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穗?yún)?/p>
近年來,許多學者、專家和一線教師對寫作本質(zhì)的認識逐漸達成共識,認為寫作是在特定交際語境下的書面表達。西南大學榮維東教授在對國內(nèi)外寫作教學廣泛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交際語境寫作”理論。這種以讀者為中心、以交流為目的、重視語境生成功能的寫作觀,有效指引和轉(zhuǎn)化了教師的寫作教學行為,對解決寫作教學中學生“不愿寫、沒的寫、不會寫”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由此,教師可以從交際語境要素分析入手,采用改寫習作任務、彌補寫作經(jīng)驗、組織習作評改等策略,指導和促進學生寫作。
一、習作與生活鏈接,改寫習作任務
不少專家、學者指出:我們小學語文習作教材存在任務編排內(nèi)容泛、方法空、年段目標模糊等問題;我們目前的“作文”,成了一種在封閉真空中進行的文章制作、應試技藝,寫作失去了基本的交際功能,與真實生活沒有了聯(lián)系。因此,擺在教師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每次習作任務更具體、更明確,讓學生更愿寫、更有內(nèi)容寫。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教師從交際語境要素分析入手,讓習作與生活鏈接,通過創(chuàng)設交際語境,將習作任務加以改造,使任務變得更加細化和明確,讓習作變得輕松愉悅又有成效。以蘇教版第十一冊習作三為例,本習作要求學生寫一種自己喜歡的美味。教材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一篇寫美味的范文《鴨血粉絲湯》,為學生提供了示范和借鑒。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習作的要求:一是口頭表達的要求,即“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喜歡的美味”;二是寫作的要求,即“寫的時候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這明顯是一次話題作文,教材主要提供交際語境寫作要素之一的“話題”。也就是說,構成真實交際語境的寫作要素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逐漸得以明晰,否則學生寫出的將可能是千篇一律之作,難以凸顯習作的真實交際功能。
面對一篇具體的習作教材,教師首先要分析其潛在的寫作要素,即作者、話題、目的、讀者等,并以此改寫習作任務,設計出適宜學生學習的寫作任務情境。在組織的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交際語境,在學生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片段后,教師導入: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熱播后,各地方的人用各種方式爭相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美味。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也來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美味。隨后,教師指導學生說一說家鄉(xiāng)都有哪些美食。最后,教師以“繼光餅”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1. 看一看,觀其色;2. 聞一聞,嗅其香;3. 做一做,察其形;4. 嘗一嘗,品其味。這節(jié)課,學生寫得很有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做到了立足寫作要素,改寫習作任務,讓寫作目的明朗起來。同時,學生參與了一次次的交流活動,也增強了讀者意識。交際語境就是由諸要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問題場,誘發(fā)學生傾吐的欲望,激活內(nèi)存,產(chǎn)生新的學習需要。
二、習作與活動相連,彌補寫作經(jīng)驗
寫作是一個復雜的言語建構的過程,學生在寫作中會遇到新入和舊有信息的沖突,此時需要教師建構有效的支架設計,讓學生借助支架在“預寫”“構思”等各個階段做好準備,借助力量,一層層臺階登臨,一步步踏實向上。這個支架依然是交際語境。教師不僅要創(chuàng)設外部學習的環(huán)境,更要創(chuàng)設促進學生內(nèi)在的有目的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把“有目標導向”和“無目標導向”的課堂區(qū)別開來,從而設計“有目標導向”的課堂,關注學生的交際語境活動經(jīng)驗狀態(tài),促進學生從“能寫幾句話”到“會寫一段話”的發(fā)展。在具體的交際語境任務驅(qū)動下,學生的寫作活動所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有寫作經(jīng)驗和課堂寫作任務所需要的寫作經(jīng)驗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這是學情,也是習作教學的主要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在學生的具體交際寫作活動中,及時診斷學情,彌補寫作經(jīng)驗。這寫作經(jīng)驗包括“寫什么”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怎么寫”的語文經(jīng)驗。那么,如何在學生的交際語境活動中彌補寫作經(jīng)驗呢?以蘇教版第十二冊習作四《一次有趣的實驗》為例。
師:(課件出示學生例文)有位同學,他不僅會說,還會寫,我們看看他是怎么寫的。(指名朗讀例文)師:這位同學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先寫實驗前同學們的心理活動、語言,再寫實驗中同學們的神態(tài)、語言等)師:這次實驗給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從哪里體會到?(讓學生圈出寫神態(tài)的詞語)師:(小結(jié))要寫出實驗的有趣,寫好同學們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是個好方法。
本次習作,教材提供了例文,但并沒有直接向?qū)W生呈現(xiàn)有針對性的語文經(jīng)驗,需要教師根據(jù)學情再度選擇、加工。通過前面幾句話的口頭交流,學生“寫什么”的問題基本解決了,而“怎么寫”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教師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一段話的表達順序,以及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的描寫。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交際語境活動經(jīng)驗狀態(tài),做到缺什么補什么,所以取得了良好的習作教學效果。
三、針對語篇的交際語境讀者反饋情況,組織習作評改
小學中高年級要開始有意識地設計“與同伴交流,聽取他人意見”“根據(jù)對象、目的修改習作”的學習活動。習作評改活動在課堂上主要表現(xiàn)為師生反饋,在家庭中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反饋。以往教師總忙于把交上來的學生習作一一批改,然后再發(fā)下去。可在習作修改效果上,這樣做并不理想。一是沒有交際語境,沒能讓習作發(fā)揮交際功能,極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二是教師的任務應是提供具體語篇的評價和修改標準,讓學生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評價或同伴間相互評價,完成復雜的寫作心理操作過程。根據(jù)交際語境觀,語篇寫得好不好,要看是否符合具體交際語境要求,其中讀者反饋可以衡量具體語篇的交際功用。所以習作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組織習作評改,實現(xiàn)讀者反饋。以蘇教版第九冊習作三《秋天的樹葉》為例。依據(jù)本課教學目標和學情,習作的衡量標準可以有三:一看秋天的樹葉靜態(tài)美、動態(tài)美寫出來了沒有;二是怎么寫的,能否做到有條理,找出表示條理性的詞語;三是想象是否合理。抓住這三點,學生就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修改,使語篇(段)更加符合交際語境。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習作評改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師:先請兩位同學上來讀一讀,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聽一聽他倆把秋天樹葉的形狀、顏色等寫清楚了沒有。(找出有關詞語,進一步了解狀物的基本方法)師:是不是覺得秋天的樹葉很美?嘗試改一些形容詞。(重點反饋:詞語運用要準確,要有變化)師:下面每位同學自己也讀一讀,看通順不通順,并作適當修改,爭取獲三顆星。(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修改結(jié)果)師:(布置作業(yè))回家,先把習作讀給家長聽,聽聽他們的意見,然后把習作抄寫在作文本里。
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切寫作“都是有所為的”。作文教學應該在一種真實或擬真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這才是作文的本真狀態(tài)。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城陽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