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龍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歌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交響樂、室內樂等多種純音樂的形式不同,是綜合音樂、戲劇和美術等多種藝術的表演體裁。沒有文學劇本,無法產生歌劇的音樂,沒有演員的表演、舞臺的場面和調度等方面,也不可能生動明確地體現(xiàn)劇情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沒有美感,也不能夠完整地表現(xiàn)出歌劇劇情中的發(fā)生環(huán)境,因此,在歌劇世界中除了要帶著感官去欣賞,還要充分對于歌劇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解。
(一)所謂審美心理,主要指審美者美感的產生和體驗。審美心理學所指的是在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的感覺產生、知覺操作、情感升華、創(chuàng)造能力、觀者性格影響等等。以比才所作歌劇《卡門》為例,分析《卡門》在誕生之時能否喚起欣賞者的美感,展開相關影響因素的探討。
審美心理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即是美感是什么,多種學派從不同角度來對這一問題進行解讀,影響較為深遠的有“距離說”、“直覺說”、“移情說”等等。其中直覺說的代表人物巴尼爾·柏林在1971年的論著中提出:“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審美主體的愉悅感,是因為這些藝術作品具有能夠引起人注意、關注和激起激動點的因素,具有產生‘喚起作用’的特征”。巴尼爾·柏林認為喚起現(xiàn)象具有兩種情況,一方面是主體所熟悉、規(guī)則的樣式,從而構成“漸進喚起”,另一方面是通過其中高度的驚異點,使審美主體產生“亢奮感”,但過于復雜的形式往往不能夠立即或是在當時被審美主體所認可,但它的不確定性卻還是能夠引誘部分欣賞者去深入和理解它。之后的學者進一步考慮到欣賞者的偏好以及他們對審美客體的熟悉程度,故而開始理解并支持這一理論。
(二)“知覺特殊效應”對于歌劇成功和失敗的影響?!爸X特殊效應”理論中,有兩種特殊效應:1.光環(huán)/掃帚星效應:知覺被某種因素所左右,不能夠正確面對事物的實際。例如同樣一部作品,倘若說是出于名家之筆,觀者就會認為它充滿欣賞性且處處是優(yōu)點,如果是出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聽起來就不會吸引人。以《卡門》為例,比才之前的《采珠人》、《加米勒》等幾部作品都未獲得成功,觀眾可能就會將比才這以“失敗者”的形象自動移接到《卡門》上。2.首因效應:第一印象,雖為片面且不符合情理的,甚至是扭曲、不正確的,但卻往往會左右一個人對于現(xiàn)象的觀察印象,甚至長時間都很難以改變。音樂史上此類例子很多,如《茶花女》、《卡門》等等,因此,批評者一定要防止這些效應對于表演者產生的偏差,以免有失公允,而審視者又必須要重視這些效應,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三)時代氛圍下對于歌劇藝術審美個性的影響。時代氛圍是形成審美個性最為直接的客觀的條件。法國的藝術哲學家泰納曾說過:“必須要有某種精神氣候,某種才干,才能夠發(fā)展?!睆?9世紀中后期開始,法國歌劇受意大利歌劇的影響較大,一直處在浪漫主義時期,但其中不乏變革因素的孕育。有些作曲家的藝術成就,是他所處的時代,恰巧是某一藝術風格發(fā)展到巔峰的時候,那么這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可以稱之為這個時代的總結,如巴赫、勃拉姆斯等等;但有些作曲家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刻,藝術的發(fā)展急需新的突破,這時就會涌現(xiàn)出敢于創(chuàng)新的一批藝術家,他們可能一時不會被理解,但留給后世的財富是不可估量的。例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卡門》的作者比才一度向當時社會所流行的趣味妥協(xié),放棄了自己的自然主義傾向選擇去取悅觀眾,但結果仍不理想。一方面,比才埋沒了自己真實的一面,也是自身才華所集中的一面,另一方面,當時正處于浪漫主義逐漸向現(xiàn)實主義過度的階段,觀眾既對于原有的喜歌劇保持欣賞的態(tài)度,一方面又不滿足于現(xiàn)狀,迫切希望看到新的作品,但是立即接受截然不同風格的作品又需要時間。從歷史的趨勢到個人的才華共同決定了作家走上新的且充滿荊棘的道路。
