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瑩,孫玉柱,于建國
(華東理工大學國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上海200237)
堿式硫酸鎂晶須又稱水合堿式硫酸鎂晶須或硫氧鎂晶須,因其強度高、絕緣性好、模量高、與塑料材料相容性好、價格相對低廉等優(yōu)良性能,可應用于阻燃、填充劑等領(lǐng)域。堿式硫酸鎂晶須可用于制造各種高強輕質(zhì)阻燃部件和電子元件。堿式硫酸鎂晶須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但是應用研究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才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堿式硫酸鎂晶須的組成結(jié)構(gòu)可用 xMgSO4·yMg(OH)2·zH2O 表示,可以直接稱為xyz型堿式硫酸鎂晶須?,F(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堿式硫酸鎂晶須主要有 138、165、153、213、235、435、115、152等類型。其中,研究比較多的是153和152 型堿式硫酸鎂晶須[1]。
1994 年,S.Otaka 等[2]開發(fā)了三步法制備無水堿式硫酸鎂晶須 MgSO4·5Mg(OH)2的工藝,首次水熱處理含有硫酸鎂與氫氧化鎂或氧化鎂粉末的懸浮液,經(jīng)過沉淀、陳化、焙燒,最終制備得到直徑為0.1~2.0 μm、長度為 10~100 μm 的形貌較規(guī)則的MgSO4·5Mg(OH)2·8H2O 晶須產(chǎn)品。 魏鐘晴等[3]在溫度為 130~170℃、壓力為 304.0~810.4 kPa的條件下,合成出產(chǎn)率達90%以上、纖維長度可達200 μm、纖維直徑為 0.8~1.2μm 的 MgSO4·5Mg(OH)2·3H2O 晶須。Ding Yi等[4]以硫酸鎂溶液和氨水為原料水熱制備了 MgSO4·4.34Mg(OH)2·2H2O 堿式硫酸鎂晶須,通過表征分析推斷153型堿式硫酸鎂事實上和152型堿式硫酸鎂是同一物相結(jié)構(gòu),多余的一分子水應該為物理吸附水。J.Li等[5]發(fā)現(xiàn)在以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鎂溶液為原料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過程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的加入可以促進反應體系中氫氧化鎂的溶解,從而抑制晶須異相成核生長,避免扇形結(jié)構(gòu)的晶須出現(xiàn),得到了形貌良好的晶須。宋云華等[6]以一定濃度的硫酸鎂和氫氧化鈉為原料,采用定-轉(zhuǎn)子反應器在170℃條件下水熱反應6h,制備得到 MgSO4·5Mg(OH)2·3H2O 晶須,其長徑比大于50,直徑為500~1 000 nm,產(chǎn)物呈纖維狀,但也存在團聚現(xiàn)象。C.H.Gao 等[7-8]以 200 mL 2.0 mol/L 氯化鎂溶液和100 mL 4.0 mol/L氨水為原料,采用二步法制備得到152型堿式硫酸鎂晶須,并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對晶須進行表面改性,結(jié)果表明晶須表面最終由親水性變?yōu)橛H油性。盧會剛等[9]以硫酸鎂和氫氧化鈉為原料,通過水熱合成制備出平均長度約為40 μm、平均直徑約為0.4 μm的堿式硫酸鎂晶須,長徑比達到100左右的產(chǎn)物形貌為單根纖維狀,表面光滑,有柔性彎曲現(xiàn)象。黨力等[10]在硫酸鎂濃度為1.6 mol/L、硫酸鎂和氫氧化鈉物質(zhì)的量比為1∶1、晶種添加量(質(zhì)量分數(shù))為1%、微波反應溫度為160~180℃、反應時間為30~60 min的條件下,制備出纖維狀的152型堿式硫酸鎂晶須,以微波法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
目前,雖然已有不少關(guān)于堿式硫酸鎂晶須制備的報道和文獻,但是無論是采用一步法還是二步法,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工藝所采用的沉淀劑多為氫氧化鈉和氨水。采用氫氧化鈉作為沉淀劑的制備工藝,其生產(chǎn)成本相對較高;采用氨水作為沉淀劑的主要缺點是氨的回收技術(shù)和工作環(huán)境問題。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堿式硫酸鎂晶須制備工藝的工業(yè)應用。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制備,實質(zhì)上是一個氫氧化鎂溶解,重新與硫酸鎂反應結(jié)晶的過程。筆者以此為切入點,以氯化鎂為鎂源,以氫氧化鈣為沉淀劑,設計并探索了一條全新的鈣法分步結(jié)晶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工藝路線,考察了不同水熱反應條件對該工藝路線的影響。采用氫氧化鈣作為沉淀劑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尚未見文獻報道,本文也為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制備工藝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原料:無水氯化鎂(MgCl2)、七水合硫酸鎂(MgSO4·7H2O)、氫氧化鈣[Ca(OH)2,分析純],以上藥品均為分析純,國藥集團試劑有限公司提供。
