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忠
每一所職業(yè)學校都有一些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筆者認為解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這個問題,責任在教師。為什么有的教師無論到哪個班上課都大受歡迎,而有的教師卻做不到呢?當然,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少數,我們不能用“掐尖”的標準來要求每一位教師,正如不能用劉翔的速度來要求每一個跨欄運動員一樣。
那么,對于一般教師而言,如何讓自己的課堂向“優(yōu)質”邁進呢?筆者談幾點淺見。
一、優(yōu)質課堂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而不是教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
在學習領域,有兩個事實不容忽視:第一,學習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第二,每個學生都是有學習能力的。然而,許多教師都忽略了這兩個事實,仿佛如果教師不講,學生就什么都不懂。因此,是教師在“獨自表演”,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這是判斷一堂課是不是優(yōu)質課的主要標準。
目前,許多“理念”“模式”涌入職業(yè)學校,比如“先學后教”“教是為了不教”“教學做合一”“情境教學”“理實一體化”,等等。對于這些“理念”和“模式”,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定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一定要有質疑的意識,要以實踐效果為檢驗標準,絕不能人云亦云。
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工作中,任何理念都不是絕對的,更不是唯一的。用“一萬切”來要求,許多教師反而無所適從了。
比如,是先學后教,還是先教后學?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門課程開始的時候,應該是先教后學。但這個時候的“先教”,不是純粹地教,而是在教的過程中,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等到學生養(yǎng)成預習功課的習慣,并掌握一些自主學習的方法后,再逐步地由先教后學向先學后教過渡。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先教后學和先學后教不是割裂的兩個階段,而是反復交替的,交替的頻率也是因人而異的。因學習能力不同,對個別學生來說,極有可能就是兩個很清晰的階段。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則是需要反復交替的。比如,通常情況下,在同一門課當中,當開始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或新的項目時,總是要先教后學的,所以這種交替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對少數學生來說,即使是同一個單元或同一個項目,也有可能要反復多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面對同一件事情或同一項工作,總有上手快的人和上手慢的人,這是很正常的。而且,一個人在這一件事情上上手快,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未必就上手快,反之亦然。比如,有的人學跳舞非常輕松,看看別人怎么跳的,跟著模仿就學會了;而有的人即使有老師帶著跳,也學得很費勁。假如換一個項目,比如學開車,這兩個人的情況就有可能倒過來了。
因材施教是我們的先輩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墩撜Z》中孔子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先后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問,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到了今天,這些寶貴的經驗反而被忽略了呢?
二、優(yōu)質課堂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從愿意聽課向自己學習、自主學習過渡的過程
教師的成長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讓學生接受你,讓學生喜歡你,讓學生敬重你。筆者發(fā)現,多數教師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止步不前了。第二個階段和第三個階段的主要區(qū)別是:你的教學有沒有給學生興趣、方法、信心和力量。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人們常常把學生的自己學習和自主學習看成是一回事,實際上這是兩碼事。自己學習,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和教材;自主學習,起主導作用的則是學生自己內在的求知欲、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系統(tǒng)的學習計劃。
自己學習是一種本能,是一種習慣;自主學習是一種本領,是一種能力。前者是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后者是一種素質的形成。
自己學習就好比在泳池里自己練習、復習,而自主學習則是要“橫渡長江”了。教學的目的不正是讓學生通過泳池的練習而游向江河湖海嗎?
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己學習過渡,在此基礎上,引導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向自主學習轉變。有沒有這個意識,也是判斷是否為優(yōu)質課堂、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之一。
三、優(yōu)質課堂充分發(fā)揮了“對話”的功能
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對話,基本功能是影響學生。據筆者觀察,在職業(yè)學校的課堂上,師生的真正對話仍是少數,多是教師自說自話、自問自答。過去的“滿堂灌”受人詬病,現在的“滿堂問”有多少實際意義?過去教師授課板書是必不可少的,現在被“課件”不停地翻頁代替了,究竟哪一種形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如何做到適時、適度、適當?
筆者認為,在傳授知識方面我們所能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在影響學生方面我們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則是無限的。
對話,應該是平等的、自然的、沒有對錯之分的、發(fā)自內心的。對話不是簡單的師生對話,而是不同生命個體的對話。
影響應該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需要等待的,而不是說教的、立竿見影的。
當前,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面臨的學生情況是復雜的,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精神世界,任何簡單的方式都不會奏效。比如,學生覺得“學習沒意思”,在就業(yè)班里主要是因為教學內容太膚淺或是學生沒興趣,在升學班里,主要是因為課程太難學生學不會。對這兩種情況,我們對話、影響的方式可以是相同的嗎?顯然不能。
四、優(yōu)質課堂一定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
所有程式化的教學都不是理想的教學。凡是真正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的教師都有一個體會: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是不可復制的。達到這樣的境界,離優(yōu)質課堂就“庶幾近焉”了。
因此,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一定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一定是連教師本人也不能完全預見的。簡單地重復自己,既不利于學生成長,也有礙于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
讀余文森教授的《一位教育學教授的聽課評課與教學斷想》一書,獲益匪淺。書中,余文森教授講到了“小白鼠實驗”。
把小白鼠分成三組進行實驗。
第一組:實驗人員讓小白鼠吃了就睡、醒了就吃,不提任何要求,讓他們自然生長。
第二組:實驗人員在讓小白鼠吃了就睡、醒了就吃的基礎上進行一項單一的訓練活動,比如踩腳踏車。
第三組:實驗人員在讓小白鼠吃了就睡、醒了就吃的基礎上,為小白鼠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
結果發(fā)現,第三組小白鼠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得最好,第一組小白鼠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得比較好,第二組小白鼠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得最差。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活動最有益于個體的發(fā)展,單一的、機械的、枯燥重復的訓練不如“什么都不干”。
盧梭曾經說過:“由于錯用時間而帶來的損失,比在那段時間中一事不做的損失還大,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遠遠不如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聰明?!?/p>
小白鼠實驗以及盧梭的話,不值得我們每一位職業(yè)學校教師深思嗎?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