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璋
摘 要: 要成功培養(yǎng)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發(fā)展的高素質創(chuàng)造性人才,在大學教育階段必須重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從分析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出發(fā),探討有效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一、引言
從高中進入大學是人生中一個重要轉折,大學是大多數(shù)人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職業(yè)教育的第一站。對于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大學新生,對大學懷著美好的憧憬,在沒有高考升學壓力下,如何適應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如何利用大學的學習資源,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以及教師如何積極引導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專業(yè)教育,是值得高等教育從業(yè)者和大學生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大學中課程的開設不再像高中課程以高考為核心,任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較大的靈活性,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一)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要求
在知識經(jīng)濟的今天,知識更新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只是以在學校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為本錢,必將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厄運。
雖然大學教育一直致力于課程設置的改革和更新,使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盡量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只要借助在大學里學習的知識便能在工作中一帆風順地發(fā)展,也就是說僅僅掌握好課堂知識的學生并不是有著競爭力、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
在美國曾有研究人員做過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人認為他們在工作中能直接利用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大約只占在大學里學習的所有知識含量的20%[1]。但是很多人仍然會努力爭取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因為在大學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在工作上表現(xiàn)突出者、事業(yè)上有所建樹者的必備素質。只有保持在學習上不懈追求、永無止境的心,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一旦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后,繁忙緊張的工作往往會讓人覺得能夠用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少,這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在工作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就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與個人的學習能力息息相關的。
(二)適應大學教育模式的需要
大學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與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國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應試教育。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考入理想的高中和大學是中小學教師的主要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替學生安排得非?!爸艿健?,從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的精心講解到練習的安排、知識的鞏固、復習的組織都由任課教師周密地計劃,然后將教師制訂的學習計劃交給學生完成,再由教師對計劃的實施進行監(jiān)督,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由此可見,在中小學教育中,學生對于如何進行學習的思考是比較少的,也是比較被動的,因為他們成天忙于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多數(shù)學生按照一個大致統(tǒng)一的思路和步調學習,他們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如何學習。
誠然,中小學階段的這種教育模式對于培養(yǎng)應試教育的成功者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從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而論,更應當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學生在今后工作中繼續(xù)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許多學生步入大學以后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在學習上不太適應,一些原先在高中階段成績不錯的學生都感到學習效果不佳,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問題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主要是許多學生沒有認識到大學學習模式與已往應試教育下的學習不同,他們不思考如何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還是遵循原來的學習習慣,期望教師替其安排學習的進程。在大學里一門課程通常只有四十個至五十個學時,教師在課堂上只能就其中最精髓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而沒有太多的時間督促學生學習,難以借助頻繁的測驗考試檢驗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效果。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如果學生仍然很被動地學習,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到了學期結束期末考試的時候寄希望于老師復習重點,否則就會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學習。如今,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階段就開始實行導師制,會給每一名本科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指定一名專職教授,教授對指導的學生給予學習方法、選課原則等方面的建議,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不同階段的學習。
大學教學遵循主體性、互動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2]。推動學生課余鉆研,讓學生知道學了后有什么用是教師的主要教學目的。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知識更新、能力提高只是外因,起輔助作用。所以在大學階段,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的,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習效率,增加自信心,另一方面良好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奠定重要的基石。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教育目標。新形勢下的高等教育育人目標必然要求我們重視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在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改革的過程中,我國傳統(tǒng)高等教育體制下的弊病凸現(xiàn),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不容忽視。
目前一些教師教學思想陳舊,授課方式落后,授課內(nèi)容幾年不變,不注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更新,這種教學模式?jīng)]有起到刺激學生探索求知欲的作用,相反卻滋長了學生在學習上容易滿足的情緒。在大班授課過程中不注重學生個性,滿堂灌,填鴨教學,只重視理論不重視實踐教學,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獨立思考的少,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此外,考試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大學里許多專業(yè)課的考試都是由任課教師自己命題,考試范圍局限在教師的講授范圍內(nèi),在考試之前還會給學生劃定詳細的復習范圍,考試死記硬背。在這種僵化的教學考核模式下,一方面教師自然不會意識到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引導,另一方面學生以此為慣性,認為凡是教師課堂上不講的內(nèi)容在考試中肯定不會考察,不會思考如何學習的問題。
三、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措施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學,形成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一些學生考入大學后都會覺得如釋重負,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認為能夠應付期末考試就萬事大吉,沒有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和好的起點。在大學里一些學生僅僅滿足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或在考試前突擊式學習應付考試,這都源于他們對學習目的的膚淺認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使學生擺脫中學階段以考試為指導的學習理念,而要本著學知識、長技能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則為指導,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校課堂中的學習,只是引導大家邁入專業(yè)發(fā)展的門檻,形成科學地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方法[3]。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宛如浩瀚的海洋,專業(yè)領域的更多知識和技能需要憑借學生在大學里形成的學習能力在工作中繼續(xù)探索和充實。因此,在樹立了正確的學習目標后,就會使學生認識到要在學習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重視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
(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如果一個人積極主動地從事某項工作,肯定會動腦筋把工作干得又快又好,學習過程也遵循同樣的原理。如果學生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只會被動地完成課后練習和應付考試,必將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所以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大學里部分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是比較枯燥的,倘若教師在講授時讓學生了解認識所學理論的應用空間和介紹一些專業(yè)前沿理論,勢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yè)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后,必然會在課堂內(nèi)認真思考,主動參與,并在課后努力探索、自學一些自己感興趣而在課堂上又沒有講授的內(nèi)容。在這樣一個積極主動的自學過程中,也就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這些經(jīng)歷都是無法在被動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和交流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科特點對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因為在長年教學和科研過程中,教師對自己的專業(yè)有著較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必然會有深切的學習體會,并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學生分享,用自己的專業(yè)熱情和探索精神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形成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4]。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加強同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以及學生期望實現(xiàn)的學習目標,給予富有針對性的建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更全面的了解,幫助學生體會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體會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從而樹立自學信心,這些都將成為學生今后成長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四)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習資源
現(xiàn)在國內(nèi)外高校都有豐富的網(wǎng)絡教育資源,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大量的教學視頻、電子版教案、題庫、案例庫等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高質量、適合大學生課下自學的課程,博采眾長,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國內(nèi)外先進的課程,接觸到不同風格的授課方式,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終身學習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個人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培養(yǎng)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重視和努力,作為承擔高等教育責任的大學更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這是大多數(shù)人求學生涯的最后一站。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無疑具備發(fā)展、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最佳潛質。
參考文獻:
[1]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杰,著.皮連勝,盤維國,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R.M.加涅,著.皮連勝,王印學,鄭葳,譯.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趙魯濤,張志剛.“學以致用,以用促學” 創(chuàng)新高校課堂教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5(17):37-39.
[4]賴紹聰.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 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6(0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