儀器:HL-1B型恒流蠕動泵、DC-2006型恒溫水槽、DZF-6090型真空干燥箱、SHZ-DⅢ型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100 mL PPL水熱合成反應釜、Quanta 25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D8 Adwance型X射線多晶衍射儀。
配制一定濃度的氯化鎂溶液(0.33 mol/L)和氫氧化鈣溶液(pH=12.5)。在40℃、攪拌轉(zhuǎn)速為300 r/min的條件下,采用蠕動泵調(diào)節(jié)氯化鎂溶液的流量,使其進料速度保持為2 mL/min。同時,緩慢加入氫氧化鈣溶液以控制整個反應體系的pH為10.2~10.5。將所得氫氧化鎂懸浮液過濾,洗滌(保證濾液中無Ca2+殘留)。隨后,將所得固相中間產(chǎn)物按照一定的物料比(物質(zhì)的量比)與一定濃度的硫酸鎂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后,將混合液轉(zhuǎn)移至100 mL內(nèi)襯聚四氟乙烯的不銹鋼反應釜內(nèi),在170~200℃內(nèi)進行水熱反應。待水熱反應結(jié)束后將反應釜自然冷卻至室溫,將產(chǎn)物過濾,洗滌,在110℃下干燥12 h,得到白色的堿式硫酸鎂晶須。用X射線衍射儀分析測定其物相組成,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晶須形貌并測量其長度。
圖1 不同MgSO4與Mg(OH)2物質(zhì)的量比所得產(chǎn)物的SEM照片
固定硫酸鎂溶液的濃度為0.5 mol/L,采用不同的 MgSO4與 Mg(OH)2物質(zhì)的量比(改變 MgSO4的加入量)時,在190℃下水熱合成10 h,考察了MgSO4與Mg(OH)2物質(zhì)的量比對水熱產(chǎn)物形貌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 1、圖 2。由圖 1 可知,當 n(MgSO4)∶n[Mg(OH)2]=(0.25~2)∶1 時均有堿式硫酸鎂晶須生成。 當n(MgSO4)∶n[Mg(OH)2]=0.25∶1 時,晶須生長不完全,長度不一,均整性較差,形成的晶須團聚成短而粗的棒狀晶須,晶須平均長度為 84.6 μm。當 n(MgSO4)∶n[Mg(OH)2]=0.75∶1 時,晶須生長較為完全,晶須平均長度增至336 μm,晶須因團聚均呈現(xiàn)出對稱的蝴蝶結(jié)狀,晶須大小均勻,分布均整。當n(MgSO4)∶n[Mg(OH)2]增至 1.25∶1 和 2.00∶1 時,晶須更加纖細光滑,但是整體形貌變化不大,晶須平均長度略有減小,分別為301.6μm和222.6μm。從經(jīng)濟性的角度出發(fā),選擇 n(MgSO4)∶n[Mg(OH)2]=0.75∶1 較為合適。
圖2 不同MgSO4與Mg(OH)2物質(zhì)的量比所得產(chǎn)物的XRD譜圖
由圖 2 的 XRD 譜圖可知,n(MgSO4)∶n[Mg(OH)2]=0.25∶1 時,產(chǎn)物為 MgSO4·5Mg(OH)2·3H2O 和 Mg(OH)2的混合物,由此推測,由于 MgSO4與 Mg(OH)2物質(zhì)的量比過小,氫氧化鎂沒有充分與硫酸鎂反應,部分未充分反應的氫氧化鎂以雜質(zhì)形式殘存其中。MgSO4與 Mg(OH)2物質(zhì)的量比分別為 0.75∶1、1.25∶1 和 2.00∶1時, 產(chǎn)物的絕大多數(shù)衍射峰與MgSO4·5Mg (OH)2·3H2O 的衍射峰保持一致。 n(MgSO4)∶n[Mg(OH)2]=0.75∶1時,其各特征衍射峰強度較高,結(jié)晶度較好。
將氫氧化鎂前驅(qū)體與0.5 mol/L硫酸鎂溶液按照 n(MgSO4)∶n[Mg(OH)2]=0.75∶1 充分混合后,置于水熱反應釜中,在190℃下水熱合成6~20 h,考察了不同水熱時間對產(chǎn)物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3。晶須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晶體,其生長有幾個明顯的階段,即導致成核的誘導期、作為主生長的初級階段、二次增厚生長或過生長階段、減慢或終止生長階段[12]。由圖3可見,當水熱時間為6、9、12 h時,晶須產(chǎn)物的平均長度分別為 191.3、326.4、378.4 μm, 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晶須不斷生長,晶須長度增加。由圖3還可以看出,晶須的表面從粗糙變得光滑,晶須的形貌更加均勻完整,分布更加均勻。當水熱時間超過12 h,隨著反應的進行,水熱體系中反應物濃度不斷降低。從反應動力學的角度分析,反應物濃度的降低會減緩或終止反應的進行,即減慢或終止晶須的生長。因而水熱時間為20 h時,晶須的形貌和長度未發(fā)生較大變化,此時延長水熱反應時間對反應產(chǎn)物形貌影響不大。綜合考量,水熱反應時間選擇12h較為適宜。
