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慧,楊燚娜
(寧波大紅鷹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75)
《西游記》每一劫難中不管是人或是妖,都會出現(xiàn)女性形象,作者吳承恩用了極大篇幅來描寫女性。國內(nèi)的學者對書中女性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根據(jù)這些女性在劇中的角色性質(zhì)來分,可以分為凡界女性、妖界女性、仙界女性;二是根據(jù)這些女性所表達的人性本質(zhì)來分,可以分為賢淑型、狠毒型、勇于追求愛情型。[1]多數(shù)學者側(cè)重于對前一類的研究,所以本文主要對仙、妖、凡三類女性形象進行綜述和研究。
《西游記》中,仙界女性的人物數(shù)量是相對較少的,眾所周知的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王母娘娘等。多數(shù)學者都是對觀音菩薩作進一步研究。
周秋良(2008)針對觀音菩薩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吳承恩筆下的觀音菩薩是懸壺救世、幫助世人的大好人形象,同時也因為觀音的外表有著世俗女子的樣子,也有著世俗女子的性格,使得觀音的形象具有鮮明的民間性,更容易讓閱讀者對其產(chǎn)生親近感,這也是作者對這一類女性形象能夠更加親民的情感寄托。[2]
然而,另外一位學者吳佩如(2012)對觀音菩薩的形象進行了另外的解讀,她認為,觀音菩薩是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并使用人才的伯樂形象。在《西游記》中,觀音菩薩發(fā)現(xiàn)并選擇了孫悟空等徒弟四人陪唐僧取經(jīng),正是因為有了觀音的存在才能使唐僧最終取得真經(jīng)。這也折射出作者希望能被伯樂發(fā)現(xiàn)他這匹千里馬,讓他的才能運用到國家治理和造福百姓上,以此來改變當時吏治腐敗、經(jīng)濟凋敝、民生寥落的現(xiàn)象。[3]
《西游記》作品中的仙界女性以濟世者居多,形象多端莊高雅,平易近人。吳承恩把這些仙女形象描寫得更加世俗化,使得其形象有血有肉、富有感情。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等人物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善良與儒家的博愛于一身,為解救大唐子民脫離苦海盡心盡力。大慈大悲的形象始終貫穿全書。[4]作者把這些無私奉獻和善良無所求的女性形象寫成女性的楷模,這是作者對女性神圣化、推崇化的結(jié)果。更有學者褚大慶(2009)認為,作者將觀音菩薩的女神光輝減弱,人性方面增強,是一種思想的突破,也是吳承恩對完美女性形象的贊美。[5]周秋良和吳佩如所認為的是作者推崇的女性神圣化;褚大慶認為是作者將完美女性世俗化,這是現(xiàn)代學者研究《西游記》中具體的仙女形象所產(chǎn)生的一大學術(shù)分歧。
妖女是《西游記》中著重突出的角色。據(jù)統(tǒng)計,對唐僧師徒構(gòu)成威脅或與其直接發(fā)生關(guān)系和沖突的女妖精共有11人。[6]這些妖女形象都很有特色,很有研究價值。
學者羅廷榮(2009)把妖女再細分成有情有義的女妖——鼠精、溫柔剛烈的女妖——蝎子精、爭風吃醋的女妖——羅剎女等三類來進行討論。[7]這三大類人物形象也是當代社會中三種女性形象的縮影。他對鼠精的解讀是重情、懂孝義、知恩圖報。對羅剎女的解讀是,她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但是一個軟弱的個體。羅廷榮認為,蝎子精是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作者塑造的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所以他對蝎子精的女性形象塑造極為有感觸,他認為,蝎子精是一個外表毒辣內(nèi)心卻極為細膩的女性,她身為妖,個性放縱,為得到唐僧肉大膽求歡,與舊時中國社會傳統(tǒng)女子的保守含蓄形成強烈對比。她與強大的封建主義抗爭最終只能慘敗,這也是那個時代這類女性的悲慘命運。
除了羅廷榮的這種對妖界女性的分類外,還可以把妖界女性分成“妖女”和“妖婦”兩類進行研究。學者王艷(2007)在對《西游記》中的女性形象進行研究時,把妖界女性分為了“妖女”和“妖婦”?!把币孕泳珵槔?,她解讀的蝎子精是不講策略,僅憑武藝取勝,但對唐僧心慈手軟、有情有義。“妖婦”則以鐵扇公主為例,她是位家庭觀念濃厚的“賢妻良母”,她注重自身修養(yǎng),并不像其他女妖那樣妄圖走捷徑成仙,是一名擁有傳統(tǒng)觀念的當代女性代表。[8]
在國內(nèi)學者對此課題的研究文獻中,將近60%的文獻都是對妖女的研究,占了很大篇幅,由此可知《西游記》一書中的角色分類著重突出的就是女妖,這是濃墨重彩的角色。就像林媚(2016)所研究的那樣,有些女妖手段殘忍直接,犧牲他人性命滿足自己的私欲;有些女妖以美色誘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9]她們大多是害人的妖精,有些又不乏真性情。她們較之仙女與凡女而言更加隨心所欲,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受道德的約束。她們的個性鮮明,在男權(quán)當?shù)赖臅r代是一群個性鮮明、另類的存在,她們展現(xiàn)的是女性的“叛逆”一面,就現(xiàn)代社會而言這是維護女權(quán)的英勇表現(xiàn),而對于封建社會而言這就是一種不被允許的叛逆現(xiàn)象。
《西游記》是一部魔幻小說,這其中最貼近現(xiàn)實的女性形象應(yīng)該是凡女了,所以對于這一部分的研究,多數(shù)學者也花費了大量精力,畢竟這是吳承恩書中最能夠直接反映社會女性形象的。
作者吳承恩通過凡間女性的形象描寫,直接而又深刻地反射出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普遍恪守婦道的現(xiàn)象,也能從作者在一部分的描述中,看出他希望封建社會能夠?qū)ε宰鞒鲞m當?shù)膶捤 ?/p>
學者張紅霞(2004)在研究后認為,作者吳承恩在凡女里最為滿意的且重點塑造的應(yīng)該是唐僧的母親滿堂嬌,她有著傳統(tǒng)女性所應(yīng)該具有的全部特征,也不可避免地有著當時社會女性麻木無知的生存狀態(tài)。即使吳承恩能在那個時代寫出這樣創(chuàng)新的書籍,但也不能完全不受當時思想教育的影響,所以,在現(xiàn)在看來,他心目中滿意的女性形象還是有著封建社會女性的悲慘,就像滿堂嬌一生恪守婦道,最終還是落得個從容自盡的下場。[10]
