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朋
所謂喀斯特,指的是裸露著巖石的地方,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由于對巖溶地貌的研究最初開展于此地,所以,類似該地的由水的溶蝕而生成的地貌形態(tài)被統(tǒng)稱為“喀斯特地貌”。就地貌學(xué)而言,桂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普遍裸露著古生代強質(zhì)厚層的碳酸鹽巖。[1]。
廣西桂林是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處海拔150米的中國南方地區(qū),四季鮮明,冬短夏長。桂林晴空降雨?,F(xiàn),雨水集中在春夏兩季,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這邊降雨,那邊日照,一會之內(nèi),雨傘又是遮陽,又是遮雨。秋冬相對干燥,然而也不失雨水,好一個“三冬少雪,四季?;ā盵2]的大美桂林。
論道孰最美,漓江最美。桂林有一條沿著一座座青山穿城而過漓江,她有著“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浮山”[3]的美譽,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景色,使桂林山水聞名于天下,流傳于古今。她是母親河,發(fā)源于貓兒山的東麓,途經(jīng)桂林流向陽朔。在桂林至陽朔約為83公里水程的江段是漓江最美的一段,兩岸群峰倒影不盡,晴天山石挺拔,雨時峰影含蓄。水聲蕩漾,鳥語花香,著實一幅天然的水墨長卷。
中國畫講究線條,謝赫六法有云“骨法用筆”,說的是用筆的力量要能夠達到力透紙背,用筆多變化,要有輕重緩急、轉(zhuǎn)折頓挫等。那么關(guān)于線條的練習(xí),筆者有如下體會:第一是當毛筆的筆尖在宣紙上行走時,會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阻力,所謂線條的有力或癱軟便取決于這種阻力的感覺強弱;第二是線條關(guān)系要排列得當,線條的組織關(guān)系要有長短疏密,山水的空間感和呼吸感取決于線條的節(jié)奏感;第三是線條不光要勾畫出描繪對象的形架,也要表現(xiàn)出線條自身的自由與灑脫。也就是說線條既不能被形所束縛,又不能脫離具體形象,這樣才能達到畫面的形神兼?zhèn)?。所以,筆者在畫桂林石灰?guī)r山石的過程中,筆者會嘗試完全用墨線來刻劃樹枝和山體等物,用筆的轉(zhuǎn)動的線條需多加注意,用有力的線條形成山石的動勢,山石虛的部分用淡墨點染皴擦,實中有虛,穩(wěn)中有變,這樣才能用線條表現(xiàn)出桂林石灰?guī)r山石的軟中帶硬、柔中帶剛的特征。
觀察桂林很多的山體會發(fā)現(xiàn),桂林的山會給疼一種空靈、空透的感受。這正是喀斯特地貌上石灰?guī)r溶山體的特點,石灰?guī)r巖石凸出部分是黑色的,這是因為受到風雨侵蝕和風化而形成的,而凹進去,沒有或者說嫌少受到風雨侵蝕和風化的部位便會出現(xiàn)許多灰白的顏色,這便是石灰?guī)r溶突黑凹白的色彩特征。所以,筆者在繪制桂林喀斯特地貌上石灰?guī)r溶山體時,會嘗試用留空白來表現(xiàn)桂林石灰?guī)r山石的“凹白”特點,筆者通常會在密集透氣的勾皴線條中留出空子以顯白亮,山石亮面的留白和暗部相對濃密的線條勾皴會形成強烈的疏密關(guān)系,產(chǎn)生“石分三面”的效果,畫面通透明快。需要注意的是,渲染時要有意保留這些空白,以使桂林石灰?guī)r溶突黑凹白的色彩特征受到保護,不被破壞。
桂林最明顯的氣候特征便是濕潤,這個特征給桂林石灰?guī)r山體帶來云霧和水氣,也給青山增添了明快的光澤,碧水瀠洄,青山浮水,景致萬千。煙云之中山型變幻莫測、姿態(tài)優(yōu)美、意趣深幽。漓江煙雨作為桂林山水美的一個典型景象,使得桂林山水形態(tài)更顯得恬靜秀麗。在作畫桂林小景時,筆者會借鑒采取了南宋“馬一腳,夏半邊”的構(gòu)圖方法,用簡練精致的布局來表現(xiàn)桂林巖溶山石的邊角小景,希望以小見大、以簡代繁地營造出漓江山腳底下河畔清幽的情調(diào)。筆者首先要將河邊雜樹、山壁、河灘小舟用線勾出概括,然后便開始用墨點表現(xiàn)桂林濕潤氤氳的氣候特征。筆者會用稍大的毛筆醮上濃墨,自樹葉向山體加點,毛筆尖濃腹淡的性況將遠山山壁順勢點出,將雜樹、山壁、河灘小舟連成了一個整體。這個墨點的過程,流露山腳小河的幽靜的感覺,表現(xiàn)桂林濕潤氤氳的氣候特征。
桂林喀斯特地貌受光的山石在陽光下非常的明亮,可達到亮眼的程度,與處在背光的山石、樹叢、房屋形成鮮明的對比,背光面極陰濕。遇此現(xiàn)象,筆者通常用線條畫出墨稿后,用大小不一的墨塊壓重暗處,用線墨的明暗對比表現(xiàn)桂林喀斯特地貌山體的幽深氣氛。
無論是對喀斯特地貌上的桂林山水清新自然的淳樸描繪,還是肆意自由的筆墨揮灑,或者是筆者用作品表現(xiàn)一種空靈簡約的意趣,都會體現(xiàn)出喀斯特地貌上的桂林山水“雄渾”、“清秀”、“野趣”的審美特質(zhì)。
[1]呂惠進.地質(zhì)地貌學(xué)[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248.
[2]劉壽保.桂林風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2.
[3]凌慶強.桂林圈旅游景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