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蓮
城市文化品位和公眾文明素質是衡量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精神支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珠海的科學發(fā)展既要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要有人與社會的和諧,其中特別是還要有人與人的歷史文化和諧。珠海市委在《珠江三角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著重指出:通過發(fā)掘、整理、宣傳珠海近代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珠海留學文化、商業(yè)買辦文化、社會主義先驅文化、特區(qū)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
珠海,是珠江口西岸的一個邊陲小鎮(zhèn),人口只有幾千人,但是近代以來卻產生了五十多位歷史名人。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通過考察,珠海歷史文化名人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珠海出留學教育的先驅。
容閎是中國留學教育的先驅,回國后立即投入報效祖國的活動。他出色的辦過洋務,向太平天國領袖游說過復興中國之道。后來又終于完成了他的宿愿,使120名留美幼童成行。這些幼童,珠海籍的就占四分之一,他們雖然提前回國,但是后來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出突出貢獻,有不少人為反擊帝國主義侵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珠海還出產大買辦商人。
歸中國洋行的大買辦幾乎全部產自香山珠海。珠海人唐廷樞就曾經是英國最大的洋行怡和洋行的總買辦;徐潤也曾經擔任英國另一家大洋行寶順洋行的大買辦;英國另一個大洋行的總買辦是莫仕揚家族祖孫三代,莫家在太古洋行壟斷總買辦達60余年。當時洋行內流傳“只知有莫(家),不知有英(國)”的傳說。莫家是珠海金鼎會同村人??傊?,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上海、香港的英國最大幾家洋行的大買辦都是珠海人。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當時已成為經濟中心的上海卻無人攀到總買辦的位置。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第三,珠海出社會主義工人運動領袖。
到了20世紀初,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上興起。在北方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而在南方最早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是珠海人楊匏安。當時曾有“南楊北李”之譽。珠海人蘇兆征、林偉民在蓬勃發(fā)展的工人運動中又成為香港海員大罷工的領袖。后來蘇兆征又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
珠海人在不同時代都走在時代最前列,總能為天下先。珠海怎么了?就是幾個小小的漁村,每當時代潮流需要向前跨越一步的時候,它總能涌現出引領全國潮流的頂尖人物。原因何在呢?這就是我們要挖掘的珠海歷史文化精神。
考察起來,珠海人至少有以下幾個基本特質:
第一,珠海人能吃苦,勇于開拓進取。
起初,北方逃難來的難民和南宋海戰(zhàn)的散兵在珠海所在的荒島上生活。珠海的土地是沙田,長不好莊稼,百姓不足以生存,只能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珠海人要向大海討生活,他們每天要出海,戰(zhàn)臺風,戰(zhàn)大海,每次出海都不知道能不能安全歸來。珠海人特別能吃苦和勇敢開拓的精神就是在這種半耕半漁的勞作方式中養(yǎng)成的。
第二,珠海人誠實、謙遜、有同情心。
珠海人都是逃荒來的窮人,他們所接受的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不是從儒家的典籍中,而大多是從中華傳統(tǒng)生活習俗禮俗中傳承的。珠海窮人沒有士大夫家庭那么多的等級觀念和禮教觀念。他們從生活習俗中接受的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誠實待人、同情窮人等優(yōu)秀品德。小康家庭的天倫之樂和平民的地位滋育出珠海人樸素的民主主義意識。珠海人精神包袱輕,更容易輕裝前進。
第三,思想開放,懂得市場經濟。
珠海人具有先進文化底蘊的一個最大有利條件是緊鄰澳門。澳門讓葡萄牙人居留早于香港三百年。珠海人在給葡萄牙人或其他西方人供應蔬菜、肉類、鮮花和勞務,同時也進行貨物的買賣。在這長達三百年的中西交往中,珠海人懂得了西方市場經濟和買賣規(guī)矩,同時又保有中華商業(yè)文化的誠信品德。在那個時代,珠海人腦子里都有“澳門觀念”,一位老人(唐紹儀的侄孫)講到:“當時,只要珠海人無法生存時就到澳門討生活”。早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容閎的父親就要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澳門學洋文學洋務,以圖將來能謀得一洋差事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這是一個珠海農名的開放眼光。這對由黃河文化哺育出來的北方農民來講,是絕對做不到的。這就是珠海產生諸多歷史名人的重要原因。
