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中國成立前,下吳村男女結(jié)婚年齡都較早?!?3留頭,14嫁,15抱著娃娃滿街?jǐn)[”,這句老話形容的是女子的結(jié)婚年齡,意思是,女子13歲留長發(fā),14歲嫁人,15歲就已經(jīng)成為孩子的母親,這里的年齡說的是虛歲年齡。當(dāng)時,女子十四、五歲為正常的結(jié)婚年齡,早則有十一、二歲結(jié)婚,最晚也不會超過十八歲。男子的結(jié)婚年齡比女孩大一點,若超過二十歲仍未結(jié)婚,他們家在村里就會感覺臉上無光。
女孩到了適婚年齡,親戚或者父母的朋友就會到女孩家里說媒。女孩的父母從媒人口中得知男方家庭條件,父母覺得可以,就會答應(yīng)媒人,為女兒定下這門親事。媒人告知男方后,男方家會準(zhǔn)備彩禮,由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許口。彩禮一般有五份禮或十份禮,一份禮是二十四塊錢,此外還有一吊肉、一瓶酒、幾件衣裳、九個搟饃和十二個蒸拾(包著芝麻的小饅頭)。女方接收彩禮,表示已經(jīng)許口,答應(yīng)嫁女,同時再回男方半份禮或一份禮,即十二塊或二十四塊。許口后,男方家選一個良辰吉日,由媒人帶一些禮物去通知女方結(jié)婚時間,告訴女方提前準(zhǔn)備。女方知道日期后,會告訴他的親朋鄰里,鄰居會送來炒過的玉米花,女孩出嫁時候帶上。到結(jié)婚之日,富裕人家,新郎身穿婚服,騎在馬上,身后有一頂四個人抬的花轎,由媒人帶領(lǐng),前去迎親;而在貧窮人家,只有媒人帶領(lǐng)花轎前去迎親;也有的請年齡相仿的堂兄弟迎親。新娘身穿婚服,頭戴鳳冠。轎子到了新娘家,新娘被圈椅抬到轎子上,轎子到了夫家門口,新娘亦用圈椅抬進院內(nèi)。此時新郎的院里,擠滿了親朋,小孩子圍著新娘要玉米花,新娘把提前準(zhǔn)備好的玉米花撒在地上,孩子們一陣哄搶。在親朋的慶賀聲中,新郎新娘開始拜天地并向男方的父母、長輩一一行家禮,長輩們也會給新娘紅包表示認(rèn)可這門親事?;槎Y舉行完的第二天,女方家的弟弟來接女子回家住十天,叫回門。十天之后,男子到妻子家中接妻子,這也是妻子父母與他第一次正式相識;妻子會從娘家?guī)д羰暗榷Y物給公婆、哥嫂、姑姨和舅舅等。以后,女子在每年正月初二回娘家,平時過節(jié)、有事回娘家,要等娘家嫂嫂來接人,得到公公同意后,才能回娘家短住,再由嫂嫂送回。
在迎親之前,男孩女孩從未見過面,完全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村里一男子因長相不好,讓堂弟替他迎親。拜天地時,女孩才知道丈夫長相。未曾謀面,更談不上性格相合,父母之命,不容悔婚、離婚,夫妻關(guān)系只能在日后的生活中調(diào)和。在下吳村,囿于經(jīng)濟原因,大都為一夫一妻,也有極個別為一夫多妻。除此之外,下吳村也有童養(yǎng)媳現(xiàn)象。據(jù)八十八歲的黃奶奶回憶,下吳村只有一個童養(yǎng)媳。
1950年,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下吳村的婚姻狀況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
首先,男女結(jié)婚年齡推遲,男子到二十歲、女子到十八歲才能結(jié)婚,并且禁止童養(yǎng)媳。其次,禁止一夫多妻,實行一夫一妻。再次,禁止任何形式的包辦婚姻,必須在男女雙方自愿的情況下進行婚事。
因為新婚姻法禁止包辦婚姻,所以婚姻形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女孩到了適婚年齡,會有媒人去提親。父母覺得男方合適,會把提親的事情告訴女孩,女孩和男孩就會直接見面進行相親。相處一段時間后,若男女方都感覺滿意,兩個家庭就會為孩子準(zhǔn)備訂婚。訂婚時,男方帶四樣禮物到女方家,受到女方親屬的熱情招待。訂婚后,女方及其親屬會挑選一個日子,去男方家做客,叫相家。相家時,男方的父母、姑母、叔伯、姨舅等長輩都在,雙方親屬相互交談熟悉。男女雙方家庭互相認(rèn)識、滿意后,就開始過小禮、過大禮環(huán)節(jié)。過禮,即男方給女方送彩禮。五十年代,小禮包括十元錢,幾件衣裳,四樣禮物,四樣禮物可能是筆、本、針章、毛巾、襪子或《毛主席語錄》;大禮包括十份禮(一份禮二十四元錢),五斤棉花,八件衣裳,四樣禮物;同時女方回禮一份。女方收過彩禮,男方會定好日,并請媒人告訴女方結(jié)婚日期。男女雙方會準(zhǔn)備婚禮,并給親戚、鄰居標(biāo)花兒饃、麻花以告訴他們婚訊。結(jié)婚當(dāng)日,新郎不再用花轎接新娘,而且會帶兩個女性代表親自迎親。四十年代時,迎親工具變成由牲口拉的小車,后逐漸演變?yōu)樽孕熊嚒?12四輪車、汽車。新娘到了村口,由新郎背著進家門,此時新郎的朋友會以拉拽的方式阻撓新郎進家門。新娘到了家門口,跨過火盆進家門,舉行婚禮儀式。五六十年代,儀式開始第一項,眾人齊唱東方紅,接下來媒人講話、家長講話、夫妻講話,最后行家禮,由鞠躬代替跪拜禮。舉辦婚禮后的第二天,妻子也要回門,回門天數(shù)由十天縮短至一天,到第三天丈夫就會接妻子回家。近年來,村里開始流行“送十五”、“送二十”,即在結(jié)婚后的第一個正月十五和正月二十,女方家長以及姑母、姨母、舅舅、叔伯的全家?guī)е榷Y物去男方家做客。
