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怡明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凸顯,對各種媒介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強。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加速擴大了媒介的傳播活動及影響范圍,國際跨文化傳播活動也與日俱增。而今電影作為一種普及度較高的文化媒介,對內承擔著傳播信息、娛樂、教化等任務,對外承擔著文化輸出、國家形象塑造等使命。在全球化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功能更加凸顯——影視屏幕上的異域色彩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更潛移默化地傳達著國家形象和倫理取向。正如《多種文化的星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小組的報告》中所說,“文化像物種一樣,能夠在與外界相互影響的接觸中得到豐富和加強?!盵1]中西文化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中碰撞交融,其中既有抵抗又有妥協(xié),既有對話也有沖突,而逐步走向多元融合才是真正的康莊正道。
同“喜劇電影”“歌舞電影”一樣,“氣象電影”是根據(jù)電影中所包含的元素進行的影片分類。根據(jù)詞組進行劃分,可以將“氣象電影”細分為“氣象”和“電影”兩個元素,前者表明了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后者則規(guī)定了呈現(xiàn)這些元素的形態(tài)。從所包含的主要內容來講,“氣象”是一個限定詞,“氣象電影”廣義上應是指包含著氣象元素的電影。為了進一步厘清“氣象電影”的概念,應當明確“氣象”一詞的含義。“氣象”即“天氣現(xiàn)象”“氣象現(xiàn)象”,是大氣中的冷熱、干濕、風、云、雨、雪、霜、霧、雷電等各種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過程的總稱。維基百科將“氣象現(xiàn)象”表述為一種可以用氣象原理解釋的天氣事件。綜上所述,氣象電影是指包含自然現(xiàn)象的電影、氣象元素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電影、描繪氣象現(xiàn)象或表現(xiàn)氣象工作從業(yè)者的電影等等。從電影的形態(tài)來講,由于多數(shù)氣象現(xiàn)象容易引發(fā)氣象災害,氣象電影和災難電影也是不可分割的。從嚴格意義上講,氣象電影內容多樣化,它與災難電影并不能混為一談,二者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譬如氣象電影《青海湖畔》,圍繞青藏鐵路的修建,講述了以氣象工程師為代表的氣象工作者克服困難、不畏犧牲奔赴工作前線的故事。氣象電影與災難電影盡管有相似的成分(包含氣象元素、使用災難場面推動電影劇情發(fā)展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其為表達主題而使用的與氣象相關的元素、呈現(xiàn)的內容是大有不同的。因此,本文將氣象電影同災難電影進行區(qū)分,劃分為電影中一個專門的類別。
電影作為集視、聽、說為一體的多媒體,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有其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一方面,電影把許多有共同觀影意愿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相對封閉的空間、相對一致的情境中傳播信息,使人們易于沉浸其中,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和娛樂、教化作用。另一方面,電影作為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通過市場規(guī)律產(chǎn)生十分可觀的市場價值。保羅·法里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寫道:“如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chǎn)品不再是地里的農(nóng)作物,也不再是工廠里制造的產(chǎn)品,而是批量生產(chǎn)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jié)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盵2]影視文化產(chǎn)品已經(jīng)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品,每年的出口額超過700億美元,甚至超越了汽車業(yè)和航空業(yè)。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相當活躍。與口語、文字等不同,電影并不是中國歷史上已有的傳播媒介,而是一種舶來品,從誕生之日起中國電影就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1897年在國內發(fā)表的第一篇影評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近有美國電光影戲,制同影燈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料之外……乍隱乍現(xiàn),人生真夢幻泡影耳”[3]。