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遠,王運武
(江蘇師范大學 智慧教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我國建設一座教育技術博物館,是幾代電化教育人共同的夢想。電影教育大師孫明經先生、一代電化教育宗師南國農先生都曾經積極倡議和倡導?,F代教育技術博物館于2012年開始籌建,歷時4年,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和江蘇省高校教育技術研究會的指導和支持下,南通大學匯集全國教育技術行業(yè)的力量共同建成的。該館是全國首個全景展示教育技術本質與發(fā)展歷程的實體博物館,通過拍攝《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這部紀錄片,不僅能更加了解一代又一代教育技術人建設教育技術專業(yè)的艱辛歷程,而且將電視節(jié)目編導、電視攝像、教育傳播學、數字音頻技術運用到紀錄片的實際拍攝中,并最終得到一個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的作品。
在目前全球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方向也向信息化的方向發(fā)展。各個地方、各個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條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微課、慕課、數字教育、翻轉課堂、智慧教育蓬勃發(fā)展,教育主管部門對于教育信息化也是大力支持。但是在種環(huán)境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學科的發(fā)展卻很冷清。這就是已故教育技術泰斗南國農先生的南國農之問“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搞得紅紅火火,但教育技術作為一項事業(yè)來說是紅紅火火,作為一個學科卻在逐漸衰弱,冷冷清清?!蓖ㄟ^這部紀錄片,文章想深入探究教育技術專業(yè)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軌跡,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宣傳所愛的教育技術專業(yè),喚起大眾的認識,讓“教育技術”這個詞真正深入人心。
(一)大膽使用影像技術,再現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最吸引人的是器物及器物背后的故事、人物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場館類博物館如果沒有人文現實的觀照點而只拍現實存在的展品,會因缺乏創(chuàng)意而令觀眾不滿?;谝陨系恼J識和考慮,《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攝像團隊在歷史場景真實呈現上下了很大功夫。拍攝團隊為歷史場景的還原設計上設定了原則,即從博物館今日之畫面切入,直達教育技術歷史的深處。
例如,南國農專題館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其中1:1還原的南國農書房又可以算得上是重中之重。為講述好中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開拓者、理論奠基人南國農的歷史,拍攝者在整理南國農先生生前在南通考察論證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建設的珍貴影像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拍攝南國農專題館相關特寫鏡頭,將歷史與現實融合為一體。此外,南國農先生對教育技術(電化教育)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其理論和思想,如何用影像對南國農思想進行敘事,這考驗著攝制人員的智慧,拍攝者邀請當地知名書法家將南國農先生“電化教育是一家”等思想和理論書寫下來并進行攝制,以便于后期人員通過計算機分解筆畫使得文字一筆一劃再現于熒屏。這種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使得南國農先生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為觀眾所知,表達效果也較之單純的實景畫面配解說詞更加出眾。
最后,《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還在場景還原上做了大膽嘗試。例如,片中需要拍攝南國農先生在書房中孜孜不倦著書立說的場景,通過搜集歷史資料可以找到暮年南先生在書房中的圖片和少量視頻資料。如按傳統(tǒng)思路則會采取圖片加解說詞的形式進行敘事,但這種刻板的方式無疑會令觀眾不滿意,因此拍攝團隊請來表演專業(yè)的年輕學生扮演南國農及相關同事、家人等角色,把南先生著書立說的耕耘場景還原出來。這種還原最妙的地方是通過年輕演員的扮演與南國農先生老年時真實影像的銜接,突出了時間感以及表現了南國農先生一生耕耘、奉獻于教育技術(電化教育)事業(yè)的感人事跡。這種歷史還原是對一些優(yōu)秀紀錄片作品的參考,同時為之后的紀錄片拍攝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鑒,也拓寬了本紀錄片拍攝者的拍攝思路,更是拍攝者“拍攝機智”的展示。
