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愛
單元的存在,首先是一種“類”的存在,在其一定的結構體系,忽視單元的“類”和“結構”,自然無法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通過構成現(xiàn)實的結構來構成內(nèi)心的結構,擁有自發(fā)生長的力量。何為“類結構”?用整體論的觀點,就是相同或相似結構的排列與綜合。所謂單元“類結構”教學,是指在文本解讀和學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教師本著整體性、結構性的教學思想,將一組在體裁或主題、語言表達手法、結構類型等方面,能尋找到連接點的教材與教學資源進行通整,組成教學單元結構,進行再開發(fā)和再創(chuàng)造的一種教學形式。學生學到的知識也不再是雜亂無章的,老師會引領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
我們怎樣才能精準地抓住這個類結構呢?
一、如果教材中原單元主題集中的,就充分利用原單元資源進行教學
如:我們在實踐中上了這樣的單元總結課《這邊風景獨好》。在研討中,我發(fā)現(xiàn)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通過對四季風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雖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出現(xiàn)了一個以游記為主題的文言文寫景單元。但是以散文為主的寫景單元,在初中課本中只此一處,學生對于寫景文章的認識和理解,從這里開始,也應該在這里有一個總結和整體的把握。于是我設計了單元總結課《這邊風景獨好》,通過重溫精彩句段《春》第四段,《濟南的冬天》第三段,總結寫景方法,形成方法結構(正側結合、合理順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調(diào)動多種感官多角度描寫、巧用修辭),建構自己的知識樹。用結構自學趙麗宏的《望月》片段,并且以“秋”為話題寫一段話,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材原單元主題不太集中的,就改組或重組原單元后教學
我教授《風箏》時,是給予這樣一個想法:初中課本中選入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九篇,《風箏》是學生進入初中后魯迅作品的第一篇,選擇這樣一篇具有典型性的課文教學,通過教學讓學生建立類的基本結構意識,初步了解類結構特點和學習類課文的基本過程、方法結構;然后,以學生擁有的類的基礎知識和掌握類的基本學習過程、方法為基礎,繼續(xù)學習魯迅的其他作品。爭取做到觸類旁通,前后勾連,做到學一篇文,遷移到教一類文。孫元濤教授以《風箏》為例給我們講了何為教結構用結構?他說:“《風箏》作為這個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中的訓練點有哪些體現(xiàn),我如果教會了這篇文章,對這個單元的其他文章有什么輻射,教這個結構,然后讓學生在其他的文章中用這個結構。《風箏》是初中階段魯迅的第一篇文章,一定要突出魯迅這個人物形象,一定要突出魯迅的理性的批判,一定要突出魯迅文章的語言特點,這三種意義上的結構,不僅僅是在單元結構中,還在于在初中階段要學習的所有魯迅的文章中都會起作用,當我們把這種結構教給學生,學生在運用中實現(xiàn)用結構。這就是教結構用結構?!边@樣的選點設計還是得到了孫元濤教授的肯定,也為我們進一步的學習魯迅、研究魯迅增加了信心。
單元“類結構”教學方法是當前教育上的一個創(chuàng)新。國內(nèi)外許多教育家曾提出“結構教學”的思想,如美國的布魯納、中國的葉瀾、宜興實驗中學的“兩類結構”教學方法等。它正在被更多的學校廣泛的運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它不但使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有效提升智慧的發(fā)展。
我在授課過程中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當老師不獨占著課堂的時候,班級里就會聽到學生的笑聲和各種不同的聲音,課堂就會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學生在解讀兩段的求異環(huán)節(jié)時,學生的思維是活躍度的,是發(fā)散的,讓他們把控課堂的節(jié)奏。授課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會給我們帶來驚喜與思索。我想這就是所說的要重心下移,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們所教的語文知識必須是在學生生命成長視野下的知識,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努力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理解和吸收新知識,并且與自己的生命體悟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需要的知識。
大家對單元類結構教學的認同,促使教師教學設計的改變,課堂結構的改變,教師、學生行為的改變。備課更詳實,對于學生的了解更深入,課堂上的溝通對話更順暢。讓我們的教學更貼近學生,更有效。單元類結構教學,見證了語文課堂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