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佃輝
一、對心性的重視
隋唐以前,道教討論內煉問題,一般將重心放在精、氣、神三寶之間的關系上,很少使用“心性”這一類的表述。而白玉蟾將“心性”學說納入進來,認為得道須通過心性的超越而達到?!胺ǚń孕姆?。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
主?!盵1]白玉蟾認為萬法都是心法,心是萬法之主,是最根本的?!靶我孕臑榫恼呱裰?。心寧則神靈,心荒則神狂。虛其心而正氣凝,淡其心則陽和集,血氣不撓,自然流通,志意無為,萬緣自息……心無雜念,意不外走,心常歸一,意自如如?!盵2]在心、神、氣、形之中,白玉蟾認為心是最重要的。
對于精氣神的理解,白玉蟾提出:“人身中有內三寶,曰精氣神是也。神是主,精氣是客?!f神一神也,萬氣一氣也;以一而生萬,攝萬而歸一,皆在我之神也。人之一念,聚則成神,散則成氣?!盵3]這是說,在精氣神當中,神是主,精和氣是客,人的一個念頭聚集就成了神,散去便成了氣。對于神和氣的關系,他認為“神即性也,氣即命
也”。[4]以此為基礎,白玉蟾進一步提出了“心”和“形”的概念,他認為心便是道,心是形體的君主,是精神的所在,并進一步闡釋了心、神、氣、形的關系?!爸恋涝谛?,即心是道?!我孕臑榫?,心者,神之舍。……道心者,氣之主;氣者,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者,形之具?!盵5]
他還對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進行了闡述,“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xiàn)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彼J為修道就是不斷的去除氣質之性的過程,當天命之性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便是得道之時。進一步他將心與內丹聯(lián)系起來,“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陽神之一謂陽丹,陰神之一謂陰丹,其實皆內丹也?!盵6]他認為心性就是內丹,將“心”這一哲學范疇引入丹道養(yǎng)生思想之中。
以上論述都顯示出白玉蟾對于心性修煉的重視,對“心性”問題的探討,開拓了新的向度,拓展了內丹修煉的內涵,使道教內丹學有了更深刻的哲學意義。
二、“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的思想
白玉蟾在張伯端“心道相遇”的基礎上提出了“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的思想。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以化化?!盵7]“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所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無復色,下無復淵,一物圓明,千古顯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獲己而,名之曰‘道?!倍鴮τ谑篱g顯現(xiàn)出的萬事萬物,他提出了“日月現(xiàn)于眾水”的比喻,“譬彼日月現(xiàn)于眾水,日月之光本無彼此,隨水而生,逐眼而現(xiàn)。一水千眼,千日千月;一水一眼,一日一月;千水一眼,一日一月;千水千眼,千日千
月?!盵8]他認為日月只有一個,但是同一個日月映射到不同的水里,就映射出了千日千月,這千日千月其實都是同一個日月而已,白玉蟾用日月映水來比喻本體和現(xiàn)象的關系,顯然有佛教和宋明理學的痕跡。
對于心和道,白玉蟾提到“心者,造化之源”,“萬法歸一,一心本空”,“心為萬物之宗,道為一心之體”[9]。 由此可見,他將心與道等同起來,認為心是永存不變的本體。在心道關系上,“道此道以脈此心,心此心而髓此道。吾亦不知孰為道,孰為心也。但見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耳聽之則眼聞,以眼視之則耳見。吾恐此而名之曰陰陽之髓,混沌之精,虛空之根,太極之蒂也?!盵10]在這里,修煉者的“心”與宇宙的本體“道”融為一體,“不知孰為道,孰為心也”,而人的耳目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在這“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狀態(tài)里消融了,只剩下“似物非物,似象非象”的印象。所以大道不能用眼耳口鼻等感官去體認,必須以心來體悟,“以此心而會此道可也?!源说蓝鴷诵目梢病??!巴拼诵亩c道合,此心即道也;體此道而與心會,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币虼?,只有以心合道,以道會心,才能真正與大道合一。
白玉蟾認為心與道是同義詞,是永恒長存的宇宙本體,以此對老子的道進行解釋,這是其道學思想的旨趣所在,也是他對老學的一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道藏》第33冊.
[2]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道藏》第33冊.
[3]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卷 1,《道藏》第 33冊,第 111 頁.
[4]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卷 3,《道藏》第 33冊,第 131頁.
[5]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卷 3,《道藏》第 33冊,第 130-131頁.
[6]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卷 1,《道藏》第 33冊.
[7]白玉蟾:《雜著指玄篇·謝張紫陽書》.
[8]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道藏》第 33冊,第 115頁.
[9]白玉蟾:《道德寶章》,《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10]白玉蟾:《海蟾問道集·玄關顯秘論》,《道藏》第 33 冊.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 1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