(二)采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拍攝,建構一個易感知的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紀錄片《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沒有類似大型紀錄片那么雄偉壯麗的事物需要去展現,它的出發(fā)點是讓普通的觀看者能夠認識、了解進而認同教育技術這個學科以及學科所走過的路,讓教育技術相關人員能夠從這部紀錄片中找到自己來時的路,并通過此片能夠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有些許啟示。因此紀錄片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讓觀眾從影片中的細節(jié)以及片中活生生的人身上走進教育技術歷史。與此同時,《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中一個重要線索就是陳列館中一只木箱。這只木箱伴隨著教育技術(電化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南國農先生只身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以及放棄美國優(yōu)厚的待遇毅然回國、扎根祖國大西北,投身電化教育事業(yè)并為之奉獻一生的歷程。這只箱子伴隨著南先生投身教育技術事業(yè)的奮斗時光,也見證了教育技術事業(yè)的建設歷程,因此拍攝時著眼于在此木箱在教育技術事業(yè)不同歷史階段有哪些象征意義,并在征得館長同意的基礎上,將其放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情景再現、歷史還原拍攝。這種以小見大、從小處著眼的敘事方式,是跳出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的一次有益嘗試,不僅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紀錄片觀賞體驗,也是拍攝者攝像機智的一種體現。
(三)選擇適度的拍攝距離,拉近拍攝雙方的距離。紀錄片究竟是像鏡子一樣客觀反映現實生活,還是像錘子一樣主動干預現實,一直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主要分歧。前者強調紀錄片拍攝的客觀性,而后者重視拍攝者對被攝者的主動干涉。作為《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的拍攝者,作者認為不僅要走進,還要走近,要與博物館相關的一人一物都妥善處理好距離感。而這種距離感的拉近需要以信任為基礎。作者作為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生,對于教育技術歷史充滿好奇,對于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也充滿了尊敬并對他們或多或少有所理解。經歷過文物搜集的拍攝,與負責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籌建工作的專家已經有了較為良好的溝通,取得了很好的信任,因此很容易透過鏡頭去捕捉他們?yōu)榛I建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而進行的努力并觸及到自己的心靈。
“近”不是為了獵奇,而是觸動心靈。在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開館之際,新中國第一批電化教育專業(yè)的創(chuàng)辦人來了,多年耕耘在教學第一線的老電教來了,中堅骨干來了,青年才俊來了……短短的幾小時內,幾百人能從國內外的四面八方匯聚在長三角南通。作為攝像人員,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捕捉到盡可能多、表現力盡可能好的鏡頭也成為一大難題。此時作者的另外一個身份——教育技術后輩在這里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在開館之前的大會上,攝像團隊向與會專家領導簡要介紹了作為教育技術的一份子,想要通過拍攝紀錄片為教育技術事業(yè)做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可與贊賞,同時在得知我們是本專業(yè)后輩的身份,與會的專家領導不僅不會在鏡頭前表現得不自然,而且還紛紛贊揚我們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并對我們的拍攝任務表示支持。
得到了參加開館儀式各位專家的信任,為接下來的拍攝任務帶來很多便利。在一些博物館文物前甚至會被有關專家拉住,要主動在鏡頭前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作為攝制人員,作者認真拍攝;作為后輩,作者在拍攝的同時又獲得了關于自己專業(yè)更多的知識。在博物館開館的攝制現場,你不時會看到眼眶濕潤的老電教人,他們看看這個,摸摸那個。是的,這些設備器材,對于他們來說太親切了,是它們伴隨著這些老電教人從青年走向中年、走向老年;你也不時會聽到有人慨嘆:似乎不久前還在使用的設備器材,怎么轉眼間就進了博物館呢?我們也快進博物館了! 這是感慨時光如梭,也是感慨變化太快。而這些都被攝制團隊記錄了下來,換作是別的攝像師進行記錄,或許這些老專家們會抑制住自己將要迸發(fā)出的情緒,但在自己的晚輩面前,他們可以直接抒發(fā)自己有關教育技術的情懷,講述自己與教育技術的往事。作為攝像的我也不禁動容,在精神上與這些教育技術前輩產生了共鳴。
(四)合理選擇紀錄片拍攝者,優(yōu)化紀錄片拍攝。紀錄片一般是由電視臺或是專門的攝像工作室的專業(yè)攝像師擔任拍攝者,這種由專業(yè)攝像師承擔拍攝任務的優(yōu)勢是精湛的、高超的攝像技藝可以在紀錄片中得到體現。然而,一部好的紀錄片除了要求真實記錄,還要求情感在紀錄片中得到體現,專業(yè)攝像師的職業(yè)性在拍攝技藝、拍攝手法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是優(yōu)勢,但職業(yè)性導致對紀錄片拍攝的習以為常,在紀錄片情感把控方面卻不一定能夠令人滿意。而紀錄片《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的一大特色是,選擇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師生作為拍攝人員,教育技術專業(yè)人員的特點是熟悉基本拍攝技巧、熟悉剪輯并具有后期意識。相對于專業(yè)攝像師而言,現代教育技術人的拍攝水平可能稍顯遜色,但優(yōu)勢也相對明顯,即此紀錄片是帶有教育和紀念性質的,而教育技術人對于教育和技術的關系,理論上結合是最緊密的。并且教育技術人員作為拍攝者,拍攝屬于自己的博物館的前世今生,自豪和激動之情都會在創(chuàng)作之中體現,這也是換作其他拍攝者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教育技術人拍教育技術館,也是本紀錄片與其他紀錄片最顯著的不同之處。
