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移動互聯(lián)網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帶來了很多機遇和挑戰(zhàn)。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以及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 思政 思考 大學生
近些年來,我國的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速度迅猛,新媒體是一個新的發(fā)展方向,“新”相對于“舊”而言,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理念,但又與傳統(tǒng)方式并存。從當前大眾傳媒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新媒體主要是基于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的。互聯(lián)網中存在著各種意識形態(tài),新媒體同樣擺脫不了意識形態(tài)工具的命運。相比傳統(tǒng)媒體,其優(yōu)勢在于傳播速度呈幾何式增長。這對我國大學生的成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影響。所以,高校在教學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成為一項非常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一、新媒體的興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
在與傳統(tǒng)媒體進行比較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運用新媒體技術傳授知識更加容易讓大學生接受和認可。在教學過程中各大高校也在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授課,這已經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普及給高校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大學生作為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對新媒體的關注和參與度非常高。縱觀我國新媒體的發(fā)展趨勢,新媒體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傳播主流社會價值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應該利用這一時代的新型媒體,為大學生做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引工作,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二、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
大家都知道,新媒體是一個開放性強、信息內容豐富的多媒體社交互動平臺,新媒體已經不僅是獲得信息的工具,更多的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在這個交流的平臺上,我們實現了點對點,點到面的交流。學生們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隨時登錄新媒體平臺。在媒體平臺里了解最新的時政新聞,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個可以充分利用的科學化的平臺。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趣味優(yōu)勢,開展一系列學生自主類的主題活動,這樣既可以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又可以起到帶動作用,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學習氛圍。我們還可以為班級開通微信群,每個符合條件的同學都可以申請成為群組的管理員,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組織和管理的工作當中。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管理能力和全局意識。學生管理工作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約束,而新媒體很輕松地就能解決這一難題。
三、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考
我們在一個邊界比較模糊,但交互性較強的新媒體時代,政治性應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課題。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為社會的主流發(fā)展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正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體現。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理想和信念作為教育核心,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要堅定意志和信念,抵制外部的消極意識,確保高校中多元化、和諧的高校新媒體文化的發(fā)展。同時,高校思政工作還要充分考慮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和新的傳播方式,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這些內容融會貫通到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此外,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利用新媒體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新媒體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首先,我們要加強有關新媒體相關知識的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對新媒體的應用能力。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fā)展,不斷提高技術培訓內容,盡快熟練使用新媒體技術,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傳播學知識、熟練掌握傳播方法。在互聯(lián)網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借助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的優(yōu)勢,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快速傳播出去,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結語
通過對新媒體的不斷了解和認識,作為高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高科技產業(yè)平臺,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培養(yǎng)出一批思想覺悟高、社會責任感強,擁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倩文.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婁旸,男,本科,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