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日常傳播中,邏輯性差錯經(jīng)常出現(xiàn)。導致邏輯性差錯的原因很多,既有對詞項概念、詞項種類認識不透徹, 也有內(nèi)容違背邏輯規(guī)律、推理違反邏輯規(guī)則等。編輯應具備一定的邏輯素養(yǎng),在邏輯意識和邏輯思維中編輯, 以有效避免邏輯性差錯的存在。提高邏輯素養(yǎng)的前提是夯實邏輯知識,在此基礎上,于長期的編輯工作中逐步錘煉邏輯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滋養(yǎng)。
【關 鍵 詞】傳媒中差錯;編輯工作;邏輯因素;邏輯意識;邏輯思維
【作者單位】吳鍵,《南海法學》雜志。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0.018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邏輯是一個多義詞,表示思維的規(guī)律、客觀的規(guī)律性、邏輯學三層含義。近些年來,社會上非理性思維現(xiàn)象不斷增加,在爭論一些重大問題的過程中,經(jīng)常存在詞項混淆、判斷失當、論證無理等邏輯錯誤。顯然,這與某些人忽視邏輯知識學習、邏輯素養(yǎng)不高有很大的關聯(lián)。例如,我們在媒體上時??梢钥吹筋愃啤爸挥信W習,才能取得好成績。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取得好成績,那么就是沒有努力學習”的表述。可是,導致“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弱、記憶力差、遺傳因素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并不只限于“沒有努力學習”。由于上述兩個句子不是等價關系,所以不能用“換句話說” 作為變換語進行補充說明。該例用后句來解釋前句,犯了不當否定后件的邏輯錯誤。在這里,作者固然難辭其咎,但把關者——編輯也沒能履行“為全社會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做出榜樣”[1]的職責。
一、書稿中常見的邏輯性差錯
作為一名擁有較高學歷的編輯,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素養(yǎng),在邏輯意識和邏輯思維中編輯,以有效避免邏輯性差錯。不管這種邏輯素養(yǎng)是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還是專業(yè)訓練的,總之,這是從事編輯工作的必備條件。筆者在長期的審讀工作和閑暇閱讀中,經(jīng)常遇見存在邏輯性差錯的語句,下面摘取一二逐一給予邏輯學剖析。
1.詞項的概念模糊
(1)同一個詞語表達的概念模糊
例如,“到2017年年底,X公司還欠我社5萬元購書款?!逼渲械摹斑€”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注明是取huán含義還是取hái含義,那么該例就是歧義句。所以,編輯必須聯(lián)系具體語境來妥善處理,如修改為“X公司歸還了欠我社的5萬元購書款”或者“X公司仍然欠我社5萬元購書款”。
(2)詞項的內(nèi)涵和外延模糊
①空白詞項。事實上,有些詞項盡管沒有外延,但卻是很有價值的,人們也不希望這樣的詞項消失,如“孫悟空”“林黛玉”等。有些詞項不然,若其是一個具有空外延的詞項(即外延為零),則所表達的內(nèi)容無任何意義。例如,“即便審讀書稿,那也是在讀未成書之前的書?!盵2]乍一看,好像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但仔細揣摩,“未成書之前的書”這一詞項的外延為零。因此,應去掉“未” 字,“成書之前的書”即指編輯處理的書稿。
②贅用詞項。例如,“小姜今年大約30歲左右?!薄按蠹s”和“左右”的意思相同,保留一個即可。這類差錯在書稿中出現(xiàn)的頻次極高,乃至編輯見怪不怪。贅用詞項的常見性表達如“凱旋歸來”(“凱旋”意為“戰(zhàn)勝歸來”,不必再用“歸來”)、“邂逅相遇”(“邂逅”意為“偶然遇見”,不必再用“相遇”),以及“截至目前為止”“莘莘學子們”“所謂的詞項”“啰唆重復”“重復累贅”“親自品嘗”“人際之間”“人脈關系”“迅速躥紅”“一致公認”“衛(wèi)冕冠軍”“不妨可以”“然后再”“而且還”“來自于”“可謂是”“不乏有”等[3]。
2.詞項的種類混淆
(1)普遍詞項和單獨詞項混淆。例如,“對某些不溶于水的污斑(如油斑、蠟斑、漆斑等),可用汽油、究竟、丙酮、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去除?!逼?、丙酮、苯、四氯化碳都是表示有機溶劑的專有名詞,而“究竟”在此處與它們的屬性風馬牛不相及,何以插足其中?在手寫時代,原稿中雖然可能存在錯別字,但其錯誤程度還算靠譜, 比較容易辨識。電子時代,出版單位雖然節(jié)省了許多文字錄入時間,但編輯耗費在猜測諧音詞方面的工作量卻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多年與差錯“親密接觸”的筆者一眼就辨別出“究竟”實為“酒精”之誤, 原因是采用拼音錄入法時,這兩個詞毗鄰出現(xiàn)。因此,稍有疏忽, 便會釀成失之千里之謬,而且這種差錯是黑馬校對軟件等無法處理的,只有經(jīng)過一定強度和若干時間磨礪的編輯方能甄別。