(五)確定紀錄片拍攝基調,利于全片情感的抒發(fā)。紀錄片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需要拍攝多個場景、需要運用多種素材,且需要經歷較長的拍攝周期。因此,掌握好紀錄片的統(tǒng)一格調是紀錄片拍攝者必須時刻銘記于心的一件事情。絕不可以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前一天拍攝的總體基調是“苦難”“苦痛”,后一天拍攝的基調與昨日的完全不符。拍攝基調的不統(tǒng)一會割裂拍攝素材的相關性。
紀錄片《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的總體基調是溫情、飽含懷舊情懷。在南通這樣一座譜寫中國近代文化科教的“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城市里,在中國教育技術人近百年襤杉蔽履、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背景下,終于有了一座屬于自己的博物館。這其中的驕傲和自豪之情也是每個教育技術人能夠深切體會的。因此,在跟拍博物館文物搜集的歷程中,作為攝像師,你很難不在客觀記錄的同時融入個人情感,尤其作為攝像師的作者也是一位教育技術后輩,更能體會到建設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的艱辛與不易。因此在拍攝這些捐贈鏡頭時基本采用小反差用光、小比例構圖,以暖色調為基調,以體現代表教育技術發(fā)展歷史和教育技術人創(chuàng)業(yè)歷史的文物歸家時的溫情。這種溫情的鏡頭貫徹全片,使鏡頭語言要表達的情感自始至終都能令觀者體會到。
(五)確定拍攝方法和行程,提高拍攝效率。還以紀錄片《走進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文物搜集過程的拍攝為例,作者作為主要拍攝人員,跟著我校專門負責文物搜集的教育技術領導在全國各地高校、研究所拍攝取景。全國各地教育技術人士的熱情捐贈不僅給文物搜集的行程增加了難度,也給紀錄片中相關鏡頭的拍攝工作增加了難度。例如,在前往內蒙古師范大學李龍教授家中拍攝搜集文物的鏡頭,由于路途遙遠,只能攜帶為數不多的小型拍攝設備,如何利用有限的拍攝器材記錄好不可逆的珍貴事件是一個難題。在拍攝李龍教授將一本珍貴的、經歷“文革”而唯一留存的電化教育教案捐贈給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時,采用小型DV加穩(wěn)定器進行抓拍和跟拍,為的是使捐贈者在捐贈時能夠流露出真情實感,而不因使用大型設備拍攝導致被攝者不自然。這種方法確實捕捉到了自然真實的鏡頭,而穩(wěn)定器相對于采用腳架的拍攝雖然稍顯穩(wěn)定性不足,但這種合理的、可接受的輕微抖動反而在增加紀錄片真實性方面相較于腳架拍攝更具優(yōu)勢。在文物捐贈攝制現場,現場聲音采用錄音筆和攝像機同時拾取的方法,由于拍攝之前已經演練過,因此在拍攝這些鏡頭時聲音的拾取狀況也是基本令人滿意的。
為前往電化教育學前輩蕭樹滋先生生前任職的河北大學拍攝取景,攝制組早上7點在內蒙古乘坐大巴車,一直到當天晚上十點才到達目的地。沿途的旅途是冗長無聊的,然而一行的負責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文物搜集工作的專家們絲毫沒有倦意,攝制組在專家上大巴車之前提前架設好了攝像機,而在旅途中負責文物搜集的專家不時真情流露,追憶起自己和教育技術之間的往事。這些鏡頭幾乎都未經拍攝者引導,得到了許多讓人滿意的鏡頭。
到達河北大學,攝制組跟著學校相關負責人到學校檔案館和儲物的倉庫進行現象拍攝,這時攝制組一行人所帶的設備弊端就顯現出來了:輕便的攝像器材雖便于攜帶,但在光線不佳的倉庫進行拍攝時噪點較高,這樣的畫面如果被編輯到成片中勢必影響成片質量,如果不采用這些鏡頭則會導致成片不夠豐滿。這時作為攝像人員的“拍攝機智”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及時與校負責人溝通,負責人也了解到我們一行人由于路途遙遠在拍攝設備的選擇上面臨的問題,校方為我們與本校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協商,不僅提供了成像質量更好的廣播級攝像機,還提供了滑軌,攝制組人員在擁有這些設備后,順利完成對蕭樹滋前輩生前教學使用的電教手冊、幻燈片以及對河北大學相關專家學者的采訪拍攝。關于河北大學的這段拍攝,體現出溝通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作為一個攝像師所必須擁有的“拍攝機智”。
在拍攝本紀錄片的過程中作者深有體會?,F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的拍攝過程中,每一個細節(jié)都深深打動了作者,那些呈現在鏡頭中的南國農先生等教育技術前輩留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在敘述著教育技術人幾十年對自己熱愛的教育技術事業(yè)的孜孜奉獻。此次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拍攝技法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通過拍攝,了解到為何拍、如何拍、如何拍好,在拍攝過程中對于紀錄片拍攝的理解與感悟也不斷加深。最后,作者通過對博物館的拍攝,加深了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前輩,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的感情。
[1][2]李軼天,張梅.嶄新的南宋形象 精湛的拍攝藝術——紀錄片《南宋》解讀[J].當代電視,2017,(12):27-28.
[3]武新宏.尋找“旁觀”與“介入”的適度距離——關于紀錄片拍攝理念的思考[J].電視研究,2016,(01):61-62.
[4][5]丁衛(wèi)澤,張小紅,熊秋娥.建館存史 把根留住——“教育技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暨現代教育技術博物館開館儀式”述評[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03):3-9.
[6]常安.淺析原生態(tài)紀錄片的特點和拍攝技巧[D].福建師范大學,2015.
[7]林偉.淺談電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與拍攝技巧[J].東南傳播,2014,(0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