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揚奎
摘 要:審美可以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健康,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增長智慧才能。本文從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表層意蘊和深層意蘊、拓展審美氣氛與審美想象、語言文字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指出了教育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培養(yǎng);情感;意蘊;氣氛;想象;語言;審美能力
語文課文多數(shù)是情文并茂的好文章,這些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審美把握、藝術創(chuàng)造的。而作家總是在一定的世界觀藝術觀及其審美指導下認識生活和表現(xiàn)生活的。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生活經(jīng)歷的特殊性來感受、體驗和理解作品的。他們由于閱歷淺,知識有限,對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社會生活缺乏認識,因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是一個非常緊迫而又非常現(xiàn)實的重要課題。我認為引導學生分清作品的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區(qū)分表層意蘊和深層意蘊,拓展審美氣氛與審美想象、語言文字等方面入手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從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方面來說,我們知道,讀者與作家的審美認識過程恰好成反方向,作家是從生活到作品,讀者是從作品到生活。正所謂“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現(xiàn)文者披文以入情”(陸機《文賦》)。許多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總是把文學等同于生活,混淆了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文學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對生活的藝術的真實反映。如朱自清的《春》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文章,固然能引起人們美的愉悅,而那些描寫丑的東西的作品,經(jīng)過作家的審美評價,也同樣能引起人們的美感。這是文學欣賞與日常生活觀賞的區(qū)別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愛和美感,而進入文學中的丑的事物卻能讓人產(chǎn)生愉悅感。這是因為作家經(jīng)過特殊的反映方式來處理生活中丑的事物。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他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與世隔絕,不與外界接觸。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對周圍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作者正是通過這個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自覺維護專制制度的典型的奴才性格,充分地揭露了沙皇專制制度在崩潰與瓦解前的垂死掙扎。如此丑的事物,經(jīng)過作家審美理想的反射,在同美的對比中,作為美的對立面被評價時,它也就變成了具有藝術美的事物,也就是說,審美情感并不等同于生活情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加以區(qū)分。
從表層意蘊和深層意蘊來看,文學審美鑒賞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通過讀、看、聽,從文藝作品的形式到內(nèi)容的具體感受階段是欣賞的感性階段,而文學欣賞的理性階段則是欣賞者依據(jù)自己的政治觀點、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素養(yǎng),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道路對欣賞對象加以對照比較、分析鑒別的階段。學生往往停留在文學表層的感性階段。也就是說,他們能夠理解作品字面意思,即表層意蘊,而對于作品的深層意蘊,即字面底下所含蘊的意味,則把握不住,因而也就不能準確領悟作品包含的獨特審美意蘊。欣賞文學作品,首先要進入作品所描寫的藝術境界,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發(fā)生情感交流,從而對作品獲得較為全面的感受。如陶淵明的《飲酒》:敘寫了菊花、山氣、夕陽、飛鳥等具有詩情畫意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從這些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是這首詩的表層意蘊。再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歸田園居》《桃花源記》等。透過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通過描繪美好的田園景物和對歸隱生活的熱愛,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恬靜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現(xiàn)他蔑視丑惡污穢的社會現(xiàn)實,不愿奔波于齪齷的官場的清高思想。這就從表層意蘊的基礎上領悟和把握了作品的深層意蘊。
從審美氣氛與審美想象方面而言,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審美主導者。如果能運用生動得體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旁征博引、形象逼真的演示,來創(chuàng)造一種如臨其境的審美氛圍。那么這種氛圍,既可以使學生處于情緒感染之中,使其在審美愉悅中得到陶冶,產(chǎn)生強烈的精神享受欲望。借此拓展學生的審美想象,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
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讓學生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進行推理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寫景的句子,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草長鶯飛、彩蝶起舞,滾滾波浪東流,一葉扁舟順風順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之中,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想象中不斷提高審美能力。
此外,還可從語言文字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漢字之美,不僅在形體,更在于它的表意,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也無法比擬的,在教學中必須抓住語言文字的品析、鑒賞,讓學生體味文章中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蓮恼Z言美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對文章精粹優(yōu)美的詞句認真琢磨,反復推敲,仔細玩味,在推敲、品味中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能夠形象地描述客觀事物,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語言的生動性,可感知形象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其文通篇不僅描繪了春天的美景,語言文字還具備對比美、整齊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擲地有聲。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出者……”對比、對仗,抑揚頓挫?!叭粘鼋t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何等醉人!等等。其語言愉悅的審美可撥動讀者心靈的琴弦。
總之,引導好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分清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在理解作品表層意蘊的基礎上挖掘和把握深層意蘊,充分拓展審美氣氛與審美想象。定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