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琪
摘要:《論語》是先秦的經(jīng)典書籍之一,也是“四書”之一。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涉及到了“生態(tài)理念”,是研究孔子生態(tài)理念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墩撜Z》中反映的孔子生態(tài)理念有“仁”愛自然,敬畏天命鬼神,肯定自然,樂山樂水等。這些都與“十九大”精神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是相契合的。
關鍵詞:十九大;《論語》;孔子;生態(tài)理念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45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8)08—0154—04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隆重召開,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笆糯蟆被仡櫫诉^去,也展望了未來。而且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還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就要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在日益惡化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下,這已經(jīng)不是習近平首次提出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了。習近平一直秉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理念,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理論,要保護環(huán)境,重塑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文明觀。這與兩千多年前孔子的生態(tài)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一、共建和諧共生的綠水青山——“仁”愛自然
“十九大”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統(tǒng)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tǒng)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富、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為全球生態(tài)安全作出貢獻。
人類如果想要生存和發(fā)展,首先就要學會如何認識自然,學會怎樣適應自然的變化,順應自然規(guī)律,達到自身與外物、內(nèi)心環(huán)境相和諧。而這與孔子的“仁愛”思想是相契合的,因為孔子所講的“仁愛”,不僅要“愛人”,也要愛一切有生命的“物”。
孔子自己當然也是一樣,除了“愛人”之外,也珍惜和愛護身邊的“物”?!拔铩奔粗浮叭f物”,落實到具體指的是動植物。要珍惜、愛護萬物,首先要鐘情于萬物,還要了解萬物,進而才能愛萬物。因此孔子自己也是很鐘情萬物的,同時也非常了解萬物??鬃邮谡n的地點就體現(xiàn)了他對植物的熱愛,他在自家的院落中筑了一個土壇,壇前栽了銀杏樹,孔子就在銀杏樹下領著同學們邊彈琴便講課,這就是中國文化史非常有名的一個典故——杏壇設教。銀杏樹的果實叫“白果”,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這“白果”也預示著孔子的弟子滿天下。選擇在銀杏樹下授課,除了孔子的授課方式比較自由、開放之外,當然也表明了孔子對植物的熱愛。
生活中有一些比較難認的植物,孔子都認得。漢代劉向的《說苑·辨物》篇記載:“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觸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實,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背淹醵山臅r候,從水中撈到了一個奇怪的紅色圓球,不知是什么,就派使者到魯國來請教大學問家孔子。孔子聽了使者的描述后說:“這叫萍實,是一種水草的果實,可以剖開食用。只有成就霸業(yè)的人才能得到,是吉祥之物??!”使者回去報告楚昭王,楚昭王就把它切開吃了,覺得味道不錯。后人遂以“萍實”為吉祥之物。萍實,是睡蓮科的水生浮葉植物“芡”。芡的果實近圓形,紫紅色,有小刺,形似雞頭,可漂于水面,叫芡實,俗稱雞頭米,可以食用,也是一味健脾益腎的中藥。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墩撜Z·陽貨》)這是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研究詩?讀詩,可以培養(yǎng)聯(lián)想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鍛煉合群性,可以學到諷刺方法。近,可以運用其中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服侍君上;而且可以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這段話的最后一句,孔子認為應該通過學習《詩經(jīng)》多識草木鳥獸?!对娊?jīng)》是孔子整理的,里面記載了很多種類的草木鳥獸,其中屬于動物的分別是:鳥名43種,獸名40種,蟲名37種,魚16種,共136種。屬于植物的分別是:蔬菜38種,谷物24種,藥物17種,花果15種,樹木43種,共137種。動植物加起來一共是273種,其中還記載了許多動植物的別名異稱。因此,孔子在整理的過程當中也習得了很多動植物的名稱。其中,《關雎》被孔子認為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一首詩就記載了“荇菜”這種植物?!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避舨耸菍儆跍\水性植物,莖細長柔軟而多分枝,匍匐生長,節(jié)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葉片形似睡蓮,小巧別致,鮮黃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且花期長。
孔子認為通過學習《詩經(jīng)》去多識草木鳥獸,可以親近自然,觀察自然,從中體會到自然的美,同時可以使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純凈而豐富。在多識草木鳥獸的過程當中,人還可以了解到自然的一些規(guī)律,了解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不僅僅只有人,還有很多其他的物種,而這也恰恰符合孔子“仁愛”的思想。錢穆先生認為,孔子并不是要人們單純地記一些動植物的名稱,而是在認識、了解的過程當中對其他物種有一種同情和愛護之心。通過親近這些自然生命,可以使人“廣大其心,導達其人”,從而把人們的同情心與人的感受等擴展到整個自然中去。
孔子對“物”,對大自然的“仁愛”還體現(xiàn)在“子釣而不網(wǎng),弋不射宿”(《論語·述而》)??鬃俞烎~,不用大繩橫斷流水來取魚,不射歸巢的鳥。不用大繩釣魚,不射歸巢的鳥,都是為了保護那些還未長大的小魚小鳥,這都是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這與我們今天實行的休漁、休牧、封山育林等政策都是一脈相承的??鬃右浴叭蕫邸贝匀唬饶苡行У乩米匀挥帜苡行У乇Wo自然,同時也滿足了人的生存需要。
二、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敬畏天命與鬼神、天人合一、肯定自然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與孔子的敬畏天命、天人合一、肯定自然的生態(tài)理念是一致的??鬃邮菦]有迷信思想的,因為他治學嚴謹。因此,孔子不講“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但是孔子卻是敬畏天命的。
楊伯峻先生曾經(jīng)做過統(tǒng)計,《論語》中除去“天下”、“天子”、“天道”之類,單說“天”字,共十八次。這十八次中,孔子自己說“天”的共十二次半??鬃诱f到的“天”共有三個含義。首先,是自然之天。如:“巍巍乎唯天為大”(《論語·泰伯》)。其次,是主宰或命運之天。如:“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第三,是義理之天。如:“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論語》中,是沒有給“天”下一個定義的。但從這些記載可以得知,孔子口中的“天”應該指的是自然中的生態(tài)之天。
關于“命”,孔子共講了五次半,如:“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天命”講了三次,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從《論語》中的記載來看,孔子似乎是個宿命論者。但其實在春秋時期,那個生產(chǎn)力與文化相對落后的時代,有些事是具有偶然性的,而那個時代的人是無法理解這種偶然性的。因此,只能把這些偶然發(fā)生的事情都歸之于“天”、“命”。