《西游記》中的凡女形象可能最被人們所熟記的是女兒國的國王。吳承恩筆下的女兒國國王是個美麗多情、有情有欲的凡塵女子。字里行間呈現(xiàn)的是一位明眸善睞,落落大方,柔情似水的女性。她身為女王,雖飽享榮華富貴,卻從未享受過人間歡樂,初見唐僧便傾慕他的一表人才,甘愿以國相托,婚配這位御弟。她大膽追求愛情,毫不掩飾地表白心意,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個性鮮明讓人動容。她可以為了追求理想而不顧一切,對待愛情充滿真摯,并沒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財富去誘惑唐僧,也沒有用權(quán)勢去逼迫唐僧[11],她的愛情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這樣的愛情在當時的男權(quán)社會難能可貴。正如王鎮(zhèn)(2011)所研究的女兒國國王,她擔當了反傳統(tǒng)的社會女性角色,在女兒國里是反對了男權(quán)社會的,提倡的是女性的獨立和自決。[12]
女兒國國王與滿堂嬌在《西游記》中是凡間女子的代表。楊林夕(2010)對這兩個代表人物也有所研究,他認為,她們有欲望,但是在不能遂欲時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具有人性和理性。[13]她們是世俗女子,有著凡人的七情六欲,她們不能放縱自己的情感,受道德枷鎖的約束,又對愛情無比向往。作者通過這種女性形象來反映當時社會女性迫于世俗的無奈,相愛卻又不敢愛的思想狀態(tài)。其實,不管是女兒國國王還是滿堂嬌,都能反映出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深深束縛住了那個時代女性自由的現(xiàn)象,雖然女兒國國王擁有改變的勇氣,但她還是擺脫不了道德的約束。[14]
通過對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jié)歸納,可以看出,不管是仙女觀音菩薩所代表的慈悲為懷、除惡揚善的正義化身形象[15],還是妖女鐵扇公主所表達出來的充滿奴役意識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16],或者是凡女滿堂嬌所反映出來的深受封建社會主義影響的悲慘女性形象[17],都是作者吳承恩對于女性形象的見解。其實在那個男權(quán)當?shù)赖纳鐣?,吳承恩能有像女兒國國王那樣?chuàng)新突破的想法,已經(jīng)是當時文學界的一項壯舉。毋庸置疑的是,《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因此也引發(fā)了許多學者研究《西游記》女性形象的興趣。但從大體看,現(xiàn)在關(guān)于這一方面的研究文獻還是不夠充分,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它的魅力,更加深入探討研究此課題。
[1]周馨璐.《西游記》中三種女性形象的文化意義探討 [J].才智,2012,(36):186.
[2]周秋良.《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及其民間性[J].船山學刊,2008,(04):159-162.
[3]吳佩如.通過《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看作者的人才觀 [J].才智,2012,(19):178.
[4]李文賀.《西游記》女性形象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6.
[5]褚大慶.女神、女人、女妖——《西游記》中的女性形象系列探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1):100-104.
[6]洪菱偉.也談《西游記》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賞,2014,(03):64-65.
[7]羅廷榮.仙人·妖人·女人——《西游記》中女性形象淺析[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5(04):83-89.
[8]王艷.《西游記》女性形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9]林媚.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淺析《西游記》中的女妖形象及其思想價值[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20):186-187.
[10]張紅霞.女性“缺席”的判決論《西游記》中的女性形象塑造[J].明清小說研究,2004,(02):67-77.
[11]張明.論《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義[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8(01):78-79.
[12]王鎮(zhèn).淺談《西游記》中女性形象的反傳統(tǒng)性[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01):13-16.
[13]楊林夕.論《西游記》的女性類型及其變化的意義[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03):127-130.
[14]臧慧遠.從禮、完美、反叛——《西游記》女性形象解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7(06):188-190.
[15]李赴軍.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記》女性形象解讀[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03):30-33.
[16]王銳,張曉梅.人性·個性·悲劇——《西游記》中鐵扇公主形象新解[J].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40-42.
[17]蔡朔冰.《西游記》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30(0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