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感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從修辭的視角來看,通感也可叫做“移就”,即五種感官感覺的相通。也就是說,通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是指我們在思考或交流時用屬于一種感官范疇的事物現(xiàn)象去表達屬于另一種感官范疇的事物現(xiàn)象,以期達到新奇、生動的表達效果。近年來,通感現(xiàn)象受到了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fā)展,學者們更愿意從認知角度來審視通感,即通感是一種特殊的隱喻形式,因此我們還可稱其為“通感隱喻”。通感隱喻大量存在于文學作品和日常語言中,尤其是廣告語篇。由于涉及到人體的五種感官和內心感受,最初的通感主要是應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是為了給文學作品營造出一種較高的審美價值,通感隱喻使文學語言表達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詩意化,增加其表達的深刻性,尤其是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作者正是用語言來再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的,來表達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與人生,增強了表達的形象性?!短圃娙偈住肥且徊苛鱾髯顝V的唐詩選集,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其中涉及到大量的通感隱喻,為唐詩的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做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觸覺被定義為通過與部分身體接觸物體所被感知的一種感覺。百度百科指出觸覺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振動等方面的感覺。與人類其他感覺相比,觸覺是最直接快速的感覺,在人們碰觸物體時發(fā)生即刻反應。觸覺刺激直接在主體和客體之間轉移,不需借助中介。眾所周知,觸覺的管官是包裹著身體的皮膚,是生物最敏感的組織尤其是人類皮膚。因此,人們對周身世界的溫度,濕度,震動,壓力等很敏感。觸覺給人們帶來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并告訴人們所感覺到的物體是硬的還是軟的,是濕的還是干的,是熱的還是冷的。當人類通過身體感覺體驗情感時,個人情感和觸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當人們碰觸或抓握一些物體時,就像抓住一些概念或想法。抓握是使物體連接在一起的最重要的方式。
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把觸覺域轉嫁到聽覺域,寫下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他形容琵琶的聲音如同鳥的鳴叫,優(yōu)美順暢清亮平滑仿佛能被手觸摸到。此聲音帶給我們柔軟,流暢和平滑之映像。這首詩是一首描繪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浮躁的長篇悲劇詩歌。白居易聽到街頭女子彈奏這首琵琶曲的時候正是他被貶的時候。她技藝高超,賦予這首曲子一種如同絲綢般順滑的觸覺感。這支琵琶曲展示了女藝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當作琵琶女對她的悲慘人生感同身受。同時,詩人也像琵琶女一樣富有才華卻無人欣賞。他的感情隨著這首曼妙舒暢的琵琶曲噴涌而出。正是通感隱喻賦予琵琶曲的聲音觸覺特征,使得讀者能感受到曲子的順暢和輕緩。
很明顯,溫度是觸摸其中的一種特性。然而“冷”和“暖”都屬于觸覺范疇其意義卻互相對立。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暖”指一種相對高的溫度,表示熱情,令人愉快的,意味著溫暖或新鮮;“冷”恰恰相反,指低下的溫度,不是熱的,沒有熱情,表示寒冷,不接近正確答案,無意識的或死亡的。
下面例舉幾個利用溫度象征聽覺的詩句。在《燕歌行》中,詩人高適用“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賦予聲音寒冷的溫度為了突出戰(zhàn)士的艱苦作戰(zhàn)環(huán)境,給讀者帶來一種難受和悲傷的體驗。高適首次詳細地描述整個戰(zhàn)爭過程,告訴世人戰(zhàn)爭的現(xiàn)象和本質。高適利用通感隱喻,深化了詩的主題既強調他對戰(zhàn)爭深惡痛絕。又如,《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白居易向讀者獻上一曲美妙的琵琶曲清新的如同春寒陡峭的早春。《彈琴》中,“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詩人劉長卿孤芳自賞,“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清凄,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看似描繪七弦琴清涼的曲調,實際上通過把音樂和議論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化詩的主旋律,運用通感隱喻使得此詩獨具一格,富有創(chuàng)新。以上的例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詩人劉長卿擅于運用轉喻把溫度域移嫁到聽覺域。通過使用特殊的通感隱喻,劉長卿引起讀者共鳴,仿佛身臨其境。盡管聲音本身無知覺,但讀者能感受它的寒涼當他們聆聽時,這就是通感隱喻工作的基礎;其次,前文所提,“寒冷”和“溫暖”都屬于溫度域范疇,但轉移往往發(fā)生在寒冷與聲音之間,詩人多喜把聲音和寒冷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詩人傾向于在詩中抒發(fā)他們的悲慘遭遇和悲傷情緒。
顏色和溫度之間的通感隱喻普遍存在文學作品中,尤其在詩歌中。日光和月光差異甚大,日光是太陽直接發(fā)出的紅色暖光,而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陽光形成的,是蒼白的,因此,日光常與溫暖,月光與寒冷聯(lián)系在一起,冷月通常象征著寒色。這種經驗可以應用到月光的通感隱喻當中,如《月色》一詩,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通常代表對戀人的思戀之情,詩圣杜甫借月抒情,表達對妻子的思戀之情,這處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的通感隱喻的運用加深了詩人的思戀之情。更明顯的在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詩句中,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于是有“應覺月光寒”借生理上的冷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體現(xiàn)了女子對于情人的思戀之切。此外,杜牧《秋夕》中“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睡覺,但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看天上牽牛星和織女星?!皼鋈缢钡谋扔鞑粌H有色感而且還有溫度感形象地描寫出失意宮女的孤寂幽怨,又暗諷君情如冰?;谝陨戏治?,可以看出溫度覺作為始源域能夠更容易廣泛運用到其他感覺形態(tài)域。
