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長篇小說,以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一生為主線,講述了這位世俗生活的“平凡人”-家庭和睦,工作光鮮,生活安穩(wěn),卻在四十歲的中年,毅然決然地重新開始:舍棄了好丈、好父親、好職員的社會身份,舍棄了富足的物質生活,更不屑于世俗的眼光和評價,走向另一條看似孤寂的路-畫畫。其間歷經種種辛勞和磨礪,依然堅持世俗看來不可理喻的追求和自我,最終在生命的盡頭,畫出了內心看到的景致和感受,最終得償所愿。
關于《月亮與六便士》的主題,解讀多種,不論是理想與現(xiàn)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還是感情與理智的沖突,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感慨萬千。而今天,本文試著從美的角度,解讀這一著作,挖掘它的美。
“美”是什么?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有著不簡單的答案。關于“美”的定義,不同的哲學家、藝術家對于美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詮釋。不論是西方美學的“美是理念”(古希臘的柏拉圖),“美是生活”(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是中國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研究從未斷絕??v有不同,相同的卻是對美、對藝術的執(zhí)著地探索和追求。
在《月亮與六便士》里,三位追求美的人物,令人過目難忘。
首先,就是全書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斯特里克蘭作為一名半路出家的不知名小畫家,他的改變成本無疑是昂貴的。妻子由愛生恨,合伙人揚言要告他,就連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也不再有保證,而他卻毫不懼怕,毫不猶豫。他說“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沒關系,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睂τ谑浪讙仐壍淖銐驈氐?,也是因為對于內心真正的渴望足夠執(zhí)著,這讓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物畫像顯得復雜而矛盾:他自私,冷漠,絕情,他漠視物質、外界眼光,甚至道德,這些都是他身上不為世俗所看好的方面;他輾轉巴黎,馬賽,塔西提,住過收容所,也挨過餓,他身處在物質文明最低限,靈魂中的創(chuàng)作力量卻愈發(fā)強大。
或許如文中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孤獨地生活在世界上。誰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憑一些符號與人交流,但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所以它們的意義模糊不定。我們可憐地想把心靈的珍寶傳遞給別人,但他們卻無力接受,因此我們只能踽踽獨行,雖然緊挨著,卻并不真正在一些,既無法了解別人,也不被別人了解。”斯特里克蘭洞悉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所以恣意而為,從不過分解釋。同時,他也明白,只有奮力表達自己所看到的物質事物上的精神性意義,只有追隨內心創(chuàng)造美的本能,才能得償所愿,自己的內心才能安靜、安寧。
因此,支撐他做此重大決斷的源動力,本質還是在于對于美的追求,實現(xiàn)方式是畫畫。
在追求美的坎坷路上,他始終跟隨,從不抱怨,不斷摸索,不斷靠近。這是斯特里克蘭“對平凡生活的浪漫抗議”,也是對美的狂熱追求和虔誠皈依。甚至當他在塔西提島因麻風病失明,內心那股力量,依然驅動著他,他在那座破敗不堪的木房子里,四面墻壁和地板上,畫滿了用“心”看到的美:原始,迷離,震撼,敬畏,至美至極。他的巨作,最后隨著他一起去了遙遠的國度,他終于找到了“故鄉(xiāng)”,有了著落。可以說,不惜一切代價地創(chuàng)造美,就是斯特里克蘭對美的追求方式。
第二個追求美的人物,是德克·斯特洛夫。
和斯特里克蘭一樣,他的身份是一名畫家。但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沒有天賦,技藝糟糕的畫家,但他有著對藝術敏銳的直覺,尖銳的洞察,深刻的理解。他本性善良,卻也懦弱得不斷被人嘲弄、輕視和再三傷害,正如同原文所說“他的生活,就像按照鬧劇編寫的悲劇”。盡管如此,斯特洛夫依然傾心于繪畫,這就是他對創(chuàng)造美的近乎愚笨的執(zhí)念。
同時,拋開小丑一樣的外界形象,他內心的思考卻是深邃的、哲學的?!对铝僚c六便士》中多處關于美的直接探討,都是通過斯特洛夫之口進行直接表述。他說“為什么你認為美—這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卵石,一個漫不經心的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撿到?美是美妙,是奇異,藝術家唯有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chuàng)造出美。而當美出現(xiàn),它并非為了讓每個人都能認出它自己。要認識它,你必須重復和藝術家一樣的奇異之旅。這是一支他唱給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聽,就需要智慧、感覺以及豐富的想象力。” 他是文中第一個看到斯特里克蘭的畫作之美的人,這段陳述也是文章第一次正面探討美這個話題。他極力說服來買他畫作的荷蘭人去買斯特里克蘭的畫作,他極力地向他的妻子、朋友們解釋他眼中看到的斯特里克蘭作品中的美,他也第一個對斯特里克蘭的繪畫作品進行義正言辭的辯護。盡管這些辯護收效甚微,他卻從未氣餒。
