院所或黨政機關政策研究部門轉型而來,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智庫運營能力有不小差距,增強智庫商業(yè)化運營能力是我國智庫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媒體智庫與黨政智庫、高校智庫等相比,接受了更多的市場洗禮,市場轉型的壓力也使媒體智庫面臨激烈的競爭。因此,許多媒體智庫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殫精竭慮謀劃市場發(fā)展,為其他智庫提高運營能力提供了參考。財新智庫通過控股一家資訊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數據庫領域,又通過控股與莫尼塔(上海)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合作組建“財智莫尼塔”研究平臺,布局金融信息服務。從媒體智庫資本運作的嫻熟手法和產品定位、策劃的細思縝密上可以看出,媒體智庫在資源整合、商業(yè)化運作和互聯網思維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值得其他類型智庫借鑒。
1.視野廣闊,反應靈敏。借助媒體在海內外廣泛的分支機構,媒體智庫的觸角可以延伸到全球各個角落,其流淌在血液中的新聞敏感性更增添了媒體智庫對事件及時做出反應的能力。2017年3月,我國共享單車企業(yè)摩拜和ofo登陸新加坡。在國內絕大多數智庫還未注意到此動向時,新華社旗下的瞭望智庫在第一時間就關注到了該事件,并注意到新加坡交通部次長密切監(jiān)控的表態(tài)。瞭望智庫特約宏觀觀察員、交通研究專家蘇奎對共享單車海外發(fā)展進行了分析。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針對朝核危機、中東問題及全球氣候問題等重大國際事件迅速反應,為中央決策提供及時支持,有時甚至在事件發(fā)生當天,中心研究人員就可以形成判斷,拿出建議。
2.內部管理趨于專業(yè)。雖然大多數媒體智庫成立時間不長,經營理念從“媒體思維”過渡到“智庫思維”、經營模式架構等還在轉型過程中,但許多媒體智庫已經逐步探索出較好的經營管理模式。目前的媒體智庫絕大多數由中央媒體或實力雄厚的地方媒體發(fā)起設立,發(fā)起人眼界開闊、經營觀念新、組織資源豐富,新成立的智庫恰恰擺脫了對舊有模式的慣性依賴,在高起點上破繭而生,成立時間短的劣勢被巧妙地轉化為優(yōu)勢。瞭望智庫在課題研究、服務決策等方面都建立起專業(yè)化的管理模式,通過“特約研究員”“政策與專家委員會”及系列專業(yè)領域“學術委員會”等模式,收集和形成研究方向、課題申報,構建起課題開放研究平臺。瞭望智庫還通過在線整合特約專家隊伍,快速啟動和研討重點課題,構建了專家在線交互平臺,在服務中央決策需要、有效解讀和傳播中央決策部署以及聚合與傳播主流價值觀等方面,提供針對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系統(tǒng)化服務。
3.注重新技術的運用。媒體智庫大多成立于移動互聯等新科技日益深刻嵌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時代,特別面對近年來新媒體的挑戰(zhàn),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更加注重全媒體融合發(fā)展。在母公司的言傳身教下,媒體智庫對新技術的運用更加稔熟。羊晚智慧信息研究中心就是羊城晚報集團和百度、國雙科技等互聯網企業(yè)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共同打造的大數據產品和服務機構,提供政企行業(yè)解決方案、數字化訂制服務、輿情監(jiān)測、行業(yè)指數等多項產品。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以數據挖掘分析,以及數字新聞傳播為主要業(yè)務,打造中國大數據分析與數字新聞傳播第一平臺,致力于建設我國南方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型智庫。新京報傳媒研究院推出了視頻、音頻、書籍與課程等新產品,通過新媒體技術拓展業(yè)務領域。南方輿情研究院招聘數據分析師,以深度發(fā)掘大數據潛力,挖掘輿情數據特征及規(guī)律,為輿情報告提供數據支撐??梢钥吹剑襟w智庫對新技術的運用滲透在方方面面,而在高校智庫、黨政智庫等其他類型智庫的員工中,很少覓得如此多的新技術人員身影。
4.重視人才柔性使用。媒體智庫脫胎于新聞機構,在研究能力、專家儲備等方面總體上不如高校、科研院所下屬智庫。為補齊人才短板,媒體智庫非常注重柔性引入外部專家充實研究力量。南方輿情研究院聘請俞可平、鄭永年等知名學者作為南方輿情專家委員會委員。21世紀經濟研究院邀請了高培勇、劉世錦、于學軍、劉尚希等知名專家助力研究院發(fā)展,并聘請北京師范大學鐘偉出任首席經濟學家。作為智庫的核心資源,人才有序柔性使用將更有利于各類型智庫共同發(fā)展,也有利于提高科研院所、高校等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
