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建明 余勇超
學校英語教研組舉行英語公開課活動,我們也去聽了一節(jié)課。對于聽英語如聽天書的我們來說,個中滋味那叫一個難受。我們只是煎熬了45分鐘,而那許多基礎(chǔ)不大好的學生已悶坐了無數(shù)個45分鐘,真是苦了我們的孩子。成績不好的學生老說上課如坐牢,這下子算是感同身受了。其他學科組的公開課也聽過不少,雖說我們能明白老師教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不一定明白),更知道老師的課前準備肯定花了很多功夫,但總感覺老師講得津津有味,激情四射,而很多學生卻還是如墮五里霧中。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耍皮影戲的場景……想想好多學生就這樣長年累月如木樁一樣呆坐在教室里,真是后怕。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展開,教育教學中要“目中有人”的理念看起來已盡人皆知,可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唯分數(shù)論依然盛行。在好多老師看來,提高分數(shù)最簡單實用的辦法就是反復操練、軟磨硬泡。王棟生老師曾說過:“一所學校最可怕之處在于,一群愚蠢的老師在勤奮地工作?!贝嗽捖犉饋硭朴行┕止值奈兜溃眯南胂?,十分在理。老師的學識與“上進心”是不用擔心的,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善于動腦,甚而不屑于思考,懶于教學研究,每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學生每天面對的是老師的照本宣科,課上滿堂“灌”,課后全程“磨”,是不是很可怕呢?
我們應該對劉謙那句經(jīng)典臺詞“現(xiàn)在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不陌生。我想,觀眾就那么幾次坐待奇跡的擺拍,尚有耐性與趣味。如果經(jīng)年累月老是叫大家見證“奇跡”,而人們不索然無味,那倒真是“奇跡”。我們的學生天天在課堂上聽著老師 “壽鏡吾式的誦讀”而不知所云,看著老師“劉謙式的授課”而不明門道。教師越“勤奮”,學生越思維鈍化。教育教學活動中,只有一個或幾個腦袋在“動”,產(chǎn)生災難性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學生永遠是個看客,何談人的發(fā)展!分數(shù)可能一時上去了,而丟失的東西卻更多,有些可能永遠也找不回來了。蘇霍姆林斯基說:“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能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guī)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朱永新先生也說過,學生應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大家反復提醒我們,老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大群活生生的人,施行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要以人為本,目中有人。我們應時時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更應致力于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無視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精神提升需求,沉浸在教育者一廂情愿的教學里,那就偏離了教育教學的正常軌道。
對于學習有困難或調(diào)皮的學生,我們尤應加以關(guān)注。我們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有不同的學習和發(fā)展層面,教師必須正視這一現(xiàn)實??稍趯嶋H教學中,教師往往很難與所謂的“雙差生”平等交流、互動,因為他們老是捅馬蜂窩,擾亂課堂教學秩序。事實上,無視他們的存在或壓制他們的表現(xiàn)欲,就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民主,獲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明智之舉是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疏導、扶助,將他們納入正常的學習軌道。他們雖然調(diào)皮,但思維活躍,時有驚人之舉、異常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些見解,看似無理,實則常在不經(jīng)意間觸及教育教學活動的關(guān)鍵之處。教師引導得法,點撥爭鳴,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提高學科素養(yǎng),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將來都應當發(fā)揮其獨有的作用,服務于這個社會。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這最重要的一點,總在做著復制或替換的批量生產(chǎn),希望人人都成為學業(yè)優(yōu)秀、懂事聽話的全才,過多地注重了共性的鍛造,而忽視了挖掘?qū)W生的個性潛質(zhì)。這樣,使得很多學生總被挫敗感侵襲著,哪里談得上個體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李鎮(zhèn)西老師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故事?!笔前?,每一名學生都是鮮活的、具有特色的個體,他們都是不可復制的,也是不可替代和復制的。在一個班集體里,每一名學生都應該有演繹他獨特故事的“QQ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認為教育的真諦是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把個人的獨特性發(fā)揮到極致,從而為民族、為人類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p>
讓每一個學生深度參與課堂,適度擁有思考緊張感,充分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應是教育者的不懈追求。我們不能只用分數(shù)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如果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分數(shù)轉(zhuǎn),好多學生只能淪為看客,調(diào)皮搗蛋也就在所難免,所謂的“雙差生”也就層出不窮了。李希貴校長的話振聾發(fā)聵:“牛同馬賽跑,當然是牛輸了。但是牛的失敗并不能證明牛的無能,反倒證明讓牛和馬去賽跑的人的無知。”多幾把尺子量學生,就能讓更多的學生擁有自己的藍天。我們應牢記蘇霍姆林斯基的箴言:“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p>
不讓學生成了“見證奇跡”的看客,教育的奇跡才能誕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清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