圖3 不同水熱時間所得產(chǎn)物的SEM照片
圖4為不同反應溫度所得產(chǎn)物的SEM照片。由圖4可見,當反應溫度為170℃時,片狀物Mg(OH)2已經(jīng)消失,絕大多數(shù)產(chǎn)物為針狀晶須,晶須明顯團聚到一起,形成對稱的蝴蝶結(jié)狀,晶須的平均長度為147.3 μm,但晶須之間夾雜著未反應完全的硫酸鎂塊狀大顆粒。當溫度達到180℃時,塊狀大顆粒消失,產(chǎn)物為純凈的晶須,晶須由于團聚均呈現(xiàn)對稱的蝴蝶結(jié)狀晶型,晶須平均長度為211.2 μm。當溫度為190℃時,晶須的形貌不變,長度明顯增大,晶須平均長度為378.4 μm,長徑比也隨之增大;當溫度為200℃時,晶須的團聚現(xiàn)象有所改善,聚集成一束的晶須數(shù)目減少,但是晶須平均長度也明顯減小,為152 μm。
圖4 不同反應溫度所得產(chǎn)物的SEM照片
由于堿式硫酸鎂晶須的水熱合成是一個溶解重結(jié)晶的過程,是一個吸熱的高壓恒容過程,當溫度升高至一定溫度時,該水熱體系能提供足夠的活化能使 Mg(OH)2開始溶解,溶液中的 Mg2+、OH-與 SO42-自發(fā)地擴散遷移,反應重結(jié)晶,合成堿式硫酸鎂晶須。當水熱溫度為170℃時,雖然Mg(OH)2開始溶解,但是Mg2+、OH-與SO42-之間的反應進行得并不充分,因此有硫酸鎂晶體夾雜在晶須產(chǎn)物之中。當溫度達到180℃以上時,該水熱合成反應充分。而且隨著溫度的升高,Mg(OH)2的溶解速度加快,因而導致溶液中的Mg2+、OH-的飽和度增大。當溫度由180℃升至190℃時,溶液過飽和度的增大促進了晶須的生長,而當溫度超過190℃時,溶液過飽和度的過度增大抑制了晶須的生長,因而190℃為最佳的水熱反應溫度,此時所得堿式硫酸鎂晶須的長徑比最大,形貌均整,無粒狀物生成,純度高。
圖5為不同硫酸鎂濃度下所得產(chǎn)物的SEM照片。
圖5 不同硫酸鎂濃度下所得產(chǎn)物的SEM照片
晶須是一種以單晶形式、只沿一維生長方向生長的晶體,其制備同樣需要經(jīng)歷使溶液介質(zhì)達到過飽和、晶體成核和晶體生長3個基本階段。晶體的成核速率公式:
式中,B為晶核捕獲溶液中分子的幾率;n為生長系統(tǒng)中單位體積內(nèi)未聯(lián)合形成胚團的溶質(zhì)分子數(shù);k為玻爾茲曼常數(shù);T為體系絕對溫度;c和c*為恒溫恒壓下的飽和濃度和過飽和濃度;γsl為晶體-溶液間界面能。從晶體生長動力學分析,當硫酸鎂濃度由0.25 mol/L增至0.5 mol/L時,晶體生長速率大于晶體成核速率。隨著過飽和度的增大,晶體生長速率增大,晶須平均長度由164.8 μm增至376.3 μm。當硫酸鎂濃度大于0.5 mol/L時,高的過飽和度導致晶體成核速率大于晶體生長速率,抑制晶須生長,隨著濃度增大,堿式硫酸鎂晶須長度明顯減小。當硫酸鎂濃度為0.75 mol/L時,晶須平均長度降至135.8 μm。與此同時,晶須分布的雜亂程度增大,晶須形貌發(fā)生明顯變化,團聚成對稱蝴蝶結(jié)狀的晶須明顯減少,團聚成桿狀或扇形的晶須數(shù)量明顯增多。當硫酸鎂濃度增至1 mol/L時,基本不出現(xiàn)團聚成對稱蝴蝶結(jié)狀的晶須形貌,晶須分布均整性差,重復性低,晶須平均長度為 108.6 μm。
通過研究鈣法分步結(jié)晶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的過程中,氫氧化鎂的物料比、水熱時間、反應溫度、硫酸鎂濃度等因素對晶須形貌的影響,得出結(jié)論:1)以七水合硫酸鎂和氯化鎂為原料,以氫氧化鈣為沉淀劑,采用常溫合成-水熱反應方式可制備得到153型堿式硫酸鎂晶須,確定了該工藝路線的可行性。2)綜合考慮,得到較優(yōu)的工藝條件:反應溫度為190 ℃、MgSO4與 Mg(OH)2物質(zhì)的量比為 0.75∶1、水熱時間為12 h、硫酸鎂溶液濃度為0.5 mol/L,此時得到的153型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平均長度為360~390 μm。與鈉法和氨法制備工藝相比,鈣法工藝晶須長度顯著增加。3)目前,制備堿式硫酸鎂晶須的工藝路線均采用氫氧化鈉或氨水作為沉淀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堿式硫酸鎂晶須制備的工業(yè)化發(fā)展。采用氫氧化鈣作為沉淀劑的新工藝,為堿式硫酸鎂晶須制備的工業(yè)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