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淋,王洪娟,尚蕾潔,孫 靜
(山東省青島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腦病科,山東 青島 266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是因脂質、細胞、組織碎片、纖維基質在動脈中層、動脈內膜中的異常沉積和增生引起的[1],大動脈和主動脈都會受累。這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發(fā)病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確,主流觀點認為和糖尿病、吸煙、高血壓、肥胖、高血脂有關[2]。
選取2017年4月8日~2018年5月19日于我院實施手術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34例。參與研究的兩組患者全部符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提出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診斷標準[3]。排除急性下肢動脈閉塞癥、多發(fā)性大動脈炎、下肢嚴重缺血性潰瘍和壞疽、凝血功能障礙、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嚴重感染、重大器官基礎性疾病以及合并惡性腫瘤者。其中,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0.87±0.42)歲,手術類型:3例溶栓、10例內支架置入術、2例血栓抽出術、15例血管成形術、4例血栓和斑塊旋切術;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61.37±1.06)歲,手術類型:4例溶栓、9例內支架置入術、3例血栓抽出術、16例血管成形術、2例血栓和斑塊旋切術。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采用降血壓、調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血管、戒煙戒酒、運動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中醫(yī)護理:①按摩經絡腧位:通過點、按、叩擊、推、捏、摩、揉、拿等手法推拿關鍵穴位與經絡循行的路線,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與組織缺氧、缺血的癥狀,緩解肌肉萎縮。經脈選擇足三陽和足三陰,腧穴選擇承山穴、足三里、太沖穴、陽陵泉以及三陰交,活絡下肢的經絡與氣血。②艾灸療法:艾灸具有活血散瘀、溫經散寒的效果,已經被廣泛用于多科室的臨床護理中,而且能夠減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疼痛癥狀。取穴患肢的足三里,使用回旋灸,讓皮膚潮紅、溫熱,艾灸治療過程中,應適時的詢問患者的體驗,以免燙傷。③中藥活絡方:10 g地龍、9 g三七、15 g雞血藤、12 g牡丹皮、12 g赤芍、30 g黃芪、15 g川芎、12 g木香、15 g雷公藤、12 g陳皮。浸泡30 min,用水煎服,取200 mL藥汁服用,1劑/d,早、中、晚各1次。所有患者全部護理1個月。
①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區(qū)間0~4分,0分為無痛、1分為偶爾疼痛、2分表示間隔性的應用鎮(zhèn)痛藥物、3分為長時間服用鎮(zhèn)痛藥物、4分為嚴重疼痛,無法睡眠。
②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 A S)、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③應用生存質量自評量表(QOLQ)調查患者的生存質量,共有5方面內容,分別是社會經濟、生活滿意度、健康、自我概念以及總生存質量,評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負性情緒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負性情緒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時間 VAS評分 SAS評分 SDS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3.52±0.63 55.82±7.43 59.16±8.33(n=34) 治療后 1.81±1.05①② 31.54±5.86①② 32.92±6.54①②對照組 治療前 3.48±0.74 55.37±7.59 60.08±7.95(n=34) 治療后 2.53±0.26① 42.81±6.32① 45.36±7.74①
表2 兩組患者的QOLQ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QOLQ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時間 自我概念 生活滿意度 社會經濟 健康 總生存質量觀察組 治療前 21.36±5.27 18.87±5.63 23.21±6.64 15.23±3.76 78.67±21.30(n=34) 治療后 43.96±6.84①② 33.08±7.24①② 47.85±8.27①② 32.94±4.48①② 157.83±26.83①②對照組 治療前 21.82±5.36 19.17±5.13 23.16±6.93 14.89±4.86 79.04±22.28(n=34) 治療后 37.21±6.48① 28.52±6.96① 35.89±7.27① 25.57±5.32① 127.19±26.03①
動脈硬化屬于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局部體現,大量臨床研究發(fā)現:動脈硬化是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直接原因,該病具有發(fā)病隱匿、緩慢等特點,很多患者就診時已經明顯感到肢體疼痛,而且伴有足潰瘍、足壞死、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往往無法通過藥物干預,唯有采取介入治療。
和常規(guī)護理相比,中醫(yī)護理不僅安全性高、無痛苦、經濟、實用性強、操作方便,而且起效快,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真正體現出現代護理優(yōu)質、創(chuàng)新、高效、低耗的顯著優(yōu)勢。本文主要探討了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采取中醫(yī)護理的效果,結果表明: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負性心理均比對照組改善的更為顯著,生存質量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yī)護理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值得后續(xù)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