從對斯特里克蘭畫作的解釋、宣傳、辯護,到后來對斯特里克蘭本人生活上的照顧,他所做的這一切,雖然看似滑稽、無尊嚴,雖然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嚴重悲劇(妻子布蘭奇后被斯特里克蘭勾引并最終自殺),但這所有的行動,本質都可以歸納為對美的發(fā)掘,對美的維護。斯特洛夫認為,“藝術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他自己無法創(chuàng)造出令人震驚的美,所以在遇見真正的美時,才更具慧眼,才更會拼命發(fā)掘,拼命維護?;蛟S這就是斯特洛夫的獨特的追求美的方式。而這,也為這個悲劇小丑一樣的人物,增添了濃重的存在感和獨特的魅力。
第三位追求美的人物,就是勒內·布呂諾船長。
他和斯特里克蘭同為有家庭妻女的中年男人,同樣愛下棋,他也是塔西提島上第一個仰慕斯特里克蘭的人。他對于斯特里克蘭的理解,對于美的追求,遠比他“船長”這個世俗身份要深刻。在他眼里,斯特里克蘭“被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所攫住,“是一個永遠跋涉的朝圣者”,“他所追求的美,等同與真理”,這是這位樸實的船長所看到的斯特里克蘭。他們關系密切,或許原因之一如這位船長自己所說:“盡管我們可能都不知道,但彼此追求的確是同一種東西(美)”。相同的追求,是兩位中年男人之間友情的羈絆。而這位船長又一語中的,直擊本質,他說“從某種角度來說,我也是個藝術家。我意識到,在我身上,也有激勵著他的那種熱望。所不同的是,他憑借的是繪畫,而我是生活?!边@位曾在法國海軍服役的退役軍人,經歷了產業(yè)穩(wěn)定、突如其來的一貧如洗、借錢購置荒島、樸實勞動再次生活富足,這一系列的起起伏伏,“既不嫉妒,也不怨恨”,“通過自己的雙手進行創(chuàng)造”,他幸福,知足,他感恩自己的妻子,他不僅能識別斯特里克蘭眼里的美,也堅定不移地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來追求自己眼中的美,他說“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我也在創(chuàng)造美”。
這三位人物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美,讓《月亮與六便士》對美的探尋顯得豐富多樣。三個人物,展示了兩種追求美的方式-繪畫和生活,方式不同,卻都有著讓人動容的力量。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在其詩歌《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說: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如果說理想是那條人跡更少的路,那么世俗的現(xiàn)實生活就是另外一條路。生活閱歷豐富的船長布呂諾,義無反顧地選了生活這條路,并簡單平凡地將它走得寬闊壯美;斯特里克蘭在人生之初也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生活這條路,在中途,經內心深處創(chuàng)造美的本能驅使和召喚,折回重選那條人跡更少的理想之路,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曲折,不被理解,不可思議,傳奇,遠離世俗的美。
布呂諾船長追求的美,并不比斯特里克蘭追求的美遜色。這兩種追求美的方式,分別得到月亮和六便士,它們只是不同的路,不同的類型,只有左右之分,并無高低之劣。
而在繪畫這種追求美的方式里,斯特里克蘭的創(chuàng)造美,斯特洛夫的維護美,又是不同的方式,卻源自同樣的初衷。
“皈依,有時以不同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xiàn)。”三位人物,對美的追求,也是對美的皈依,斯特洛夫說“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
是的,我們處在又不出在同樣的時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迷宮。是月亮更美,還是六便士更美?
圓圓的月亮,圓圓的六便士,
遠遠的月亮,腳下的六便士,
你覺得哪個更美,哪個它就的確更美。
:
[1]李瑞.毛姆的《人性的枷鎖》和《月亮和六便士》的存在主義解讀[D].無錫:江南大學,2010.
[2]李楠.追逐月亮之路——從文學倫理學批評角度分析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1.
[3]丁霞.從精神分析和女性主義角度解析《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出走[D].鄭州:鄭州大學,2004.
[4]劉云珍.徘徊于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一論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功利與審美[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0.
[5]彭蕾.意志的奴役及其解脫:叔本華意志哲學視角下解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