經(jīng)歷了最初的不可思議,1905年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拍攝是中國人在接觸、認識西方電影過程中跨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這種西洋舶來品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融合拉開了我國電影創(chuàng)作活動的序幕。自此,中國電影事業(yè)一路前行。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的優(yōu)秀電影紛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世界各大電影節(jié)上富有深厚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中國電影成為一顆顆璀璨的“東方明珠”。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高速發(fā)展,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增強。作為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大眾媒介,中國電影如何在積極參與跨文化傳播交流過程中,既汲取他國優(yōu)秀文化的養(yǎng)分,同時又保持本民族特色,是當代中國電影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跨文化傳播”的英文譯法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將這個詞進行拆解得到的是“Intercultural”和“communication”。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個詞組中,“Inter-cultural”表示“不同文化間的”,而“communication”的前綴“com-”表示“共同、聯(lián)合”的含義。我們強調,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主客體之間要平等審視自我、認識他者,要多進行交流互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著名宗教學家Huston Smith(休斯頓·史密斯)強調說:“當歷史學家回首我們這個世紀,最激動人心的事不是太空旅行或者核能的應用,而是整個世界上的人們可以真誠相對,互相理解?!盵4]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會在漫長的歷史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譬如海洋文化、大河文化。早期由于地理空間距離的遙遠、語言文字和文化習俗的差異,不同的人類社會群體之間很難相互觸碰和交流,但人類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嘗試并未停止過。早期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大多是伴隨著侵略、擴張和對外部世界認知的渴望出現(xiàn)的,譬如馬可波羅游歷中國、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環(huán)球旅行。我國早期發(fā)生的跨文化傳播活動可以追溯到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傳教、鄭和下西洋等等。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僅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更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推動了世界各國的交往,這種交流不僅存在于貿易往來中,更潛藏于跨文化傳播之中,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和成熟的工業(yè)文明在世界各國先后展開。經(jīng)濟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政治和文明的齊頭并進,加快并刺激了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將世界“地球村”的美好愿景從設想變成了現(xiàn)實,正如跨文化“inter-cultural”一詞所表達的,全球化時代網(wǎng)絡(internet)更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重要”和“必要”。
氣象電影作為包含自然現(xiàn)象、由氣象元素推動劇情發(fā)展、描繪氣象現(xiàn)象或氣象工作從業(yè)者形象的一種電影,蘊含著來自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tài)。由于氣象電影的構成因素具有較強的本土化特征,其跨文化傳播活動,必然是向外傳播和滲透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和倫理道德的過程。