5.地方媒體智庫崛起。在中央級媒體智庫的示范帶動下,許多地方媒體紛紛發(fā)起設立智庫,作為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轉型升級的一個有力抓手。其中,一些地方媒體智庫在業(yè)內已小有名氣,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如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旗下已先后成立了南方輿情數據研究院、南方防務智庫、21世紀經濟研究院、凱迪數據研究中心、三農研究院等多家智庫,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研究和咨詢能力。隸屬于上海文廣集團的第一財經傳媒旗下第一財經研究院開發(fā)了中國內地首個“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數據庫”、首個“陽光私募基金數據庫”等數據庫,在一些財經類活動中也承擔了獨立評審的工作。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的南風窗傳媒智庫憑借雜志多年積累的口碑,在業(yè)內已初具聲望。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封面智庫2016年被評為“一帶一路”八大優(yōu)秀智庫之一,并登上了中國智庫索引(CTTI)。可以看到,地方媒體智庫已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新生力量。
1.人才積淀不足。媒體的性質與高校、科研院所迥然不同,無法積淀大量研究型人才。因此,媒體智庫的專業(yè)研究人才儲備遠遠不如高校、科研院所智庫雄厚。有部分媒體智庫通過招聘組建了專職研究隊伍,如第一財經研究院設置上海、北京兩個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達數十人,是媒體智庫中規(guī)模較大的專職研究隊伍,但仍無法與高校的研究隊伍相提并論。從自有人員來看,媒體智庫由媒體轉型而來,主要人員原來從事采編等工作,由于轉型的需要而從事研究分析,工作難度較大。即使是瞭望智庫等國內頂級媒體智庫也遇到了人才瓶頸問題,新華社曾調整了“一刊(《財經國家周刊》)一庫(瞭望智庫)”機構設置,讓《財經國家周刊》雜志部分人員進入智庫,但是有的記者很難適應研究報告的撰寫。比如外匯、人民幣國際化等財經問題非常專業(yè),只有專家才能透徹分析其中的機理。同時,瞭望智庫因為薪酬等原因也遭遇到高端人才流失的問題。與體制內智庫不同的是,媒體智庫很難提供編制等條件穩(wěn)住人才隊伍。南風窗傳媒智庫在醞釀期曾設想過注冊為獨立法人,便于今后股份制改造,用股權期權吸引專家,但在運行初期并未實施。因此,媒體智庫通常采用招聘專職研究人員與柔性引進專家“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以彌補研究人才數量與結構方面的缺陷。此外,由于轉型運營時間并不長,在智庫經營方面的高端人才較為缺乏也是媒體智庫面臨的一個問題。
2.自身定位較為模糊。不少媒體智庫是媒體面對傳統(tǒng)市場日趨萎縮、競爭愈發(fā)激烈,不得不轉型升級而誕生的,部分媒體智庫本身是被賦予了盈利求生存等期望的一個載體,而與服務決策、啟民開智等智庫理念有一定距離。媒體智庫在人員、業(yè)務上與母公司有較大交叉,這使得傳統(tǒng)媒體思維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媒體智庫對政府、社會和企事業(yè)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仍在探索之中。與較為穩(wěn)定的體制內智庫不同,媒體智庫人員的流動性更強,一旦創(chuàng)始人或核心團隊出走,媒體智庫的長遠發(fā)展能否保證仍有待觀察。另外,媒體智庫核心優(yōu)勢是掌握傳媒資源,但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一日千里,自媒體異軍突起,智庫、學者自我傳播能力不斷增強,智庫媒體化日趨加深的形勢下,媒體智庫如何把握好未來發(fā)展定位,重塑核心競爭優(yōu)勢,值得媒體智庫認真思考。
3.數量增長空間有限。媒體智庫目前數量較少,從長遠看數量增長空間也有限,難以成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主力軍。雖然有媒體轉型大潮逼迫,但并非每一家媒體都適合成立媒體智庫。想要運作好媒體智庫,需要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和研究人才,以及資金、社會網絡等大量資源支撐,只有人力、財力、物力雄厚,社會資源廣泛,資源整合能力較強的媒體才能躋身其中。從作為母體的媒體構成看,媒體智庫基本上由報紙、雜志類媒體發(fā)起設立,而電視、廣播類媒體很少設立媒體智庫,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報紙、雜志類媒體的人員構成、專長與智庫更為貼近。從中可以看出,媒體智庫數量增長也受到了媒體類型的限制。由于有財政經費支撐和人才儲備的便利,即使規(guī)模不大、層級不高的高校、科研機構也可以下設智庫,但媒體難以具備這樣的優(yōu)勢實現智庫數量的增長。
