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蓮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朱作仁教授指出:“講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闭Z文教師要注重啟迪學生朗讀心智,注重朗讀指導與訓練,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朗讀習慣,讓他們通過朗讀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彩。
一、夯實基礎(chǔ),養(yǎng)成朗讀的習慣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既要“口到”,字字響亮、流利順暢,又要“眼到”,不添字漏字、準確無誤地讀出文字的“音味”,彰顯語言獨特的魅力。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時,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描寫母親在縫紉機前工作的語段:“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币晃粚W生有感悟地朗讀起來,卻把“一排排”讀成“一排”,教師讓他再讀一遍,他依然掉字。教師提醒了他,但或許是連續(xù)兩遍朗讀的“定式”,第三次朗讀,他還是沒有糾正過來。此時,教師利用課件播放《朗讀者》,讓學生邊聽著名作家梁曉聲朗讀《慈母情深》,邊看課件在文字下自動畫線的演示。這位學生再次朗讀,不但一字不落,而且聲情并茂。教師讓他說說“一排”和“一排排”的區(qū)別,他從“一排排”中體會到了:狹小的車間里縫紉機很多,可以看出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和平時工作的勞累。讀準文字,可以讓學生走進文字,觸摸到文字蘊含的情愫,欣賞到文字背后應(yīng)有的靚麗風景。
二、范讀引領(lǐng),感受朗讀的奧妙
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難的是有感情地朗讀,因為他們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還不高。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有效、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范讀。范讀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diào)、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diào)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盡顯文章神韻,讓聆聽者怦然心動,陶醉其中,備受感染。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雪地里的小畫家》時,繪聲繪色地范讀課文,并要求學生邊聆聽,邊想象畫面。朗讀完課文后,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畫面。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利用課件,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蹦跳而出,并讓學生和這些小動物打招呼。鮮活的畫面,讓學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各位“雪地里的小畫家”的作品,并再次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教師用歡快喜悅的語氣讀“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學生的欣喜歡悅之情油然而生;教師用莊重敬佩、富有節(jié)奏的語氣讀“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學生感受到了小動物的聰明伶俐;教師用輕緩、親昵的語氣讀“青蛙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啦”,學生體會到了小動物的可愛乖巧,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最后,教師讓學生模仿朗讀,品味文本的意蘊。精彩的范讀,以讀促悟,以聲傳情,張揚文采,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快速地體味到文章的情感,品味到文本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
三、適時滲透,掌握朗讀的技法
朗讀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學生一旦擁有了朗讀方法和技巧,就能通過朗讀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要想讓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靠教師簡單的“告知”不夠,還應(yīng)在具體的朗讀訓練中,相機進行靈活的滲透、指導,并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感悟內(nèi)化。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的第1~3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并讓學生自讀體會。接著,教師讓三位學生讀鐵罐的話。第一位學生把“碰”字讀重音,把“陶罐子”讀輕聲。教師讓他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這位學生說,把“碰”字讀重音,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鐵罐的傲慢;把“陶罐子”讀輕聲,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鐵罐對陶罐的蔑視。教師順勢引導:我們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和課文表達的感情,通過語氣和語調(diào)合理配置,來抒發(fā)作者的心聲。第二位學生讀鐵罐的話時,不但有語氣的變化,還有臉部表情的變化。教師又相機滲透:要把鐵罐的“傲慢”讀出來,不但要有讀音的變化,還要有表情的變化。第三位學生讀陶罐的話,不但有輕重、緩急的語氣變化,還加上了拱手的動作。學生說,用“拱手”這個動作配合陶罐“不敢”的語言,陶罐“謙虛”“大度”的特點就更突出了。最后,教師讓學生運用技法朗讀語段。這樣,學生掌握了朗讀的一些技法,朗讀能力快速提高。
四、讀悟碰撞,品賞文字的光彩
學生朗讀課文時,如果只滿足于讀正確、讀流利是不夠的,那樣難以觸摸到課文的內(nèi)蘊,也難以感受到文字的精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悟”牽手,在思維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觸摸到文本流淌的情感,窺視到文本所描繪的意境,感受作者高超的語言智慧。
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觸摸春天》的第3、4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讀感悟:從這兩個自然段,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朗讀之后各抒己見。有的說,從“穿梭”“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的詞句中,體會到了安靜走得又快又穩(wěn);有的說,從“極其準確”“悄然合攏”“攏住了蝴蝶”等詞語中,體會到了安靜不但很有靈性,而且具有敏銳的感覺和觸覺;有的說,從蝴蝶的“撲騰”一詞,體會到了蝴蝶對生命的珍惜和強烈的求生欲望;有的說,從“奇跡”“驚訝”,體會到了安靜對攏住蝴蝶感到特別意外,還可以體會到安靜的欣喜,“攏住蝴蝶”是正常人難以做到的事,她卻做到了……接著,教師讓學生用一個詞說說讀了語段后的感受,有的說“激動”,有的說“敬佩”,有的說“驚訝”……再接著,教師讓學生一邊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語段,一邊想象畫面。然后教師又讓學生說說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學生有的說,看到了花兒盛開、蝴蝶飛舞的花園;有的說,看到了安靜捕捉蝴蝶的畫面;有的說,看到了安靜捕到蝴蝶時的驚喜畫面……最后,教師讓學生讀語段,學生那語氣、那神情分明被精彩的文字感染了。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逐步品味文字,悟出語言的情趣來,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