孔子思想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并不會把自己不知道的事都歸咎于“天”“命”,而是提倡要學習,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知道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所以孔子才會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墩撜Z·子罕》)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保ā墩撜Z·為政》)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說出,就能減少錯誤。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地實行,就能減少懊悔。因此對待那些我們不了解的事情,應該多聽多看,而不應該盲目地歸為“天”與“命”。
對于“天命”,孔子是存有敬畏態(tài)度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學而》)孔子認為,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語。小人因為不懂得天命而不怕它,而輕視王公大人,輕侮圣人的言語。所以,孔子對待“天命”是敬畏而不消極的。這與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天人合一”是相仿的?!疤烊撕弦弧钡穆淠_點還是在“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孔子的這種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生態(tài)發(fā)展是十分有幫助的。
《論語》中的思想,其中有一可貴之處就在于,對于自然與人事的充分肯定,對鬼神敬而遠之。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樊遲問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說:“致力于服務民眾的義舉,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們,這樣就可以說是智了?!笨鬃訉⒐砩衽c人事明確地區(qū)分,積極地引導人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人事上??鬃诱J為,鬼神是屬于“天道”的范疇,而與“人道”有關的事,才是人們應該去關注的范疇。對待鬼神,我們要持恭敬的態(tài)度,不能太過于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的尺度要把握好,不可太親近卻又要保持恭敬,其實這個尺度就是要守禮?!凹廊缭冢郎袢缟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孔子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時候,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如果自己不能親自參加祭祀,是不能請別人代理的。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就是恭敬而守禮的,所以才“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鬃影压砩駨膫鹘y(tǒng)宗教意義上的神秘力量轉(zhuǎn)變?yōu)橐呀?jīng)逝去的祖先,又把祭祀的對象推廣到現(xiàn)實生活中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也充分彰顯了孔子鬼神觀的人文意義。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痹唬骸拔粗?,焉知死?”季路問服侍鬼神的方法??鬃诱f:“活人還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死人?”季路又說:“我大膽地請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說:“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從《論語》中這一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孔子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是十分理性的。
在敬畏天命、天人合一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肯定自然??鬃釉鞔_地提出自然界與人的存在是一樣的,都是客觀存在的。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說,天說了什么呢?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呢?四季輪回、萬物滋生、日月陰晴、斗轉(zhuǎn)星移、春華秋實、夏雨冬雪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不需要天來說些什么。
兩千多年前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佛教”尚未傳人中國,所以那個年代的人還不知道“放生”“殺生”所謂何。當然,更加不知道要保護環(huán)境,要尊重自然,肯定自然。但孔子的思想?yún)s很超前,與今天的環(huán)保主義是基本一致的,這也凸顯了孔子的睿智和先見。
三、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樂山樂水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既要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yōu)質(zhì)生態(tài)產(chǎn)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聰明人樂于水,仁德之人樂于山。聰明人喜愛動,仁德之人喜歡沉靜。聰明人快樂,仁德之人長壽。這也就是孔子認為的“樂山樂水”,“樂”其實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高興、快樂的心態(tài)。當一個人寄情于山水的時候,他可以忘卻很多煩惱,在自己覺得快樂的同時,覺得山水、大自然都跟人類一樣,也是快樂的,這就是為什么孔子會說“樂山樂水”。也正是如此,孔子才會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保ā墩撜Z·述而》)這正體現(xiàn)了孔子的心態(tài),用功便忘記了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如此罷了。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在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閑談中也表達出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發(fā)展的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日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p>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p>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論語·先進》)
孔子最后說“吾與點也”,這跟孔子平常經(jīng)常醉心于山水是分不開的。他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的快樂,在草長鶯飛時,在山水間吹吹風,唱唱歌,這是人生至高的快樂?。∫虼?,孔子才會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讓人類感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無上快樂,也讓大自然感受到人類對它是珍惜的,而不是想要主宰它。
四、結(jié)語
習近平指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鬃拥摹叭省睈圩匀?,敬畏天命與鬼神,天命合一,肯定自然以及樂山樂水,都可以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發(fā)展??鬃邮且晃唤逃遥且晃徽苋?,但他更是一位喜歡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圣人。他的生態(tài)理念,對當代以及未來中國的生態(tài)發(fā)展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責任編輯:盛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