1.打造品牌產品。除瞭望智庫、光明智庫等之外,大多數媒體智庫在全國的知名度還有待提高,缺乏拳頭產品。一些媒體智庫在專業(yè)領域擁有較高聲望,但在決策影響、社會影響等方面仍需努力。一些媒體智庫沒有推出旗艦型的年度研究報告,一些媒體智庫擬發(fā)布的排行榜等產品卻遲遲不見出品,這些都制約了媒體智庫影響力的提升。產品是智庫提高品牌的載體,也是造血的根基。面對其他智庫的競爭,媒體智庫應沉下心來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產品,充分利用好母公司的信息采集、海內外網點和社會資源優(yōu)勢,以敏銳的熱點跟蹤、扎實的實地調研和較高的寫作水平做好研究報告,推出旗艦產品。抓好重點政策建議的撰寫和報送,提升決策影響力。繼續(xù)做好數據庫開發(fā),成為業(yè)內公信力強、有權威的基礎數據提供商。發(fā)揮傳媒平臺優(yōu)勢,做好精品論壇、峰會,根據智庫資源情況推出定制化服務,如培訓、咨詢、會展、教育等,形成多層次品牌產品體系。
2.增強研究實力。由于缺少專業(yè)研究人才的積淀,研究實力的短板是媒體智庫的主要不足之一。由媒體儲備門類齊全、數量龐大的研究型人才,既不現實也無必要,人才的柔性引進是目前媒體智庫提高研究能力的主要渠道。創(chuàng)造條件,暢通高校、科研機構退休官員與媒體的人員流動,改革相關評價、激勵制度,為媒體智庫柔性引進人才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支持有條件的媒體智庫通過課題招標、課題委托、合作申報課題等形式遴選、聚集相關研究方向的人才。在國家和各省市社科基金課題、軟科學課題申報中,給予媒體智庫與高校、科研機構同等地位,鼓勵媒體智庫參與課題申報和研究。在政府招標課題、政策咨詢中,在課題征集、招標、專家選取等環(huán)節(jié)中,給予媒體智庫同等的參與投標、咨詢權利。同時,媒體智庫要與相關機構加強橫向交流。以輿情研究為例,相關媒體智庫可以與中國社科院國家治理研究智庫輿情研究部、復旦發(fā)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輿論學研究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等加強合作,共同提高。
3.數量與結構并重發(fā)展。媒體智庫的總體數量較少,被中國智庫索引(CTTI)收錄的媒體智庫僅11家,而同期被收錄的高校智庫達25家,媒體智庫的總量明顯偏低。同時,媒體智庫發(fā)展還存在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東西部媒體智庫發(fā)展嚴重不平衡。絕大多數媒體智庫,特別是優(yōu)質媒體智庫均聚焦在以廣州、北京、上海為中心的東部地區(qū),中西部地區(qū)的媒體智庫稀缺。數量本就稀少的由西部媒體發(fā)起的智庫有的還落戶在東部地區(qū),如西安的《西部大開發(fā)》雜志社通過主管單位主導發(fā)起的泛亞智庫國際咨詢中心設立在北京。因此,應加快發(fā)展媒體智庫,特別是中西部媒體智庫。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金融機構等與媒體在人員、信息、資金等方面的整合,支持條件成熟的媒體發(fā)起設立智庫。由媒體行業(yè)協(xié)會等組織舉辦東西部媒體智庫交流活動,向西部地區(qū)傳授發(fā)達地區(qū)的辦庫經驗,引導媒體智庫蓬勃發(fā)展。
4.更積極參與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媒體智庫一項重要職能,隨著“一帶一路”等倡議的展開,媒體智庫應擔負更多公共外交重任。除了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設立了中外媒體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外,其他媒體智庫設置的專門研究媒體與公共外交實體機構的較少。媒體智庫應更積極參與公共外交的話題設計、立體宣傳、活動策劃等工作,在重大國際外事活動、重要專業(yè)會議中接受外國媒體采訪、在外國媒體刊文,發(fā)布研究成果。鼓勵有實力的媒體智庫利用母公司網點優(yōu)勢設立海外分支機構、研究基地,通過向海外發(fā)布相關研究課題,與海外研究機構合作等形式擴大對外交流和宣傳力度。創(chuàng)造條件,支持媒體智庫的管理人員、專家到相關國際和行業(yè)組織擔任干部、顧問或特邀專家、評委等。
5.加強自身傳播力建設。相當部分的媒體智庫還沒有獨立的官網。在互聯網時代,媒體坐擁傳播平臺的巨大優(yōu)勢,但一些媒體智庫在搜索引擎上相關的信息不多,難以將自身的形象和實力展現給社會及潛在客戶。媒體智庫應開通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通過主動的形象、產品推介,提高透明度和曝光率。除傳媒行業(yè)論壇外,還可以通過積極舉辦、參加智庫論壇、專業(yè)論壇,提高在更廣泛領域內的知名度。利用好媒體采訪、報道、調研等渠道,讓官員、專家接觸并了解到智庫,拓展媒體智庫的社會資源網絡。通過舉辦媒體智庫行業(yè)峰會,打造媒體智庫行業(yè)品牌,提高政府、社會對媒體智庫的認識。借新媒體,融媒體發(fā)展大勢,利用好移動互聯、大數據、直播、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渠道,開發(fā)新產品,拓展傳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