眼睛是人類的心靈之窗,因此,視力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器官的功能,更具有受人類心理狀態(tài)影響的多維功能,與我們的個性密切相關。另外,通過視覺,人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視覺是人最重要也最復雜的感覺。研究數據表明,視覺和聽覺是唐詩中感知意象的主要的感覺。因為,視覺和聽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特別最重要的感覺形態(tài),對絕大數的人們來說,眼睛和耳朵是認識世界的主要器官。在某種程度上,整個宇宙是由視覺和聽覺主體構成的,所以,視覺到聽覺的通感隱喻顯得尤為重要和普遍。
李白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一句中靈活運用視覺到聽覺的通感隱喻。關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李白隱居終南山時,描述的是李白從月夜到長安南面的鐘南山去造訪一位隱士。他們把酒言歡,放聲長歌,希望一直沉醉在美酒好樂當中。在他們看來歌聲似乎有自己的長度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中,始源域“鳥聲”映射到目標域“輕盈”和“細長”。此詩把鳥聲描繪成一段輕盈純凈的音樂,同時,鳥聲如同人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某些輕薄細長物。“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孟浩然通過對竹露滴在地面清脆的聲響來隱喻他的生活的舒適和純凈透明。
味覺是我們味覺系統(tǒng)和審美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味覺作為傳統(tǒng)的五種基本感官方式之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味覺方面,如“甜臉”、“苦笑”、“酸相”等,所有這些表達都屬于通感隱喻?,F(xiàn)在吃飯不僅僅是把你的胃喂飽飽的方法式,也是一種讓你感到滿足或厭惡的本能體驗?!八帷蓖ǔ4硎孢m、痛苦和不愉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也代表了權力的缺失。而“甜蜜”經常被用來表達快樂和享受的感覺。不過“苦”與“甜”的感覺正好相反,它表明了一種不快樂的感覺和一些悲傷或痛苦的使你感到沮喪或壓抑的生活經歷?!袄薄笨梢孕稳菀粋€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人們通常采取的方式。有些人甚至通過吃辛辣的食物來發(fā)泄自己的感情。相反,“咸”雖然是我們五種基本口味的基本要素之一,但人們很少用它來表達人的感情。調查發(fā)現(xiàn),《唐詩三百首》中只有2種味覺域轉移到其他覺域的通感隱喻,一是味覺到聽覺,如王昌齡的詩句“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友人的思戀之情,美景沒有友人相伴,心中苦澀壓抑。又如韓愈借“君歌聲酸辭正苦,不能聽終淚如雨”來表達對人生的感慨,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官蔚籍友人,并自我解嘲,因此歌聲是酸澀的;二是味覺到視覺,如李白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戰(zhàn)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戀家鄉(xiāng),臉上多現(xiàn)出愁苦的顏色。味道“苦”到視覺“望”的通感隱喻充分表達了戰(zhàn)士對戰(zhàn)爭的厭倦和思鄉(xiāng)歸鄉(xiāng)的急迫心情。
嗅覺是指生物判斷氣味的能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能喚起情感感知的感官。當人們嗅聞到某種好聞的氣味時,很容易把這氣味與某種令人愉快或棒極了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嗅覺特殊功能就是能夠感知食物是否可口。嗅覺轉移到其它感官的通感隱喻通常用來暗示人們的智商或者一個人的洞察能力。比如,“我能聞到麻煩的味道?!睆氖占臄祿砜?,《唐詩三百首》只出現(xiàn)了一個嗅覺到視覺的通感隱喻,那就是《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的“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此句中詩人杜甫用嗅覺“芬芳”二字隱喻舞者的絕妙經綸的舞技,鮮花的香氣是最美好的事物,來說明舞者的表演登峰造極。
聲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媒介。它可以通過其他媒介,如空氣、收音機、留聲機、翻譯機等來進行傳播。這些中間媒體或多或少地影響聲音的使用。我們人類只能在耳朵能聽到的頻率內感知聲音。在聽覺領域,人們經常使用一些基本的元素來描述聽覺,如大聲、安靜、嘶啞等。根據作者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以聽覺為始源域的通感隱喻大大少于其他的感官通感隱喻,尤其是溫度域和味覺域。以下是可以從數據中找到的唯一示例:王維的詩句“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水聲在山間亂石中喧囂,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靜深沉。詩人王維運用聽覺的安靜來形容小溪在視覺上的幽靜深沉之美感。
詩人站在世界之上,敞開自己全部的感官,吐納宇宙萬象,時空各種信息匯聚于心靈,造成生命與天地共感,內宇宙與外宇宙重合,這就為詩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和自由。人的感官主要有眼、耳、鼻、舌、身,眼管看,耳司聞,鼻通嗅,舌品味,身析冷暖。在一般狀態(tài)中,它們各司其職,但在特殊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配合,彼此轉換,互相聯(lián)系,這種心理現(xiàn)象被稱為通感,也成就了通感隱喻。
: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Turner M,Fauconnier G.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95(3):183~204.
[3]Williams J.Synaesthetic Adjectives: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Change[J].Language,1976(2):62~68.
[4]李順春.略論通感在中英詩歌中的作用[J].重慶大學學報,2000(6):90~91.
[5]王曉軍.英漢詩歌中意象的通感[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4):50~53.
[6]王志紅.通感隱喻的認知闡釋[J].修辭學習,2005(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