敘事倫理學在西方屬于藝術倫理學的范疇,旨在討論藝術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敘事倫理學源自西方,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敘事倫理學研究才剛剛起步。1992年曾耀農(nóng)在《文藝倫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文藝倫理學”的概念, 1998年其在《文藝倫理學論綱》中論述了文藝倫理學的基本內容;他認為文藝倫理學是文藝學與倫理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它與美學、社會學、政治學、宗教學、管理學、歷史學等學科均有密切的聯(lián)系[5],并確立了文藝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文藝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內容、方法。謝建明認為藝術倫理學就是探討藝術中倫理問題的學科,并把藝術倫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歸結為:一,藝術對社會的價值或作用;二,藝術作品應有的倫理規(guī)范或道德內涵;三,藝術作品倫理色彩與審美色彩的辯證關系;四,藝術倫理問題的評判[6]。從研究現(xiàn)狀來說,敘事倫理學中既涵蓋了敘事學理論,又涵蓋了倫理學的原理,這兩方面也恰是研究敘事倫理學的兩大陣地。十分有趣的是,我國部分學者對敘事倫理學的思考與國外學者秉持著不同的意見——國內部分學者對敘事倫理學的研究更偏向于倫理學。劉小楓認為,倫理學可以分為理性的和敘事的兩種,并提出“敘事倫理學總是出于在某一個人身上遭遇的普遍倫理的例外情形,不可能編織出具有規(guī)范性的倫理理則?!盵7]從這個角度來看,敘事倫理學更關注的是敘事中的“倫理”。
在氣象電影中,氣象元素既是構成影片的重要元素,又是推動電影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必要因素。根據(jù)劉小楓的觀點,筆者將從時間和主客體等不同方面,以上映時間、題材、所包含的氣象元素為主要限定條件,選取中國電影《超強臺風》和美國電影《風暴來襲》,剖析中美氣象電影敘事中的“倫理”(見表1)。
表1 氣象電影《超強臺風》和《完美風暴》中的敘事倫理元素分析
誠如陳獨秀所言,“西洋民族以戰(zhàn)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為本位,以實利為本位;東洋民族以感情為本位,以虛文為本位?!盵8]西方文明發(fā)源于希臘愛琴海。因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西方人較早從事手工業(yè)及其他商業(yè)活動,因此遷徙流動是一種常態(tài)。西方文明是重商主義,重商主義孕育了個體本位。個體本位強調以個人為本,個人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在家庭中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我們中國文明是農(nóng)耕文明,農(nóng)耕文明孕育了群體本位,注重群體價值及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我們認為個人價值依賴于社會與集體,個體是社會的一分子,個體對社會和他人要有責任,人與人之間應相互關心愛護,以集體利益為重。也正因為這樣,跨文化傳播才顯得更為重要。我們也只有學會交流分享,才能真正點燃全人類的智慧明燈。
作為一部以臺風救援為主題的氣象電影,電影《超強臺風》圍繞我國沿海地區(qū)的一次臺風登陸展開故事。與美國慣用的電影拍攝手法不同,《超強臺風》在災難發(fā)生前沒有刻意營造緊張的氛圍。電影以一個外國記者的視角開篇,從他的的相機里展現(xiàn)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溫暖和煦的陽光揮灑在大地上,小男孩笑著坐在臺階上和自己的魚一起曬太陽;藍天下的海邊,一對幸福戀人拍著照片眉目傳情;游樂場上一群孩童無憂無慮地玩耍。電影中這些樸實簡單的場景展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展現(xiàn)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還隱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這里“天人合一”不僅是一種哲學,更是我們?yōu)槿颂幨缹崒嵲谠诘纳顟B(tài)度。
“謹以此片獻給自1623年至今死于海難的1萬名格羅斯特人!”這是電影《完美風暴》結尾一句話。作為一部緬懷歷史的影片,這部影片毫無疑問是沉痛和悲情的。影片采用了美國好萊塢電影一貫的大場面拍攝方法,不過沒有好萊塢影片的典型結局——英雄拯救了世界,世界一片歡呼和慶賀。在《完美風暴》中,沒有誰是絕對的主角,也沒有誰是救世主,影片中每一個美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盡管海上的風暴災難讓所有人的命運發(fā)生了改寫,但電影中的每個人都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與生活和自然災害抗爭——與海上風暴作戰(zhàn)的比利船長、為了生活出海捕魚的新手海員鮑勃、熱愛捕魚而錯失家庭和兒子的船員墨菲、因救人而犧牲的海上救生員喬西?!拔鞣轿幕腥俗鳛樯系鄣膭?chuàng)造物,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點,人應該成為自然的主人,上帝賦予人類支配自然的權利,自然與人是相互對立的?!盵9]影片中生活在社會底層與大海搏斗的人們,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在認真地生活,為自己的信念而活。海上狂虐的風暴吞噬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后重歸于平靜,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港口上的人們迎著海風和朝陽依然要與生活抗爭。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有“三綱五常”,講究“仁、義、禮、智、信”。其中“仁”即“仁愛”??鬃诱J為“仁”的本質就是愛人,推己及人,只有擁有愛心的人才會被人敬愛。面對百萬群眾和數(shù)十億國家財產(chǎn)的可能損失,面臨生與死的抉擇,《超強臺風》中的市長是“仁”與“義”的化身。但這部電影中“仁義”不僅體現(xiàn)在大人物身上,更體現(xiàn)在每一個小人物身上。不管是身處孤島的實習醫(yī)生接診即將臨盆的孕婦,還是暴雨中讓路人搭車的外國記者;不管是臺風將至時冒著生命危險沖在一線的軍人,還是為護船不惜下跪阻攔船老大下海的市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里,被臺風卷入的每個人以“大愛”與“仁義”筑起了風一道與風浪抗爭的人墻。