1981年政府頒布的婚姻法將法定結(jié)婚年齡規(guī)定在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下吳村村民結(jié)婚年齡亦隨之推后。到八九十年代,有些年輕人自由戀愛,不再通過說媒、相親的方式相識。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彩禮錢由二百四十元漲到兩千元,近年來則六萬六至十多萬不等;但結(jié)婚的禮俗沒有改變。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一貫倡導(dǎo)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但在下吳村,基本承襲傳統(tǒng)的治喪禮俗——根據(jù)死亡原因的不同,采取一般喪葬形式或特殊喪葬形式。
一般喪葬是指為正常死亡的人舉行的葬禮,從“搬鋪”到“安葬” 有一系列嚴(yán)格規(guī)范的禮儀程序,通常由治喪人家請本村禮紳主持進行。
在下吳村,兒女在閏月年份為老人準(zhǔn)備壽木。
依據(jù)傳統(tǒng)舊習(xí),人死到下葬之日,要經(jīng)過搬鋪、小殮、大殮、封棺、暖房等五個步驟。人死之后,不能慟哭,先將死者頭發(fā)梳理整齊,用毛巾擦拭身體,穿上白衣,移至正庭中臨時搭的木板上,頭向東,腳向西,身體用白床單蓋住,臉上蓋一塊紅紙,嘴里放口含錢。同時在遺體前擺放獻(xiàn)桌,桌上放香爐一個、酒盅六個、長明燈一盞。供品擺好后,焚香、祭酒、燒紙,孝子才可以慟哭。從搬鋪到出殯期間,喪者親屬要晝夜輪流守候死者鋪側(cè),進行守鋪。次日,喪家在本宅院門口懸掛門幡以告人曉之,并請陰陽先生踩塋地、擇日。擇日完成后,喪家要通過報喪、訃告的形式將死訊、喪期、葬期告訴親友,并對前來吊唁的親友進行謝孝。根據(jù)陰陽先生的“七數(shù)單”,小殮、大殮、封棺依次依期進行;小殮即給死者穿壽衣,大殮即裝殮入棺,封棺即棺蓋封釘。從搬鋪到安葬,尸體停放七天或九天不等,安葬前一天下午,孝子進入死者墓穴祭掃,進行暖房,去時手持孝棍而哭,返則喜笑而回,以圖吉利。
安葬當(dāng)天,死者兒女親友會為死者舉行一場非常隆重的追悼儀式。一場葬禮,要請禮紳、理事和戲班樂隊;禮紳是葬禮的主持者,一般為兩人,理事包括禮房、廚房、招待等人員,戲班樂隊當(dāng)?shù)胤Q“王八隊”,負(fù)責(zé)奏樂助祭。在禮紳的主持下,整個儀式具體事項達(dá)二十多項:從祭炮開始,依次為祭旗、朝祖、迎花、迎饌、獻(xiàn)饌、搭帶、懸匾、祭銘旌、祭獻(xiàn)、祭烈、點主、迎棺罩、告廟、辭祖、追悼、三獻(xiàn)、出殯、落葬。出殯隊伍長達(dá)數(shù)十米,孝子手持哭喪棒、執(zhí)紼繩隨鼓樂在村里轉(zhuǎn)一圈向墳塋方向走去。靈柩送往墓地,在墓穴內(nèi)放“五谷布袋”和隨葬品,然后用土埋葬,墓坑填滿后要堆墳丘,然后向南一面壘墓門。最后將帶到墓地的紙質(zhì)冥器全部燒掉,表示讓死者帶走。
一場葬禮完成之后,還要祭奠。葬禮后的第二天,孝子上墳送飯并進一步整理墳堆,稱為服散。之后還有過七、過百日等祭奠活動。一家人舉行過喪禮后,要守孝三年,現(xiàn)在守孝簡化為三年不貼紅對聯(lián)、帶孝章等。
特殊喪葬禮俗是指為非正常死亡的人舉行的葬禮,包括少亡、暴死、冥婚等。
少亡是指未成年而亡故。出生一個月內(nèi)亡者,填車壕,即將死者放在車壕里,覆上一層草,任車馬碾壓。一到六歲的死者,通常在耕地附近的土墻上打個小土洞,把亡者安放在內(nèi)。七歲以上的死者,會定個木匣子裝殮,埋葬入土。
暴死即因禍?zhǔn)露?。依照舊俗,暴死者不得入村,在村外設(shè)靈堂,并且家家在大門口圍上一圈白石灰以辟邪;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村民對在暴死者家中設(shè)靈堂不再干涉。此外,近二十年來,村民對于在外身亡,遺體無法運回者,突破原來的土葬傳統(tǒng),采取火葬方式。但是,喚魂儀式依舊存在。喚魂,即用一只公雞、死者貼身上衣一件、對方紅白布各一塊、秤一桿到村口或出事地點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