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娟
北京語言大學
主題角色的起源由Grube在其1965年的 《The Study on Lexical Relation》一書中提出。在研究主題角色的過程中,不同語言學家在語義學上會有不同的定義,包括participant roles,deep semantic cases,semantic roles,thematic relations and thematic roles(Saeed:2000)。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使用語義角色(semantic roles)。
簡而言之,語義角色是動詞和名詞短語之間的語義關系。根據謂詞動詞傳達的不同過程,句子的參與者扮演不同的語義角色。另外,表達這些語義角色的名詞短語也與謂詞有句法關系,這些名詞短語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補語等。依賴于結構中句法位置的語義角色是句子意義的關鍵因素。因此,具有相同名詞短語的兩個句子的語義角色并不是完全相同,并且這兩個句子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In this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emantic roles,only traditional rol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關于語義角色的分類,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tǒng)角色,另一種是原型角色。 傳統(tǒng)角色包括以 下 類 型 : 施 事 (agent)、 受 事 (patient)、 客 體 (theme)、 來 源(source)、接受者(recipient)、目標(goal)、工具(instrument)、受惠者(benefactive)、刺激(stimulus)和經歷者(experiencer)。 原型角色包括原型施事(proto-agent)和原型受事(proto-patient)。 在這篇關于語義角色的簡短介紹中,只詳細討論傳統(tǒng)角色。
本節(jié)主要介紹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
趙璞在2002年的《英語句法功能成分與語義角色的關系》中表明,語義角色與句法功能成分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語義角色取決于構建命題內容和語法關系的詞義。相同的句子含義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結構的相同詞語表達。
高明樂在2003年《題元角色與題元角色理論》中闡述了句法和語義之間的關系。此外,他還將傳統(tǒng)的主題角色概括為五個特征,并且指出了傳統(tǒng)語義角色的缺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原型角色出現(xiàn)了。
蘇惠敏在2005年 《句子的主語與語義角色分析》中對英語,漢語和俄語進行了對比,一般處在句子主語位置的參與者一般為語義角色中的施事角色。然而,在句子中充當其他成分的參與者所充當?shù)恼Z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張蓉2006年在她的《語義角色和句法角色》中對以前的研究結果表示認同,即作為句法角色的名詞短語擔任一定的語義角色,例如施事、受事與工具等。語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句子的意義。但是,語義角色和句法角色是彼此獨立和相關的。
從廣義的文獻來看,有許多語義角色,但主要的語義角色包括施事、受事、客體、來源、接受者、目標、工具、受惠者、刺激和經歷者。
施事 (Agent):the initiator of some action,capable of acting with volition that is,the doer or actor in an event.例如:John eat an apple.在這個句子中,“John”是施事。
受事 (Patient):the entity undergoing the effect of some action,often undergoing some change in state.在上面那個例子中,“an apple”是受事。
客體(Theme):有兩種客體:一種是 theme of motion,另一種是a-change-of-state theme.The former is the thing which moves or is moved in an event.例如:Mary rolled the ball.在這個句子中,“the ball” 是 theme of motion.The latter is the thing whose state undergoes a change in the course of an event.例如:Mary boiled the water.在這個句子中,“the water”是change-ofstate theme.
接受者 (Recipient):the animate who receives something.例如:Mary gave an apple to John.在這個句子中,“John”是接受者。
目標 (Goal):the thing towards which movement is directed.例如:Mary rolled the ball to the box.在這個句子中,“the box”是目標。
來源 (Source):the thing away from which movement is directed. 例如:Juice poured out of the mill.在這個句子中,“the mill” 是來源。
工具 (Instrument):the thing used as a tool or means.例如:Mary killed a dog with a hammer.在這個句子中,“the hammer”是工具。
受惠者(Benefactive):the individual for whose direct benefit something is done.例如:Mary peeled an apple for John.在這個句子中,“John”是受惠者。
經 歷 者 (Experiencer):the entity,human or animal,which has an 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state or experience.例如:Mary is afraid of tigers.在這個句子中,“Mary”是經歷者。
刺激 (Stimulus):the thing which triggers or is the target of an experiencer’s psychological response. 例 如 :Tigers frighten Mary.在這個句子中,“Tigers”是刺激。
語言學家在不同的語言學領域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定義了主語。但“主語”被定義為句法功能的要素之一,這些句法功能在陳述性句子中占據第一位,并與謂語動詞的數(shù)量和時態(tài)相對應。它的地位僅次于句法功能要素的謂詞。它通??梢酝ㄟ^名詞、名詞短語、數(shù)字、不定式等來表示。
語義角色是構建句子意義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句子的意義不是詞義的總和。也就是說,句子的意義與語義角色有關。看下面的句子:
a.The dog ate the bones.
