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鳳/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民族團結關系到國家統(tǒng)一、政治安定、社會穩(wěn)定及各民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fā)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高校堅持系統(tǒng)、有效、扎實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這既是一項現(xiàn)實的緊迫工作,更是一項長期的戰(zhàn)略任務。民族院校作為主要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各類專業(yè)人才的綜合性高等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其他高等院校無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民族院校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所占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其辦學定位和特殊使命決定了民族院校相對于其他普通高校需要更多的關注民族團結教育。
非正式群體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通過“霍桑實驗”提出的,非正式群體是一種自然結合、成員活動和成員相互關系無明文規(guī)定、組織結構無固定形式的群體。高校中存在各種非正式群體,基于情感、愛好、態(tài)度、傾向或利益相同等為基礎而結成,主要形式有同鄉(xiāng)會,基于某個少數(shù)民族的團體、以寢室為單位的小團體、網友、書友,各種課外活動小組、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團體。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在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便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后獲得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追求情感寄托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即社會需要)、文化適應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成長關照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的過程中,向各種非正式群體靠近[1]。
國家民委規(guī)定,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必須到70%,其他五所委屬的民族院校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必須達到65%以上。這一規(guī)定使得民族院校內部各民族學生呈相對集中的狀態(tài),民族背景猶如一面旗幟,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相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像磁石一樣把同一民族的同學吸引在一起,那些散居各高校的民族同胞往往也以“同族相親”作為其人際交往的第一選擇。
民族院校內部正式群體在適應形勢要求和突出時代特點時的滯后,正式組織的軟化,不能完全滿足廣大學生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其內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一些方面弱化。“而現(xiàn)今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大都年齡偏小、依賴性強,很多還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獨自遠行,對學校正式組織寄予很大希望,當這種希望和欲求不容易被滿足時,便傾向于投入非正式群體的活動。”[2]
非正式群體是大學生擴大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在民族院校,大多數(shù)非正式群體中夾雜存在不同民族的學生,這一現(xiàn)象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同學增進交流,互相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培養(yǎng)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心。在非正式群體的活動中,各民族同學相互合作,相互幫助,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的前提條件。
非正式群體通過參與校園活動,或者在群體內部進行各種活動,實現(xiàn)傳播民族文化的目的,分屬不同民族的成員在參加以民族文化為依托的活動時,都會極力展現(xiàn)自己的民族文化,以獲得其他民族對自己民族的了解或者認同,從而實現(xiàn)宣傳和理解的目的。
正確引導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消解它在組織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消極影響,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為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加強民族團結,要不斷增進各族學生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引導他們正確解讀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倡導民族平等和團結,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
高校應該合理地建設多種多樣的正式群體,滿足大學生的各種發(fā)展需要,減少學生對非正式群體的依賴。要正確對待不同類的非正式群體。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一般目標與正式群體相符,要鼓勵、支持、保護其存在發(fā)展,并引導其向正式群體發(fā)展轉變。中間型非正式群體,具有雙面性,不利的引導可能促成其向消極型甚至是破壞型轉變。消極型非正式群體,是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不符的群體,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更加重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對這類群體應該加強教育,對其錯誤目標進行矯正,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行為導向符合學校管理目標。破壞型非正式群體,聚眾賭博、尋釁滋事、打架酗酒,嚴重干擾校園正常秩序,對這類群體要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性質惡劣要給予處分警告,本著教育幫扶相結合的原則,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轉化。
非正式群體是以影響力來領導的,每個非正式群體都有其核心人物,這些人的決定往往就代表了整個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意愿,他們能力強、威信高、富有領導力,其價值觀和行為取向都會直接影響其他成員。要準確把握意見領袖的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態(tài),將其吸收到正式群體,不斷地對意見領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其組織領導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和優(yōu)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消解非正式群體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消極影響。
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民族團結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以情感為依托的教育。民族團結教育要重視情感教育的力量,重視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交流。要進一步完善民族團結教育的體驗活動,通過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宣傳,使各民族大學生充分感受和了解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更要守好教學課堂這一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育者的情感素質和能力;高校教師尤其是輔導員要真誠地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引導學生理解其他民族的民族情感、提升學生的感情控制能力,提倡各民族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
民族院校是各民族骨干成長的搖籃,在民族院校深入、持續(xù)、有效的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具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提高我國民族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民族關系穩(wěn)固是黨的執(zhí)政基礎、是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的法寶。民族團結教育要合多方力量,集合各種優(yōu)勢資源,在管理好正式群體的同時,還要重視非正式群體的存在,積極引導其健康發(fā)展,不給任何民族分裂勢力有機可趁。
[1]雷奕敏.民族院校大學生老鄉(xiāng)會的影響和引導[J].亞太教育,2016(1).
[2]楊勝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