(四)關于審美能力高低的評判。理智評判型是審美心理類型中的一種,這類欣賞者并不注重作品本身能夠給他帶來什么感受,而是用自己習慣的某一種評價標準來對作品進行分析,用某種觀念作為作品優(yōu)劣分類的準則。以上文《卡門》為例,當時的評論界大致認為該劇音樂亂七八糟,內容令人難以容忍,這都屬于理智評判的范疇。
理智型的欣賞者實際上并沒有進入審美活動,雖看上去處在高明的視角,與其說是欣賞,不如說是審查。錯誤的審美惡評大多出于此類,莫扎特的音樂在當時被一些人認為音符過多,過于復雜,比才的不和諧合聲則是亂奏。抱有這一類型審美心理的觀賞者在面對一部歌劇時往往不會做出正面評價,他們的評價也是不符合審美內涵的。
(一)創(chuàng)作背景及劇情。歌劇具有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其創(chuàng)作大多取材于傳奇故事或是經典小說。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中也非常注重加強歌劇的戲劇成分,運用音樂表現(xiàn)手法來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xiàn)得極為深刻。從欣賞者角度來說,充分了解歌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故事劇情梗概,更能夠對表演中的人物感情進行揣摩,進而身臨其境。在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劇情后,才能夠進行對音樂進行深入的分析。如果說,劇本是歌劇的骨架,那么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就是讓其變得更加豐滿的立體手段。
(二)舞臺。歌劇音樂集合了舞臺表演與視覺形象,不僅僅是純粹的聽覺藝術,引導觀看者視聽結合,融入情感,調動想象,讓歌劇的審美價值得以體現(xiàn)。舞臺將生活場景高度濃縮并提煉,既是演員表演的空間,也是劇中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歌劇藝術利用服飾、道具、布景來對抽象具體化。舞臺背景與場景音樂的融合,把觀眾帶入,融情于景,達到與劇中人感同身受的境地。舞曲在歌劇中配合劇情中的舞蹈場面而編演的樂曲,其結構往往完整而有特色。
(三)宣敘調。宣敘調是歌劇人物在敘述與對話時所使用的一種音樂化的朗誦與道白,它必須依附于歌劇情節(jié),無法單獨演唱。宣敘調原指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曲調,它的速度自由,旋律與節(jié)奏是依照語言自然的強弱。換言之,就是在以歌唱的方式說話。宣敘調差不多是與歌劇同時出現(xiàn)的一種聲樂演唱形式,常用在詠嘆調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
音樂,作為歌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需要在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性格之后再進一步去體驗和感悟的東西。在歌劇諸多構成元素中,音樂是一種主體表現(xiàn)形式,是歌劇的載體,它的貫穿性與邏輯性是歌劇的主要特征。其次,音樂的抒情性與戲劇性相融合所產生的巨大感染力與震撼力,使歌劇獨特的個性和風采得到張揚和展現(xiàn)。歌劇以聲樂為主體,以美聲為其演唱風格,更能夠便于充分發(fā)揮它的歌唱性。歌劇的交響性拓展也使得音樂組成多層次、多線條的架構,更能夠對于欣賞主體產生強烈感染力。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一些因素制約著審美主體做出較為合理的判斷,主要源自于自身已有的刻板觀念以及偏見,還有群體的情緒所感染。審美主體認知中的“懶惰”導致了兩方面因素的形成,而做出獨立的判斷則較難,因此,更好的欣賞藝術作品,需要避免以上因素的影響。具體到歌劇藝術,對于作品的題材和音樂,要表現(xiàn)出寬容,以開闊的眼光來看待多種多樣的作品,體味其中內涵,感受歌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