The bones were eaten by the dog.
b.The police shot the thief with a gun.
The police used a gun to shoot the thief.
c.Mary was proposed by a ring.
Mary was proposed with a ring.
從名詞短語與動詞的語義角色角度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果。在a組中,兩個句子具有相同的名詞短語“the dog”和“the bones”,并且兩個名詞短語具有相同的語義角色,即分別是施事和受事,因此它們具有相同的句子意思。
在b組中,兩個句子具有相同的名詞短語“the police”,“the thief”和“a gun”,三個名詞短語具有相同的語義角色,即施事、受事和工具。所以他們也有相同的句子意思。
然而,在c組中,即使它們具有相同的名詞短語“Mary”和“a ring”,但它們具有不同的語義角色。c組的第一個句子,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分別為接受者和客體。但是c組的第二個句子,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可以分別由施事和工具來理解。
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和句法功能要素之間一對一的對應關系不是必然的。語義角色取決于構建命題內容和語法關系的詞義。一般而言,主語和介詞短語可以是任何語義角色,但直接賓語可以是除施事以外的任何語義角色。同時,間接賓語可以是受事或受益者。下表顯示了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與句法功能元素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The police shot the thief with a gun句法功能要素 主語 賓語 介賓語義角色 施事 受事 工具
以下講述的是影響句法功能語義角色的要點。首先,動詞決定了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因為動詞是句子意義的核心。以下面的句子為例。
d.Mary saw that accident.
e.Mary hit John.
在句子d中,“Mary”的語義角色是經歷者;而在句子e中,“Mary”的語義角色是施事。
其次,名詞短語本身決定了它的語義角色。例如:
f.Mary opened the door.
g.The key opened the door.
在句子f中,“Mary”的語義角色是施事。然而,在句子g中,名詞短語”the key”的語義角色是工具
第三,詞序和介詞決定語義角色??聪旅娴木渥樱?/p>
h.Mary hit John.
John hit Mary.
i.Mary bought a toy for John.
John was hit by Mary.
Mary hit John with a stick.
在h組中,即使這兩個句子具有相同的單詞,但它們的順序不同,所以它們有不同的含義。進而它們的語義角色也不同。在第一個句子中,“Mary”是施事且“John”是受事;而在第二個句子中,“Mary”是受事且“John”是施事。所有這些都說明了詞序決定了語義角色,盡管它們具有相同的名詞短語。
在i組中,這三個句子反映了介詞對語義角色的重要性。在第一個句子中,“John”是接收者。在第二個句子中,“Mary”是施事。在第三個句子中,“a stick”是工具。一般來說,置于介詞“for”后面的語義角色通常是接收者;置于介詞“by”后面的語義角色通常是施事;置于介詞“with”后面的語義角色通常是工具。
綜上所述,這些是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與句法功能要素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但是也存在非對應關系,例如:
j.The bike needs repairing.
The flag rose.
在以上兩個句子中,主語分別是“bike”和 “the flag”,但是二者的語義角色都是受事而不是施事。
當名詞短語處在句子中不同位置時,它們的語義角色可以轉換。也就是說,受事、工具和其他語義角色可以都可以成為主語。例如:
k.(1)The police killed the thief with a knife.
(2)he thief was killed by the police with a knife.
(3)The knife killed the thief.
在這三個句子中,他們的語義角色不變,但他們的句法功能要素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下表顯示了更改。
?主語 間接賓語 直接賓語(1) 施事 受事 工具(2) 受事 施事 工具(3) 工具 受事
從上表可以得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受事成為主語,而在第三個句子中,工具成為主語。因此,相同的名詞短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它們的語義角色的位置也可以在句子中相應地改變。
至此本文所提到的只是英語語義角色分析的一部分。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三點:首先,句子的含義與語義角色有關。其次,名詞短語的語義角色與句法功能要素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必然聯(lián)系。當名詞短語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的位置時,其語義角色的位置也可以從一個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例如,在一些情況下,受事、工具和其他語義角色也可能成為施事等。由于相關知識的不足,在文中對語義角色的表述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問題。這三個方面不能涵蓋所有語義角色的相關研究。
[1]Fu lan.A Study on Thematic Roles.Overseas English.2015.
[2]Kearns K.Semantic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LLC.2000.
[3]Saeed J 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高明樂.題元角色與題元角色理論[J].現(xiàn)代外語.2003(4):210-217.
[5]蘇惠敏.句子的主語與語義角色分析.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
[6]覃建平.句子成分與參與者角色——論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差異.咸寧學院學報.2009.
[7]肖玲.題元角色理論研究綜述.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
[8]張蓉.語義角色與句法角色.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9]張云云.不同題元角色充當主語的先后順序——以《野性的呼喚》為例.2014
[10]趙璞.英語句法功能成分與語義角色的關系.外語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