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
杜甫與李白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并峙的兩大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一生坎坷,卻憂國憂民,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他的詩歌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他集前代詩歌藝術之大成,形成了韻律完美、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古、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律、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學習杜甫的詩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歷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經歷,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苦難中;其次要誦讀,體會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詩情感的憂憤、深沉,語意和結構的頓挫;同時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頓挫的藝術手段,如反復,重疊、對比、襯托等。
一、了解杜甫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經歷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后世稱為“詩圣”,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杰”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逼渲胁环σ灿性娙说淖员?,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開元十九年(時20歲)開始,杜甫漫游吳越,這是他最快意的時期?!靶腥f里路”的漫游生活使他歷覽了祖國山川,陶冶了性情,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也結交了許多朋友。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后他再漫游齊趙。之后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受時代風氣影響,青年杜甫充滿樂觀自信,有一股凌云的壯志豪情,《望岳》一詩就通過贊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來表現詩人的這種心胸和氣魄。這一時期寫的詩可能已有數百首,但流傳下來的只有二十幾首,如《望岳》《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35歲時,杜甫趕赴京城求取功名,以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語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意思是:輔佐皇上,使之成為堪與歷史上的堯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讓老百姓過上男耕女織、秩序良好、民風淳樸的生活。后人用它來比喻一個人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次年參加考試,但因為考試被奸相李林甫操縱,制造了“野無遺賢”的騙局,使得沒有一個人考取,杜甫也成了受害者。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意思是說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在朝廷里了,都受到任用了,朝野之外再也沒有被遺漏的賢才可以錄用。理想不能實現,生活陷入困頓,使杜甫不得不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十年羈旅長安,仕途的失意,使他認識到現實政治的腐?。簧畹睦Ь剑瑐€人的饑寒,又使他能體會到難民的疾苦。杜甫的思想逐漸靠近人民,創(chuàng)作也走向了現實主義道路。這一時期的詩流傳下來的100余首,其中優(yōu)秀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奢侈生活,又揭示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因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剝削制度而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其中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意思是: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fā)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像火燒似的焦急。)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憂戚之情;詩人風塵仆仆地回家探親,“入門聞號啕(táo),幼子饑已卒”,他的悲傷不言而喻了,但他隨即想到的是,自己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的特權尚且遭此不幸,而那些流離失所和常年遠戍的人們,命運就更加悲慘了。這個推己及人的細節(jié)表現了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同樣的對勞動人民深切的悲憫之情,同時也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開始了流亡生活,歷盡了千辛萬苦。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不料途中被叛軍所俘,困居長安九個月之多。詩人目睹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的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憂憤,寫下了《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作。尤其是《春望》,當祖國處于危難之中時,詩人看到自然界的草木花鳥都禁不住勾起深切的憂國思家傷時懷人之情。國都殘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觸目驚心。詩人在寫景中抒發(fā)感慨,把國破之痛表現得十分強烈,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把國和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首詩句句含義豐富,句句耐人尋味,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成為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757年,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但不久因為上奏疏救被貶的房琯觸怒了肅宗,竟被放還鄜州。他的《北征》與《羌村三首》記錄了這時的生活和心情。這年9月、10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和洛陽,杜甫回長安恢復原任,但因為朝中新舊派系的斗爭,不久就被貶到華州,從此遠離朝廷,這對杜甫來說在政治上是嚴重的打擊。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中親眼看到戰(zhàn)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特別是人民蒙受的苦難,寫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別”,即《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些詩既批判了唐王朝濫抓壯丁給人民帶來的疾苦,又鼓勵應征者努力去平定叛亂,這是杜甫思想矛盾的反映,它說明詩人既同情人民疾苦,又關注國家危難。這一時期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歌多種多樣,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759年秋天,關內大旱,杜甫棄官,攜全家開始了漫長的漂泊西南的生活。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飽經憂患之后終于得到一個柄身之處,這段時間杜甫的生活比較安定,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同美景,花鳥蟲魚都好像對他表示殷勤,于是他懷著無限的愛意寫下了不少歌詠自然和田園生活的詩篇。如《絕句(遲日江山麗)》《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客至》《水檻遣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暫時的安寧生活并沒有使杜甫忘記人民的痛苦與國家的災難,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名句,聽到安史之亂結束的消息后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他生平最快樂的高歌。《蜀相》則抒發(fā)了自己功業(yè)未就的感慨,《登樓》抒寫詩人對國家災難的深重憂思和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感傷。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百姓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765年4月,一直幫助杜甫的朋友嚴武突然去世,詩人離開成都東下到夔州居住了兩年,這時期他寫了大量吟詠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的詩篇與自傳性的回憶詩,如《旅夜書懷》《壯游》《登高》《遣懷》《八哀》《昔游》等。由于夔州氣候惡劣,朋友稀少,768年杜甫出川想返回家鄉(xiāng),但由于戰(zhàn)亂未能成行。最后兩年他沒有定所,來往于岳陽、長沙、衡州、耒(lěi)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老年詩人和李龜年歷盡艱辛漂泊到長沙,偶又相逢,倍感親切和欣慰,寫下了著名的七言絕句《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jié)”一句在寫景中深含著詩人對時事凋敝、國家衰敗及人生凄涼飄零的無限感慨。
貧病交加之中,他仍對國家災難念念不忘,《登岳陽樓》及逝世前寫的最后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是他于國于民赤膽忠心的寫照。封建社會的絕大多數進步知識分子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立身信條,而杜甫卻不管個人的“達”與“窮”,始終以天下蒼生為懷,以國家興亡為己任,這不正是對屈原身上那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族精神的傳承,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贊譽的那種“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嗎?
二、體會杜甫詩歌的風格和內容
(一)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論者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俺劣簟币辉~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跛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于“沉郁頓挫”。吳沆《環(huán)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眳倾煊终f:“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p>
(二)兼容并蓄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zhèn)涠喾N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鼻赜^也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崩缍鸥σ灿锌穹挪涣b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練,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盀槿诵云У⒓丫洌Z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chuàng)作誓言。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tǒng)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三)煉字對仗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律詩以中兩聯對仗為常規(guī),但《登高》一詩八句全用對仗,這是律詩中的經典。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chuàng)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到之處。
(四)內容深遠
杜甫的詩歌內容上,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fā)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被稱為“詩史”,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钡剿螘r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p>
三、感悟杜甫詩歌的思想核心和后世影響
(一)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二)后世影響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