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勤
瘢痕子宮指有剖宮產史、子宮肌瘤剔除術史或子宮穿孔修補術病史的產婦。由于我國二胎政策的推廣,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數(shù)量也逐年上升[1]。傳統(tǒng)醫(yī)學分析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為剖宮產適應證,可是,剖宮產后會出現(xiàn)較多的并發(fā)癥,所以,為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障產婦和新生兒健康。現(xiàn)階段,臨床對瘢痕子宮再妊娠經陰道分娩安全性已有了大量研究,成功率達72%~88%[2],對比非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在生產過程中的出血量、總產程、分娩成功率還是生產后的出血量、產后并發(fā)癥及新生兒窒息率等指標對比,并沒有明顯的差異。為避免因瘢痕子宮脆弱發(fā)生子宮破裂的不良結局,要加強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生產觀察,慎重選擇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3]。本次研究中,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足月產婦設作觀察組,再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足月產婦設作對照組,兩組經過對比研究,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足月產婦設作觀察組,再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足月產婦設作對照組。觀察組所選60例研究對象在孕期均實施規(guī)律產前檢查,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28.5±3.6)歲;孕期子宮下段厚均大于2.0 mm;胎兒體質量均小于3.5 kg;未見妊娠合并癥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經產婦48例,初產婦12例;對照組60例研究對象孕期也給予規(guī)律產前檢查,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29.1±3.5)歲;孕期子宮下段厚均大于2.0 mm;胎兒體質量均<3.5 kg;未見妊娠合并癥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經產婦47例,初產婦13例;兩組年齡、子宮下段厚度、胎兒體質量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可以比較研究。
1.2 方法 兩組產婦入院后均了解病史、檢查各項生命體征,妊娠距上次剖宮產時間在2年以上,排除剖宮產指征,首次剖宮產后未見感染和產后出血等不良反應,經彩超檢查胎兒狀態(tài)良好,排除了頭盆不稱情況,具有較好的陰道分娩條件,產婦和家屬也同意經陰道試產,助產士監(jiān)護產婦生產全程,尤其對子宮下段疼痛要重點關注,如果出現(xiàn)子宮下段的異常疼痛,監(jiān)測胎心有異常和持續(xù)疼痛,試產在6 h以上,宮縮過強或無力等情況,都要及時終止陰道試產而改為剖腹產手術完成。兩組產婦均經嚴格評估后確定符合經陰道試分娩的條件,產婦和家屬在知情情況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后,再進入產房開始試產,助產士要一對一進行陪伴,對產婦應用心電監(jiān)護,對產婦血壓、脈搏及呼吸等生命指標進行監(jiān)測。同時,要監(jiān)測胎兒的胎心、宮縮等情況,同時要注意觀察產婦的宮縮情況、產程進展等。對產婦瘢痕壓痛情況要注意觀察,發(fā)生胎兒窘迫或頭盆不稱、先兆子宮破裂等情況時要改為剖宮產手術,根據(jù)兩組產婦最終分娩結局各項指標進行對比,以此探討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與非瘢痕子宮經陰道分娩的結果。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產婦分娩過程中和分娩后的各項指標進行記錄,包括分娩成功率、產程時間、生產時出血量、生產后出血量、并發(fā)癥、新生兒窒息率等。①評估分娩結局。當胎兒分娩出以后,對產后出血量、胎盤的分娩時間、產道的裂傷情況等進行監(jiān)測。對分娩后2 h、分娩后24 h出血量進行記錄,記錄方法選擇稱重法。將產婦陰道清理后為產婦身下鋪滅菌紙漿墊,將產后流出血液進行收集,每隔2小時要及時更換1次,對紙漿增重進行計算,以此得出產后出血量[4]。②評估新生兒情況。分娩后根據(jù)Apgar評分,對新生兒窒息情況進行評分,以Apgar>7分表示正常,以Apgar<7分表示發(fā)生窒息。③評估產婦產后并發(fā)癥。對產婦分娩后1周發(fā)生的并發(fā)癥進行記錄,包括尿潴留和產后感染等[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分娩情況比較 觀察組分娩成功率、總產程和產時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aternal deli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 兩組產后出血量和并發(fā)癥、新生兒窒息率等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據(jù)WHO統(tǒng)計,亞洲各國剖宮產統(tǒng)計結果,我國剖宮產占47%,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更高,而剖宮產是用于對高危妊娠分娩時采用的手術措施。剖宮產應用于分娩中可以有效降低高危孕婦和新生兒病死率,可是,受醫(yī)學水平發(fā)展的影響,社會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有些產婦由于害怕生產的疼痛會主動選擇剖宮產的生產方式,導致剖宮產比例逐年上升。剖宮產率的逐年上升加上我國二胎政策的放寬,導致瘢痕子宮再妊娠分娩產婦逐年增加。研究發(fā)現(xiàn),二次剖宮產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產后出血量,甚至增加產后感染的風險,而且對產婦子宮會產生極大的損傷。有些產婦二次剖宮產后手術切口會有持續(xù)的疼痛,甚至有慢性盆腔痛、子宮活動受限等不良癥狀[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分娩成功率、總產程和產時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產后出血量和并發(fā)癥、新生兒窒息率等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他人研究相符[7]。可見,符合標準瘢痕子宮二次妊娠經陰道分娩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應用可行性。臨床為產婦選擇生產方式時一定要結合產婦個體情況,選擇合適分娩方式,才能保證產婦的身體健康。瘢痕子宮二次妊娠分娩具有可行性,不過一定要滿足以下條件,其中包括產婦病史完整,對產婦首次的剖宮產情況、手術指征、切口選擇和縫合、術后出血和感染情況、切口的愈合情況等都要進行全面的評估,才能判斷產婦可否實施經陰道順產的生產方式。同時,要控制產婦首次剖宮產和二次妊娠時間間隔,一般在首次剖宮產后2年以上時間,子宮和切口瘢痕部分的肌肉才能恢復最佳狀態(tài),才能適應二次妊娠。產婦首次剖宮產前如果有陰道試產經驗,對二次妊娠陰道分娩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對子宮口起到有效的擴張作用,幫助妊娠第一產程順利完成,從而縮短第一產程的時間,使子宮瘢痕壓力得以減少,而子宮破裂率也會明顯降低。護理人員對產婦要進行產前教育,避免有些產婦因缺乏自然分娩的知識,害怕經陰道試產會威脅新生兒安全而行二次剖宮產,對產婦加強健康教育,可以使產婦增加對瘢痕子宮和陰道分娩相關知識的了解,減少二次剖宮產率發(fā)生。
表2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maternal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綜上所述,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安全性較高,觀察產婦產時出血量、總產程和分娩成功率等生產時指標,生產后出血量和并發(fā)癥、新生兒窒息率等指標對比無差異表明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