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康麟
在基于StarC平臺的未來教室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如“為技術而技術”、互動缺乏實效性等問題。在此,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結合一堂作文素材積累課,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問題的提出
基于StarC平臺的未來教室于2014年在筆者所在學校裝備了所有教室,在之后的教學使用實踐中,教師們體驗到了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對教學有效性的巨大推進作用。然而,在使用過程中,教師們也產生了一些困惑:有時候新技術的使用會削弱課堂的實效性,出現(xiàn)“為技術而技術”“偽互動”的情況。同時,筆者也發(fā)現(xiàn),教師們對于未來教室教學中有效互動的探究也逐漸陷于停滯。
二、問題的思考
互動是未來課堂的核心之一。研究未來課堂的互動模式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認識未來課堂,對未來課堂進行設計與應用研究。因此,筆者認為,深入理解未來教室的互動特性,是有效破解使用未來教室所產生問題的方法;發(fā)揮好未來教室的互動性,是充分發(fā)揮未來教室優(yōu)勢的重要途徑。
互動是交互的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能引起對方的行為、價值觀等發(fā)生變化的任何過程。未來教室課堂互動的主體應該包含人、技術、環(huán)境和資源。只有正確認識了未來教室課堂互動的每一個主體的特性,全面把握了每一組主體之間的互動情況,并在課堂上發(fā)揮好各自的效用,才能解決StarC平臺未來教室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在未來教室的教學環(huán)境中,因為技術的介入,使互動被重新定義,即人與人的互動可以存在虛擬互動的形式。此外,在未來教室,師生可以隨時調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而且教師還能將在課堂上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立即應用于教學。當然,教師也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的課堂,關注學生的自我思考和探究。
三、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
筆者以一堂作文素材積累指導課為例,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1)“由果溯因,多角度挖掘文本”——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地搜集素材,并將素材進行分解歸類,多角度地進行分析;
(2)“明確指向,尋找更多的相關素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在同一視角下積累更多的素材,形成素材群;
(3)“添油加醋,形成半成品片段”——指導學生將粗糙的素材進行打磨,形成半成品語段,歸入自己的“素材庫”。
由于實踐類的課程更能夠發(fā)揮出StarC平臺未來教室的各種優(yōu)勢,故筆者結合日常的教學實踐,分析在未來教室使用中如何深入開發(fā)其功能,在教學中設計有效的互動策略。
1.全面認識互動,關注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人與人的互動既包含了人際的互動,也包含了人和自我的互動。人是可以審視自我、關注自己的內心,與自我進行對話的。因此,在未來教室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設計,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分組探討活動即生生互動,也應保證學生有獨立的思考空間——自我糾錯、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時間。
這堂課的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對素材進行分解、分析,寫作文片段。筆者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寫出比較完善的作品后,再進行小組探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也在內心與自己進行著互動,這種互動是真正調動學生思維的教學過程。這樣的自我互動,才能讓學生各抒己見,發(fā)揮互動的最大效能。
在寫作教學中,諸如閱讀寫作素材等教學活動,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層面的互動,不能盲目地追求小組討論,而是更應該關注學生的自我互動。
2.生成課堂資源,三方互動實現(xiàn)以學定教
教學資源不僅包括課堂上教師呈現(xiàn)給學生,供學生學習、探究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包括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內容。StarC平臺提供的技術,如涂鴉墻等,正好可以很好地捕捉、收集到這些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資源。學生與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進行互動,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如這堂課的第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將會生成很多片段作文材料,教師要迅速、敏銳地找出其中典型的片段,利用StarC平臺發(fā)送到每個小組的平板電腦上,讓學生進行探討修改,并把探討修改的標記版回傳到主屏幕,一一呈現(xiàn)出來。針對這些新生成的教學資源,可讓學生就“為何要這樣修改、效果如何”進行探究,從而又生成新的教學資源。這一教學活動,實現(xiàn)了教師、學生和教學資源的三方互動,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還會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師生與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資源繼續(xù)產生互動。因此,這種互動可以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讓教學互動更具有針對性。
3.聯(lián)結課堂內外,虛擬互動有效的延伸教學
在未來教室環(huán)境下,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還能以虛擬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與教師不但可以在課堂上互動,還可以在課后采用虛擬的形式繼續(xù)互動,甚至課堂本身就是虛擬的。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課堂時間,還應考慮到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外延伸策略,甚至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將課程虛擬化。
如在設計這堂作文課時,筆者將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制作成了微課,配合講義供學生課前自學,讓學生與虛擬的教師進行互動。而課堂上主要進行的卻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流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寫作指導。這樣,既能使學生集中精力攻克重難點,也可以顧及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使課堂向課外進行了有效延伸。
使用StarC平臺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分拆成若干個課堂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StarC平臺把這些互動活動錄制成簡易的微課,上傳到網(wǎng)絡平臺,供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和查漏補缺,進而使得師生互動實現(xiàn)從課前到課后的轉變。
可見,寫作交流課的重心應該放在學生習作的交流、點評、修改上。教師可以把寫作指導、思路點撥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觀看,并讓他們在經過充分思考、完成習作后再進行交流。
四、反思與總結
國內外關于課堂互動的研究是從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等角度開展,不同的研究角度,其側重點也各有不同。此處所提到的四個維度的互動,是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未來教室形式的互動。作為教師,既要關注形式層面的互動,也要關注教育學視角下的課堂互動,讓互動落到實處,轉化為課堂效益。筆者在設計這堂作文課時,雖然利用了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形式,但始終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關注著每一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情況。
總之,要解決未來教室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教師應該以教育學理論來指導新技術的使用,這樣才能不被技術“綁架”,而是將未來教室信息化技術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為課堂教學提供有效的服務。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