所謂“認同”,其實就是對同一性和歸屬感的追尋。從詞源上講,“認同”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英文中的Identity經常被譯成“同一性”,這種同一性不僅作為一種事實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個體需要辨識自己究竟是否具有同一性,而且是一種在什么意義上的同一性。無疑,這就落腳到一種歸屬問題。
所謂歸屬,其實就是一個辨別過程,是指一個事物經由辨別自己與其它事物的共同特征,從而知道自己的同類何在,肯定了自己的群體性。在這種辨識的過程中,個體既會發(fā)現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也會發(fā)現自己與群體之物的相似之點,從而達到對“我是誰?”的一種確認。因此,“認同”就是對于“我是誰?”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的一個不斷自我詰問過程。
對一個城市的認同,也是生活和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不斷追問。“我是誰?”這個問題是一種身份的確證,一種歸屬感的獲得。現代社會的流動性和碎片化很難使人具有一種連續(xù)的感覺,認同的對象陷入一種不確定狀態(tài)中,而認同的主體又陷入深深的懷疑之中:我究竟是誰?我來自何處?我又將去往何方?在不斷地追問“我是誰?”的過程中,確證我是否屬于這個城市,我對這個城市到底有沒有情感寄托,我在這個城市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
其實,城市認同感就是生活和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對這個城市是否具有歸屬感、情感和價值感的不斷追尋和不斷確證。塑造城市認同感的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塑造城市認同感最穩(wěn)定、最持久的因素。
珠海是一個有著先進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僅就歷史名人而言,近代珠海就產生了五十多位歷史名人。珠海產生的歷史名人以三類人最為突出,即留學教育的先驅,大買辦和社會主義工人運動領袖。這些歷史名人以及他們所體現出來的歷史文化精神是塑造城市認同感的重要載體。
容閎有很深的愛國愛家情結,這從他一生的行動——留學、經商、洋務、興學、改良、革命的活動中都有表現。
容閎,1828年11月17日生在珠海南屏村。1840年11月入馬禮遜學校。6年以后,馬禮遜學校教師要回國,決定把班中最好的學生帶走,他們是容閎、黃寬和黃勝。后來,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直到25歲才回來,在洋人教育下度過18年。
一個7歲的孩子就進了教會學校,容閎可以說是西方教育下長大的青年。當兩者舍一求一的時候,他拒絕了在美國的優(yōu)厚生活,毅然地選擇了祖國。他對祖國的如此深愛,原因是什么呢?他的愛國情結是怎樣培養(yǎng)起來的呢?
容閎曾寫給美國友人S?W?威廉先生一封信,信中容閎除慰問旅途疲勞之外,還請威廉幫忙。一是希望威廉雇用自己的哥哥,意在借此稍減家中經濟困難;二是請威廉到自己家中看看,向母親和姐姐說明延期回國的理由。因為原來計劃兩三年內學成歸國的。又請威廉向叔叔做較詳細的解釋,說明整個學習要六年時間,希望叔叔能協助說服母親。容閎也坦率地告訴威廉,家人擔心他信奉基督教并且不再回國,渴望他盡快回來賺錢養(yǎng)家。
從這封信我們看到了容閎永久的愛國情結的深層原因了。他眷戀的祖國,是放不下心來的母親、姐姐和哥哥,時刻惦念的是自己這個貧窮的家。他的家太窮了,過著朝不保夕的動蕩生活。容閎如果有可能學三年而不是六年,那他會一天不不停的急奔家鄉(xiāng),賺錢奉養(yǎng)母親。
牽動容閎心靈的,只有珠海的家,一個貧窮而不穩(wěn)定的家。海外學子煩惱的事可以說是一個連著一個,但是沒有什么事比思慮起貧困的家使他更煩惱了。哥哥的去世,家中的頂梁柱塌了,今后母親姐姐如何生活?容閎整整悲痛兩周,而且后悔自己“早就該返回家園”。
珠海的家,永遠是容閎魂牽夢縈的地方,當一個人把一個城市當家的時候,他的歸屬感就油然而生了。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注入中國,它的主要據點就是洋行。
廣東香山人(珠海)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被看做是買辦的同一語。因為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大買辦幾乎全部出自珠海。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珠海人唐廷樞是英國老牌大洋行怡和洋行的總買辦;徐潤是英國老牌大洋行寶順洋行的總買辦;再一個是莫仕揚,是英國大洋行太古洋行的大買辦。這三個英國老牌大洋行的總買辦,沒有一個出自廣州,沒有一個出自香港,也沒有一個來自上海,而全部來自珠海,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事情。