(2)集合詞項和非集合詞項混淆。例如,“退休前,他共完成130余項工程設計,有3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發(fā)明專利,出版書籍2部,發(fā)表科技論文10余篇?!睍潜硎究偡Q的集合詞項,故不能與說明具體數(shù)量的數(shù)字配合使用, 因此,該例應使用與書籍相對應的非集合詞項——圖書來表達。
3.內(nèi)容違背邏輯規(guī)律
(1)違背同一律。例如,“某人對本單位某領導經(jīng)常用公款吃喝提出意見,認為這是腐敗行為。但這個領導卻詭辯:‘誰不吃喝?吃喝是腐敗的話,大家都在腐??!”這個領導的辯詞,除犯了認識上的錯誤外,還犯了借助“吃喝” 的多義性來故意偷換詞項的邏輯錯誤。某人對某領導用公款吃喝的意見中,“吃喝”指的是“運用公共權力牟利”,而這個領導辯詞中的“吃喝”表達的是“人們生活中的正常飲食”。前后兩個“吃喝”不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的詞項,這個領導玩弄的是詞語游戲。
(2)違背矛盾律。例如,“夜晚,遠遠望去,整棟樓漆黑一團,只有一個房間還燈火輝煌。”既然整棟樓“漆黑一團”,何以有一個房間還“燈火輝煌”?再如,“電站外掛著一塊告示牌,上面寫著:‘嚴禁觸摸電線,500伏高壓,一觸即死,違者法辦?!奔热挥|摸電線者“一觸即死”,何談“法辦”?從邏輯上分析,就是同時用兩個相互否定的詞項,即“漆黑一團”和“燈火輝煌”、“死者”和“法辦”指稱同一對象。在日常生活中,違背矛盾律的典型是某一段時間內(nèi)頻繁晃動于電視屏幕上的一對動畫老夫妻說的廣告詞:“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p>
(3)違背排中律。例如,“在一場關于有無鬼神問題的討論中,基本意見有兩種:一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無鬼,二是少數(shù)人認為有鬼。有人提出了第三種意見,認為既不能承認有鬼, 也不能承認無鬼,對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因人而異?!?第三種意見看似客觀,還提出了所謂“具體分析”,但其實質上違背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兩不可” 的邏輯錯誤。
4.推理違反邏輯規(guī)則
有時,作者為了提升作品的品位,需要引用一些偉人或者名人的箴言,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但編輯經(jīng)常遇到所引用內(nèi)容為“贗品”的情況。如“我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直接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惫P者讀罷一頭霧水——這完全不合乎邏輯。根據(jù)以往積累的經(jīng)驗,筆者在中國理論網(wǎng)《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下搜索“我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頁面顯示如下內(nèi)容:
可見,作者本想引經(jīng)據(jù)典支撐自己的觀點,卻由于引文殘缺(串行了)導致重大差錯,這不能簡單地算作邏輯性差錯,甚至可以上升為導向性事故。
二、編輯如何培養(yǎng)邏輯思維
邏輯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們要通過思維得到真實可靠的結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前提真實,二是推論符合邏輯規(guī)則。因此,所謂邏輯意識,就是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首先應當努力得到真實的前提,然后根據(jù)事物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性,按照邏輯規(guī)則的要求去展開思維活動,最終得到真實可靠的結論。
列寧指出:“邏輯形式和邏輯規(guī)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4]因而,文字要有效地反映生活,不可以沒有相應的邏輯形式。果欲著書立說,那功夫不僅體現(xiàn)在書稿內(nèi),更隱含在書稿外[5]。既然邏輯對作品、對編輯如此重要,那么怎樣培養(yǎng)編輯的邏輯素養(yǎng)呢?
