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霞
馬克思說過:“色彩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睉{借《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著名攝影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說過:“色彩是影視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征生與死的沖突一樣。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影視的世界中,色彩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當影視由黑白片進入到彩色片時代,影視的畫面表現有了質的變化。色彩也隨之成為影視表現構成的重要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影視中的色彩占據了影視空間構成的主體位置,因為它不光具有還原對象客觀面貌的再現功能,而且更多地具有傳達不同主觀情感的表現功能。因此,色彩是影視語言中最關鍵元素,也是影視藝術的價值體現之所在。作為視覺語言的一種,色彩被影視導演們拿來作為自己表達主觀感情直抒胸臆的工具,導演對色彩有意識的處理和運用體現了高度的個性化和主觀傾向。由此可見,色彩語言在影視創(chuàng)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色彩,在視覺世界里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是美的一種最生動的表現和屬性。專家們對常見的色彩的寓意和對人的心理影響做了大量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紅色,代表生命,熱情,真誠,興奮,熾熱,積極,吉祥,警示,危險,色情,戰(zhàn)爭。
橙色,代表熱情,溫和,喜慶,晨光,輕松,嫉妒,權利,誘惑;黃色,代表富貴,榮耀,地位,皇室,光耀,疑惑,輕薄,統(tǒng)治。
綠色,代表春季,青春,鮮活,生機,安全,和平,平靜,希望,嫉妒,陰冷;青色,代表深遠,淡雅,冷漠,獨立,沉穩(wěn),消極,寒冷。
藍色,代表深邃,太空,無限,幽靜,冷靜,凄涼,壓抑,憂郁。
紫色,代表華貴,神秘,嚴肅,嫻靜,柔和,莊嚴,沉穩(wěn)。
黑色,代表沉默,嚴肅,神秘,悲哀,恐懼,死亡,黑夜,詭異,陰郁,壓抑。
白色,代表純潔,淡雅,明快,冷清,寒雪,快樂。
灰色:和諧,穩(wěn)定,靜止,憂郁,平和,中性。
這些通用的色彩含義,只是幫助我們簡單了解了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但在影視中,色彩只有進入到結構層面才具有審美價值。
每一個藝術作品的設計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能沒有色彩的加入,作為真正的藝術家,他們都會對此領域感興趣,并不斷深入探究、實踐,讓色彩在藝術設計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如何將色彩在設計中藝術性的運用,是一個作品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色彩研究在影視設計和制作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色彩在影片中,不僅是純粹影視化的造型手段,而且還要構成影視的視覺語言形態(tài)。色彩的出現無疑極大地豐富了影視發(fā)展的歷程,色彩已成為影視表現構成的重要元素,觀眾們通過一部影視的主色調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影片中的氣氛,節(jié)奏甚至情節(jié)。
色彩身為影視藝術里舉足輕重的一大元素,就審美受眾的視覺沖擊擁有特別關鍵的作用。影視借助色彩的選用及搭配,可以充分地渲染及創(chuàng)建影片氣氛,讓觀眾領略到更強烈的畫畫感。鑒于各種色彩被給予了獨一無二的喻意,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同色彩的選用可以展現出不一樣的影視內容。標新立異的色彩氛圍系導演豐富內心世界的集中展現,且正是此種審美意境讓我們的影視所具的畫面感染力更強,亦可以較好地激發(fā)觀眾的共鳴。
