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霞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針灸順序在治療面癱患者康復時間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面癱患者4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先針刺再閃罐治療,試驗組采用先閃罐再針刺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達到痊愈標準的平均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不同的針灸順序在治療面癱時會對患者的康復時間造成影響,采取先閃罐后針刺的治療方法能顯著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滿意程度。
關鍵詞 針灸順序;面癱;康復時間
本試驗研究不同針灸順序在治療面癱患者康復時間方面的應用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40例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分為先閃罐后針刺與先針刺后閃罐兩種,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5月- 2016年4月收治面癱患者4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20例。試驗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22~65歲,平均(42.26±6.53)歲;患病時間2~ 13個月,平均(5.21±0.26)個月。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1~ 66歲,平均(42.38±6.75)歲;患病時間2~12個月,平均(5.16±0.33)個月?;颊呓邮苤委熐耙汛_診為患有面癱,且符合相關臨床確診標準。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其他相關疾病與既往病史,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研究知情書與同意書,視為自愿參加本次試驗研究。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史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取先針刺后閃罐的治療方法。試驗組采取先閃罐后針刺的治療方法。①閃罐治療:在患者面部涂抹維生素E液,采用玻璃罐對患者的面部進行閃拔,閃拔應遵循由上而下的移動順序,且應注意速度盡量放緩。閃罐時間控制在10 min為最佳,每日對患者實施1次閃罐治療即可。②針刺治療:針灸的主要穴位為患者的翳風穴、陽白穴、攢竹穴以及太陽穴。進針的長度應始終保持在1寸左右,針灸時間需控制在30 min左右,每日對患者進行1次針灸即可。
評價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平均治療時間。以臨床療效達到治愈為判定標準。臨床治療效果共分為治愈、顯效、有效與無效4項判定標準。①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面部肌肉能夠活動自如;②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僅在笑時出現(xiàn)口角稍有歪斜或皺眉時額紋淺于健側的現(xiàn)象;③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患者眼部仍無法完全閉合,患者口角仍然輕度歪斜;④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未得到改善或繼續(xù)加重。記錄患者達到痊愈標準時所用治療時間,計算兩組患者的平均治療時間。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程度。采用本院設計的調(diào)查表,滿分100分?;颊咴u分> 85分判定為滿意;在60~ 85分之間判定為基本滿意;<60分判定為不滿意。統(tǒng)計患者例數(shù)并計算滿意度,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平均治療時間比較:試驗組平均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對治療的滿意度比較:試驗組對治療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面部神經(jīng)麻痹癥在醫(yī)學界又稱為面癱,屬于患者面部運動功能出現(xiàn)障礙的臨床常見病。面癱具體可分為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兩種類型,其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是周圍性面癱。面癱患者發(fā)病時常常出現(xiàn)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患者的面部肌肉無法活動自如,包括抬眉障礙與閉眼困難等等[1-3]。因此,面癱對患者的身心傷害較大,應當引起患者重視,及早接受治療。根據(jù)醫(yī)學界多年的研究成果顯示,采取中醫(yī)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面癱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相關研究指出,在對面癱患者實施針灸治療時,不同的針灸順序也會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患者的康復時間存在差異,采取先閃罐后針刺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的治療痛苦。該研究進一步指出,先對患者采取閃罐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面部經(jīng)絡得到有效刺激,患者面部淤阻經(jīng)絡在刺激下得到疏通。此時再對患者實施針刺治療,患者面部腫脹癥狀進一步得到改善,面部運動功能恢復效果也會隨之提高[4-6]。該研究與本試驗的結論相吻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達到治愈標準,試驗組平均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對治療的滿意度100%,對照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70%,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不同的針灸順序在治療面癱時會對患者的康復時間造成影響,采取先閃罐后針刺的治療方法能夠顯著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乃杰,李磊,李文慧,等.脾胃學說指導針灸辨治急性期青年貝爾氏面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9):1630-1632.
[2]張思德,蘇科.針灸結合高壓氧用于外傷性面癱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3):313-314.
[3]趙艷.面部運動聯(lián)合分期針灸治療貝爾面癱患者的療效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5,3(5):749-75.
[4]鄭莉,張安仁.針灸分期療法結合康復運動療法治療貝爾氏面癱21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5,24(3):40-41
[5]袁文艷,彭強,陳功,等.針灸結合中藥熏蒸治療面癱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6,35(17):179.
[6]武大鵬.觀察面癱癥狀采用推拿按摩、針灸的聯(lián)合療法施治的臨床效果[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