1.夯實邏輯基礎
詞項具有兩個重要的邏輯特征,即任何詞項都有內(nèi)涵和外延。內(nèi)涵是詞項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 外延是詞項所反映的一類對象,這些對象都具有詞項的內(nèi)涵所反映的屬性。詞項有不同的種類,各種詞項之間存在不同的關系,詞項是通過語詞來表達的,詞項和語詞既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又有本質的區(qū)別。
邏輯學提供的詞項的基本知識,是正確應用詞項的必要條件。詭辯者的言論貌似正確,卻極具迷惑性,他們往往借助于邏輯上的混亂,故意顛倒是非。他們慣常采用的詭辯手法主要有玩弄語詞游戲,利用歧義詞、諧音詞混淆詞項,故意曲解詞項的內(nèi)涵和外延,以及主觀地應用詞項的靈活性,等等。詞項、判斷、推理、論證是思維的基本形式。判斷是由詞項組成的,推理是由判斷組成的, 所以詞項是思維的細胞,是思維得以進行的基礎。邏輯學要求在思維過程中,力求做到詞項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乎邏輯。
2.鍛煉邏輯能力
從本質上說,作為思維工具的邏輯既是人們應該掌握的一門知識,又是人們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知識主要靠學習獲取,能力主要靠培養(yǎng)獲得[6]。一定要將學到的邏輯知識轉化為自身的邏輯能力,這樣才能說自己具備邏輯素養(yǎng),因此具有邏輯能力是具備邏輯素養(yǎng)的根本體現(xiàn)。
(1) 看懸疑類、破案類圖書或者電影。這類圖書或者電影會讓頭腦里的每一個細胞都不斷地跳動,使它們一直處于思考和探索的狀態(tài),這樣能夠起到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經(jīng)常用腦,人才會越來越聰明。
(2) 遇事要先觀察再做決斷。觀察過后,思考的過程就是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在腦子里迅速地過一遍,然后把它們組織起來,做出決斷。思考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遇事要三思而后行。
(3) 磨煉脾氣秉性。如果一個人是點火就著的性格, 那么他不會有什么邏輯思維能力可言。一般來說,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都是心里已經(jīng)發(fā)火,但表面看上去還是坦然自若。
(4) 養(yǎng)成隨手記的習慣。隨手記說的就是,你突然有個奇特的想法,或者有個好的思路,要立刻記錄下來,記在手機的備忘錄里或者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都可以,在不忙的時候,看看都記了什么東西,好好整理一下。
三、結語
培根指出,邏輯“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強調(diào)了邏輯方法的普遍意義和邏輯學的基礎性地位。邏輯學的基本理論在思維中被當作普遍適用的原則和方法,為人們的思維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成為人們認識事物、表達思想、論證觀點時必須運用的一種思維工具。邏輯學所研究的思維規(guī)則、規(guī)律對任何人都具有同等的規(guī)范性, 它的規(guī)范作用對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地位的人都一視同仁。
編輯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稱謂。新時代編輯不能囿于昔日簡單地、機械地、剛性地對字、詞、句及標點符號進行規(guī)范與修飾的技術人員角色,而應該將由字、詞、句及標點符號連接起來的文章表達的整體融入有學理聯(lián)系的語境中,從而在深層次上判斷孤立的字、詞、句及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張力是否符合所依托語境的邏輯意義,運用邏輯知識來扛起編輯的重任。
限于學識和篇幅,本文只列舉了筆者搜集的初級邏輯性差錯,未涉及命題、歸納、推理、論證等高深學問,但足以窺見書稿中邏輯性差錯之一隅,希望對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EB/OL].(2016-02-15)[2018-10-08]. http://www.wenming.cn/ziliao/wenjian/jigou/zhonggongzhongyang/201602/t20160215_3144989.shtml.
[2]楊牧之. 我對編輯文化修養(yǎng)的認識[J]. 編輯學刊, 2010(6):39-45.
[3]劉瑩. 重復現(xiàn)象之是與非[J]. 科技與出版,2017(3): 42-44.
[4]列寧. 列寧全集:第5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1.
[5]林振嵩. 詩人的邏輯素養(yǎng)[J]. 思維與智慧,1996(4): 35.
[6]王仁法. 司法邏輯能力基礎[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