就影視觀賞而言根本就不具雅俗之分,因此我們說影視實際上屬于能夠實現雅俗共賞的一門藝術。于近年的影視創(chuàng)造里,色彩的運用日趨廣泛,導演借助色彩的選用,把影視的理念及主題等諸多方面完美地展現了出來,同時當前色彩亦已然成了影視里展現情感的關鍵手段。鑒于每個人的情感歷程均各不相同,這便造成色彩的選用于給予觀眾充分想象空間的過程中,亦可以完美地深入其內心最深處,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色彩除了擁有展現情感的功能外,亦擁有象征意蘊。色彩于影視創(chuàng)制中可以自全局層面幫助導演就題材組織手段及展現形式展開把握。此外,色彩的正確選用不僅可以讓觀眾自最直接的視覺層面取得收獲與感受,同時還可以借助更深層次的發(fā)掘,取得內心深處的體驗。中外影視大師們對色彩的應用也早已突破了簡單對號入座的層面,他們通過藝術地控制光影,選擇色彩來構成節(jié)奏,運用色彩來營造獨特的審美心理,引導觀眾自然而然進入創(chuàng)作者營造的心理環(huán)境。
盡管色彩不像語言那樣具有直白特征,不過它卻可以于影視里傳播情感,充當角色。正是由于色彩具有這一功能,諸多影視作品便選擇借助色彩的選用實施角色的扮演。比方說鄭曉龍執(zhí)導的《甄嬛傳》,便較好地展現了色彩的角色作用。影響里絕大多數場景均為奢華的皇宮,金碧輝煌的皇宮,在陰雨連綿的映襯下,宮內所有的景物均透著一種無法名狀的威嚴……雨后寂靜的后宮好似在訴說千百年來封建專權造成的痛苦及辛酸。黃色系影片的總基調,向觀眾展現了后宮的威嚴,訴說著深宮內院里眾多女人的辛酸。
影視人色彩意識的真正覺醒,始于上世紀60年代,從那時起影視藝術家努力發(fā)掘色彩語言的巨大潛能,使影視藝術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但作為一種美學形態(tài)存在的影視色彩文化意蘊,還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尤其在中國,很多時候對色彩的運用還停留在還原現實本身的基準線上,或僅對局部的表意功能能有所發(fā)揮。值得一提的是,色彩還具有獨特的文化性,在中西方影視作品中,不同的色彩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寓意,同一種色彩,放在不同的影片與文化背景長所寓意的文化內涵也不一樣,此外還有不同的色彩在中西語境中表達出相同的意義的情況。
雖然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但人類發(fā)展的過程中,終究還是有相同的心理存在的,色彩語言的認知也是如此,很多中西方影視作品中想要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運用的色彩是相同的,最典型的是黑色。
我國古代自夏朝開始以黑色為尊,黑色象征著高貴、神圣、肅穆,皇權、貴族才有權利穿戴玄黑服飾,經過幾代朝代更替,歷史變遷才逐漸被黃色取代。之后,黑色的文化寓意就更加豐富,更多的是一種沉重、緊張、罪惡,如《風聲》這部影片中以黑色為主打色彩,故事在封閉且滿是警戒的小樓中展開,特務著裝、夜色、牢房均為黑色,燈光也是灰暗的基調,劇情發(fā)展的始終均顯露出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將高貴、恐怖、悲劣、驚險、安詳等人文底蘊和人物的復雜情感交互體現出來。西方語境中的黑色的情感和文化內涵與中國基本一致,比如在《功夫熊貓》動畫影片中,豹子太郎被關在監(jiān)獄中的場景,地板為黑色色、墻面為墨綠發(fā)黑、巖漿為黑紅色,整個場景色彩以黑色或接近黑的冷色調為主,偏向陰暗,觀眾獲取到的就是一種陰冷、黑暗的感覺,以此襯托出包子太郎的冷酷無情。
相同的色彩語言,在中西方不同的語境中,往往表達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