細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倫理表達,類似“舍己為人”“先人后己”“因公廢私”的成語有很多,而表示相反意味的成語不僅數(shù)量較少而且一般都有貶義色彩。然而在西方國家,勇于追逐個人利益、表達內心的欲望和意愿,并不是貶義詞。在西方價值觀中,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實現(xiàn)是其價值觀的核心,因此《完美風暴》中的人物塑造既不追求完全的“真善美”,也不追求“高大全”。他們不甘于現(xiàn)狀,勇于向自然和命運抗爭,在遇到困境時有搏上一把的“賭”心;在自身利益或所維護的信念受到侵犯時,會發(fā)出抗爭的聲音;在擁有迫切的愿望時,會表露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劇中比利船長在前一次出海捕魚失利后,迫切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才選擇了冒險去氣候變化復雜的弗蘭明什角;海員們則或是由利益趨勢,或是迫于生計,或是帶著對海洋的迷戀和狂熱,跟從船長再次出海。
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主義的國家。在我國,集體利益始終高于個人利益,一般情況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相一致的,而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悖時,應優(yōu)先考慮集體利益。因此,當發(fā)生危急情況需要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做出抉擇時,“家本位”的中國人會舍棄或犧牲自己的利益換取集體的利益。在電影《超強臺風》中,臺風將至,丈夫依然冒險花錢雇船想要回到臨產(chǎn)在即的妻子身邊,被撤職的鎮(zhèn)長不顧自身生命安全勸服頑固的鄉(xiāng)親在臺風登陸之前撤離危險區(qū),眾人齊心協(xié)力搶救生命垂危的臨盆孕婦……夫妻不離不棄、官民攜手共抗臺風、市長舍己為人,“家本位”的社會關系深深印刻在臺風過境時的“小家”與“大家”、“小愛”與“大愛”之中。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巨大天災面前,一個個“小家”匯聚成了“大家”,每一個人都為“大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個體本位的意識是西方文化最深層的內核,具有最高的價值,而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9]在電影《完美風暴》中到處都是這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當愛慕他的女船長提出合作捕魚時,比利船長這個驕傲的男人堅決拒絕了;這個在海上漂泊的男人對家和集體的概念是淡薄的,甚至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自尊心,在出海過程中首先考慮的不是船員的安全和生命,而是迎著風浪駛向魚群眾多、危險重重的弗蘭明什角;比利船長寄希望于遠航出海捕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并在災難發(fā)生前用“做一個格羅斯特男人”“是證明你是男人還是男孩的時刻了”激勵船員的斗志;而船員鮑比對大海有著狂熱的愛和迷戀,嘴里說著“有個女人我離不開她,可我也愛出海捕魚”,離開了他的愛人和母親;船員墨菲則因為出海捕魚不得不與依賴自己的兒子分開。西方國家標榜“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正是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船長和船員做出了出海捕魚的決定,當命運再次拋出選擇題時,他們?yōu)榱藢Ⅳ~早些運回港口,全然不顧自身的危險和他人可能付出的犧牲,冒險在風暴中返程。這部看似是“老人與海”式的悲劇,實質上是西方價值觀“個人本位”影響下人物性格造成的本可以避免的悲劇。
電影既是一種商業(yè)活動,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由于敘事倫理的差異,電影跨文化傳播活動很容易陷入“文化沖突”“文化迷失”的困境。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電影作為大眾媒介承擔著教化功能,其重要任務即傳播國家、民族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本土文化。因此,本土文化和異質文化在碰撞和交流中的一系列問題隨之而生。
在《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一書中,單波曾說:“從倫理意義上講,跨文化傳播的核心倫理意義是為各種不同的文化倫理提供了對話的可能性?!盵10]174當不同性質的文化在對話和接觸中產(chǎn)生矛盾時,“文化沖突”就隨之出現(xiàn)。從商業(yè)角度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市場規(guī)律的影響,電影會為了利益迎合受眾。在跨文化傳播活動中,電影打破了本土的市場和技術限制,獲得了全球范圍傳播的可能性及更大的利益空間。為了爭取海外市場的受眾,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加入外來文化元素,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糅合在一起。然而,這種為了拓寬電影市場的糅合雜交,有時可能違背電影制片人的初衷,甚至背離了自身文化的主體性。
