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輝,王俊然,李富文
(鹽城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51)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表現物體結構形式的網絡工具更是層出不窮,計算機繪圖易于修改的靈活性實用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學生一旦離開了手繪,繪圖技術會落后、設計思想會退步,想表達的事物很難像手繪一樣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忽略了計算機是表達思維的“工具”而非“手段”的實質,手繪依舊是建筑設計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建筑設計入門的必修課。在互聯網普及的新形勢下,手繪技法在建筑結構形體的表達上顯得更為重要。
(一)臨摹:學生在學習手繪初期,必須要先對老師或者大師的作品進行臨摹。很多學生在初期盲目創(chuàng)造,沒有根據,從而進行反復而無效的練習,最終發(fā)現手繪水平由始到終完全沒有提高。所有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他們沒有學習參照的對象,手繪的必由之路就是臨摹。
(二)升華:主要解決學生在臨摹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一張圖畫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透視關系,虛實關系,陰影關系,強弱關系等。在了解這些關系后再經過不斷地加強練習后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凝華:學習手繪心中必須要有兩個概念,第一是對手繪大師作品的鑒賞與品讀,總結出自己對他人作品的評價與看法。第二是對自己手繪成果的解讀,分析自己與其他人作品的不同之處以及自己作品的特點。這是學習手繪的兩個概念,也是心中存在的兩條思考的主線,最后在不斷的總結與積累中去提升自己。
馬克筆在建筑速寫里起到豐富畫面和提高畫面質量的作用,若把鋼筆速寫比喻成一位女子,馬克筆便是她的衣服,有的衣服可以表現出她凹凸有致的身材,有的衣服可以表現出她的古香古韻,馬克筆運用到一定境界,甚至可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透析她的靈魂。馬克筆在建筑手繪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馬克筆在植物、人、汽車等事物的繪畫中有著不同的構圖方式和筆觸手法。如多數喬木在色彩、線條、質地和樹形方面隨葉片的生長與凋落可形成豐富的季節(jié)性變化。它通常至少具有一個獨立的骨干,喬木強調顏色強弱的變化,喬木練習需要用到獨特的筆觸,顏色在使用中可由低到強的顏色變化,使得畫面達到飽滿又不失單調的效果。如果開始直接使用深色涂抹,發(fā)生錯誤,修改起來很麻煩,而且畫面的整體性會受到影響,此方法鍛煉學生對于色彩以及虛實關系的把握。灌木是指那些沒有明顯的主干、呈叢生狀態(tài)比較矮小的樹木,主要繪畫基礎是線條的勾勒,馬克筆上色注意陰影的區(qū)分即可。在作畫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全神貫注地畫,更重要的是要在繪畫的過程中思考。植物雖然是映襯建筑的附著物,但是豐富的植物效果往往是建筑手繪的點睛之筆。
現代人的多層次生活體驗以及國外建筑大量多元化信息涌入,對于建筑的要求不是簡單的設計可以滿足的。決定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已經從根本上被外界力量所改變,這些變化就要求建筑師意識層次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第一,體現在建筑對于自身項目實踐的看法變化,建筑內部舊時規(guī)律已經不再適用,建筑物的特殊性就會表現出來,建筑師就需要在其他地方尋求這種規(guī)律性。無論規(guī)律如何變化,規(guī)律最基本框架是在建筑手繪基礎上形成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建筑出現的各種問題根本原因是我們對于周圍世界內涵的認識與感知。第二,現代性的建筑已經不是柯布西耶式的,而是一種對于創(chuàng)新型的新事物、新現象的敏感思維,引領性創(chuàng)造思維才能真正了解接觸建筑內部規(guī)律,這是一種針對手繪的基本邏輯,作為一個建筑師更應該抓住這種變化。第三,無論現代性的建筑規(guī)律如何變化,都離不開手繪建筑最初級構筑框架,現代性建筑設計規(guī)律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時代進步與發(fā)展,時代的進步發(fā)展是建立在城市規(guī)劃的基礎上,而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入門方法就是手繪,所以說不管外部規(guī)律如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理解了這個道理,就能掌握建筑設計的奧秘。
建筑設計作為一種物質媒介,受來自社會生活、技術革命、人們的生活觀念,以及新型思想的影響變遷。這就要求手繪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創(chuàng)新型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讓學生懂得獨立思考。高校手繪課堂對于自身身份識別以及手繪教育身份定位是極其重要的,應當是建筑設計一貫思維的一股清泉,而非亦步亦趨的繪圖員。
總之,拋開建筑界、學術界對于建筑設計所謂的思考方式、設計思維規(guī)定性要求。對建筑發(fā)展眼光的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型要求,對新一代設計師、手繪師創(chuàng)新型思維養(yǎng)成的起碼要求。這是我們建筑行業(yè)需要改變并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在,也是我們手繪教育最終達到的實質的進步的希望所在。
[1]智曉芳.基于圖解思考的建筑設計手繪表現教學方法探析[J].文摘版:藝術科技.
[2]石光.建筑手繪的重要意義和提高方法[J].中國建筑報 ,2013(08):198.
[3]齊康.楊廷寶的建筑學術思想[J].建筑學報 ,2002(03):34.
[4]肖睿.綜合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設計素描課教學探索[J].藝術教育 ,2011(1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