比如,紅色是典型的暖色,不僅能給人溫暖的感覺,還能體現出某種特定場合所蘊含的激烈與火爆狀況。另外,紅色還能體現出人物強烈的激情、欲望與誘惑力。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紅色是喜慶的、吉祥的,是能夠讓人產生歡慶的情緒的色彩,一向是積極熱烈文化內涵的外在表達。去年熱映的《紅高粱》這部電視連續(xù)劇作品,整部影片都以紅色為主打色彩,既與影視主題相呼應,又凸顯出濃厚的色彩文化,新娘蓋頭、轎子、燈籠、高粱酒等等均為鮮艷的大紅色,是喜慶、自由、熱烈等“中國紅”文化的完美詮釋;而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紅色更多運用在其它場景比如監(jiān)獄、戰(zhàn)場或者動作影視中,并且往往隱含著血腥、暴力、邪惡等寓意。在維斯康蒂的《被詛咒的人》中,紅色是罪惡的顏色。影片描寫了一個在希特勒政權時期一個德國工業(yè)世家這個家庭內部的野心、縱欲、驕奢、四分五裂。片中的男人涂上口紅,穿上女人的衣服來模擬女人,表現出性變態(tài)的傾向。維斯康蒂用紅色語言,表現了丑惡的世界、丑惡的內心。
在我國象征中央或者黃土的黃色是一種溫和的暖色,輕快、明亮、尊貴,是我國帝王服裝的專用色。佛教也視黃色為神圣、信仰的象征。《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例子了,影片從頭到尾都是黃色在唱主角戲,金黃色的鎧甲,黃色的皇宮,皇位。黃色代表著皇權地位的不可動搖和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在西方基督教國家,黃色都是卑劣或輕佻的色彩,影視劇作品中,常常將黃色運用到犯人的囚服上,以表達罪惡可恥的含義。
在表達同一件事情或傳達同一種內涵時,中西方語境下的影視作品對顏色的運用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中西方影視作品會使用不同色彩語言表達出相同的意義。
最常見的就是在影視節(jié)目中經常出現的婚禮和葬禮這一相同情景的色彩語言運用的不同。同樣是表達結婚這一事件的喜慶和歡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用紅色來傳達,而西方更多的用白色來表達;同樣是表達葬禮的悲痛和肅穆,中國用蒼白虛弱的白色或其他素色,西方使用沉重深厚的黑色或其他深色來傳達。這兩種場景在中西方的影視劇作品中幾乎隨處可見,所以不再具體地舉例說明。
總而言之,色彩無處不在,亦無時不在,且客觀世界里的所有色彩均于人類未察覺的情況下于其內心烙下了特定的印象,隨后轉變成了擁有象征作用的情緒特性。影視中色彩的運用除了情節(jié)需要外,還具有語言表達與文化寓意功能,無論是單一的色彩還是組合搭配的色彩都能與場景相融合,并且將場景的氛圍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情感更直接地表達出來,彌補外部語言“詞不達意”的不足,給觀眾更直接、強烈的心理沖擊。
色彩在影片里不僅是現實層面的色彩,它已成為精神層面的象征性色彩。這時,它的功能就不僅僅停留在“寫實”上,而具有了極強的表意功能?,F代影視對色彩的重視,體現出作者對視覺元素的更深挖掘,由于它所具有的情感含義和表意功能,使它成為某種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華。現代影視中的色彩作為一種語言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上升到哲理思考的層面,這是色彩表現力的極高境界。
而色彩的文化寓意與時代、地域有著緊密的聯系,一種顏色對著時代的變遷而寓意不斷發(fā)生變化,或者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時代或者地域有著完全相反的內涵。色彩因素于影視里的使用與別的藝術形式相比必然存在一定的區(qū)別,所以實施影視創(chuàng)作和拍攝人員理應擁有相應的藝術細胞及感覺,且還應擁有較高的技術支持,不斷地探索研究色彩的運用,使之與影視更好地融合,如此方能營造出絕佳的影視色彩效果,推動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
[1]邱月.淺析電影中的色彩美學[J].大眾文藝,2017(2):26~27.
[2]谷莉.談電影色彩語言的藝術表現[J].當代電影,2015(4):193~195.
[3]黃于瑤.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視覺敘事分析[J].電影評介,2016(23):51~53.
[4]田景娜.動畫電影的色彩設計之我見[J].現代裝飾:理論,2015(1):31~32.
[5]張嘯.影視作品中的色彩的重要作用[J].影像視覺,2016,17(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