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歷經(jīng)幾千年演化,中國融匯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傳統(tǒng)的華夏文明。西方則在工業(yè)革命和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中形成了“個人利益至高無上”的資本主義文化。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主要差異:其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中國提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西方則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善于挑戰(zhàn)、征服自然。其二, 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中國在儒家倫理思想的熏陶下,以“仁義”“愛人”“舍己為人”的標準進行自我要求;西方則以“個人利益至高無上”為主要標準。其三,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中國是“集體利益至上”的“家本位”國家,講究“中庸之道”,個人利益始終服從于集體利益,崇尚“集體英雄主義”;西方則是鼓勵個性發(fā)展和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決定了其“文化差異”的存在,因此中國本土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文化差異”的存在必然導致“文化折扣”的發(fā)生。中國氣象電影作為異質文化載體進入西方國家電影市場時,擁有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的受眾難以對接觸甚少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產(chǎn)生“文化認同”,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電影作為用視聽手段講故事的媒介在信息傳播活動中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其一,影像傳播較之印刷文字更加直觀生動;其二,電影對時間、空間的限制,使人們在一場電影放映活動中保持注意力,從而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其三,電影的主題性使其成為有目的的宣傳活動。因此,電影是跨文化傳播活動中一種重要的媒介。在我國,電影的對外輸出意味著“中國形象”“中國故事”的全球化傳播,而氣象電影作為電影中科普、教育、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植入意味較強的一種電影,其跨文化傳播的意義更加深遠,但其對外傳播的“文化折扣”也較大,傳播之路也許更為艱辛。
時至今日,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好萊塢電影無疑占據(jù)著制高點。美國學者Scott Robert Olson(羅伯特·奧爾森)認為,“美國在創(chuàng)造和全球分配流行口味中所擁有的競爭優(yōu)勢應該歸功于一種獨特的混合的文化條件,這些文化條件與透明文本的創(chuàng)造有關——在這些敘事中固有的歧義性使不同的人在閱讀它們時都感覺它們像是本土的一樣。”[11]即美國電影繼承了美國文化中的多元性,其中包含了各種貼近全世界電影受眾的東西,這樣不同的人都可以從電影中找到“文化認同”,這使美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文化折扣”微乎其微。從主導世界電影市場的好萊塢中汲取經(jīng)驗,中國氣象電影應當重視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共同的“意義”——即使是不同的文化,其中也有全人類共同遵循的倫理道德、意義價值,譬如愛與正義、嫉惡如仇等等。這些中西方共同的意義價值,在電影的跨文化活動中,避免了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矛盾、沖突和誤解,使海外受眾容易產(chǎn)生文化和身份的認同,從而接受電影所傳達的內容,產(chǎn)生較好的傳播效果。
經(jīng)濟全球化也帶來文化“跨越”和“融合”的趨勢,當跨文化融合成為新時代文化發(fā)展的關鍵詞時,文化同質化又成了人們新的憂慮——跨文化融合的“度”在哪里?融合是否意味著差異性的消解?單波曾說過:“倫理融合是倫理價值與規(guī)范創(chuàng)新的過程,它并不取消文化的差異性和沖突性,而是在差異與沖突中尋求道德意識的平衡發(fā)展……它建立主題間流動的共同價值……尊重文化差異”“保持各自的文化價值,同時又保持平等的跨文化對話,是跨文化倫理的底線?!盵10]191跨文化傳播的“融合”思維,旨在保持國家、民族的特色,尊重“他者”的差異性,在平等中交流和對話。
因此,中國電影只有保持國家、民族的特色,不被異質文化同化,才能在跨文化傳播中走得更遠。正如“差異美學”的提出者謝閣蘭所說:“我們不要自詡同化了風俗、人種、民族、他人;正相反,讓我們慶幸永遠也做不到;如此,我們才能永葆感受差異之快樂?!盵12]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中國電影“天人合一”“和諧”“仁、義、禮、智、信”等東方文化底蘊正是西方電影中所沒有的“異域特色”。在跨文化傳播的交流與對話中,中國的氣象電影既要汲取東方傳統(tǒng)文化精粹,又要具備跨文化傳播視野的氣魄,這樣,我們的氣象電影才能夠如虎添翼,越來越受到全世界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