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下旬,當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錄取通知書寄到河北衡水18歲女生王心儀那里時,她正在保定一家輔導機構打工做輔導員,賺錢補貼家用。而在7月29日,“河北女孩王心儀707分考進北大,家庭貧困的她寫文‘感謝貧窮”的故事刷爆朋友圈,引起無數(shù)網(wǎng)友關注。
據(jù)悉,王心儀出生在衡水棗強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耕種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為生。而那篇“感謝貧窮”的文章是王心儀在高三寒假期間為準備自主招生而寫的個人陳述,恰在這時被媒體發(fā)表了出來。她在文章中寫道:“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和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p>
“感謝貧窮”實質是講述樂觀和堅強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寒門女孩考上北大足夠勵志,當其以詩情畫意的風格,抒情式地“感謝貧窮”之時,其間的過程與辛酸,早已化成了沉穩(wěn)的內斂,其間的痛苦與掙扎,業(yè)已轉變成情懷與操守。一個人能做到“貧困不移其志”已殊其不易,于貧困之中堅守與抗爭,最終取得了一個常人難以獲得的成績,這樣的勵志故事讓人無比動容,并具有了普適性的教育意義。
“感謝貧窮”的核心內容其實是內在的樂觀和堅強,就像在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云南省曲靖市青年崔慶濤一樣,貧窮沒有讓他們挫敗,也沒有限制他們前進的腳步。他們把貧窮作為抗爭的力量源泉,把貧窮作為自己不斷進取的動力,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就此沉淪,而是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才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績。在我們日益埋怨客觀原因,導致“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當下,這種個體努力依然具有彌足珍貴的示范意義。
很多人認為,貧窮是一種恥辱,該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自己。假若沒有成功,一個人還會如此興致勃勃地感謝貧窮嗎?但對于智者而言,任何造就自我成長的環(huán)境,都值得感謝。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都不應抱怨拒絕而應坦然接受,即便身陷困境也不失其志,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才能將不利轉化為有利,于困境中愈挫愈勇,書寫不一樣的人生華章。于此,我們從“感謝貧窮”之中窺見了難得的人生情懷,也找到了反照自身的樣本。
貧窮不值得感謝
王心儀能考上北大,絕不是因為她家庭貧窮,而是因為她在家庭貧窮的情況下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是她努力奮斗的結果,而不是貧窮的生活狀態(tài)導致的結果??嚯y沒有意義,戰(zhàn)勝苦難才有意義?!皠谄浣罟?,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狀態(tài)不值得贊美和鼓勵,值得贊美和頌揚的是這種狀態(tài)下“動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達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結果。
一個成年人面對貧窮都難以保證做到意志堅強、樂觀向上,更不能苛責貧窮給一個孩子帶來積極的結果,貧窮并不必然讓一個孩子堅強、樂觀和懂事。王心儀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北大,只是一個起點不公平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在高考這樣一個相對公平的選拔機制下,在一個階段性的競爭中,得到了一個值得欣慰的結果的個案。
這一個案可以給家庭困難的孩子帶來信心,但絕不能因此而肯定貧窮。輿論不能因為這樣一個個案,就或直白或隱晦地感謝貧窮。因為還有很多孩子像王心儀一樣生活在貧窮狀態(tài)下,但他們并沒有王心儀的這份韌勁,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早早地退出了。也不能因為一個階段性的結果值得欣慰,就去感謝貧窮,因為王心儀還很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經(jīng)歷很多事。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么富裕?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么扶貧工作?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斗,但輿論如果借機將貧窮的狀態(tài)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