買辦是洋行的雇員,拿固定工資,另外,每做成買賣,還要從中抽取傭金,這屬中間人、掮客的性質。買辦身份的變化是向洋行參股,外商企業(yè)的勢力要通過買辦深入到流通領域;同時外商的輪船、倉棧碼頭、保險、船舶修造和銀行又都注入了買辦資本。買辦靠洋人賺錢,靠洋人在華特權賺錢。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特殊之路。
例如,唐廷樞參股于外國輪船公司、保險公司等。這種借雞生蛋的參股行為屬于洋、商合辦性質。這個時候的洋行同中國商人已經成為一種合作關系,買辦一詞也失去了它最初的意義。買辦活動僅限同洋行的這層關系,更大程度上他們是進出口商人。對于唐廷樞來說,告別10年的買辦生涯入主輪船招商局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他成了洋務運動的官員并且向民族資本轉化。唐廷樞最早買船投入航運的原因,鄭觀應有過一段回憶:
“觀應前聞唐君景星(即唐廷樞——注)云,伊昔年由滬返港,其船避風,船主限每客水一鐵殼,約重一磅,日中解渴洗面均在內。唯船中有羊百余頭,則滿桶水任其飲,待人不如羊,殊為可恨。于是在港集股銀十萬元,先租兩船往來港滬?!蓖鈬喆姆N族歧視激起唐廷樞的義憤,此后他積極倡導租船往來于滬港粵,這是他執(zhí)意丟掉總買辦而投入中國人自己的輪船招商局的重要原因。入局不久,他與輪船招商局幫辦,他的老朋友徐潤共同擬定的“預算節(jié)略”中道出了他們辦招商局的宗旨:“自置輪船攬運貨物,以收利權,此正富國便商之要務也”,“唯盼各幫聯絡,共襄大局,使各轉運之利盡歸中土,豈不美哉!”唐廷樞,徐潤在這里的“以收利權”,“航運之利盡歸中土”的興奮心情表露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兩個大買辦長期受制于洋人被壓抑至久的收回利權的情懷。唐廷樞與李鴻章的合作標志著唐廷樞從此不再代表外國資本和買辦資本的利益,自進入招商局以后,唐廷樞后來又辦過開平煤礦,在創(chuàng)辦工礦企業(yè)方面他也是佼佼者。
珠海的這些從憑借帝國主義特權發(fā)財的大買辦到同洋人在航運業(yè)、采礦業(yè)中生死搏斗的愛國企業(yè)家,自立自強、開放進取的優(yōu)秀文化價值取向在他們身上得到深刻的認同。香山珠海作為買辦的搖籃,見證了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管理方式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也見證了珠海這座城市在時代發(fā)展中的價值,鞭笞著珠海人繼續(xù)探索時代發(fā)展的道路。
到了20世紀初,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上興起。當時中國最早出來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又是珠海人楊匏安,在北方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當時曾有“南楊北李”之譽。當工人運動在中國興起的時候,珠海人蘇兆征、林偉民又成為中國最早的產業(yè)工人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的領袖。后來蘇兆征又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
楊匏安,香山南屏人,因為不滿于國內的黑暗勢力,被迫東渡日本。在日本,靠賣文生活,這期間從日本的翻譯著作中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也翻譯了一些馬克思主義文章,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貒?,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工作,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后,又積極參與黨務工作和國共合作。同樣是東渡日本,很多留日學生走的是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文學革命之路,而深受珠海歷史文化影響的楊匏安卻能更直接地選擇了政治革命的道路,并且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蘇兆征,廣東香山淇澳島人,18歲的蘇兆征為了謀生,赴香港在一外輪當雜役。在成千上萬的香港海員中,一個雜役出生的蘇兆征能夠成為香港海員大罷工的領袖(珠海人林偉民也是如此),其原因不能不追溯到珠海人的吃苦精神和開放精神。他勇于也善于吸收先進思想,在他接觸到俄國革命之后,就勇敢執(zhí)著地走上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成為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珠海這些社會主義運動先驅的一生業(yè)績所體現出來的對時代使命的探求精神,是珠海的寶貴文化資源,也展示了珠海這座城市在時代發(fā)展進程中對歷史使命的擔當。
以上對珠海歷史文化精神的挖掘還僅僅是我們初步研究成果。我們必須堅持研究珠海歷史文化精神,為珠海今后的改革開放事業(yè)尋找深厚的先進文化底蘊,讓改革開放事業(yè)更扎實、更理性、更自覺地發(fā)展下去。
注釋:
①夏東元.鄭觀應集(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28.
②交通史編纂委員會.交通史·航運篇[M].19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