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娟
(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醫(yī)務部 平頂山 467000)
放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常規(guī)方法,特別是在復發(fā)惡性腫瘤、放療敏感性腫瘤、術后殘留腫瘤治療中有較高的價值,大量研究顯示其能夠延長復發(fā)轉(zhuǎn)移發(fā)生時間,延長生存時間[1]。131I是一種放射性核素,衰變過程中能夠發(fā)出4種能量的β射線,5種能力的γ射線,β射線被細胞吸收后可使之凋亡以及壞死,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關鍵[2]。使用131I治療后,患者成為可移動輻射源,會對周圍人群造成輻射傷害。本次研究嘗試分析131I治療后輻射劑量變化情況,為個體化治療以及防護提供依據(jù)。
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并采用131I治療的對象入組。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2)知情同意;(3)已進行手術切除術(完全以及次切除)治療,病理證實為惡性腫瘤(分化型甲狀腺癌),進行一次以上的131I治療。排除標準:(1)臥床,行動困難;(2)無法耐受,無法配合測量的對象。入選85例,其中男10例、女75例,年齡(39.4±11.5)歲,均為甲狀腺癌患者,131I劑量2500~7065MBq,平均(5176.4±1150.1)MBq。
1.2.1治療
1.2.2輻射劑量測量
選擇γ輻射測量儀,測量范圍0.01~200.00μSv/h,相應時間3s以內(nèi),精度±15%內(nèi),每次測量時,都進行儀器的自檢。在固定地點進行室內(nèi)測量,確認無其他放射性物質(zhì)以及污染,測量5次取均值。測量前需要排尿排便,更換無污染的衣物,每次測量奇拿,站立位,雙手自然下垂,在0.5、1、2、3m處測量甲狀腺區(qū)、腹部、盆腔位置的輻射劑量率,取最大值。時間從首日開始,隔1d測量1次,連續(xù)1周。1周后每隔7d測量1次,直至化服藥后28d。
患者各個時間段,0.5m、1ml、2m、3m范圍內(nèi)的放射劑量。
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上升,131I治療對象輻射劑量率逐年下降,特別是在第2、3、4、5d下降非常迅速,在第7d后,14、21、28d,0.5m、1m范圍內(nèi)劑量率逐漸下降(P<0.05);2m、3m范圍的輻射劑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根據(jù)患者1m范圍內(nèi)的劑量變化,計算放射性核素衰變公式DT=D0*e-0.6693*t/Teff,隨著時間的推移,半衰期逐漸延長,在治療前3d,患者的半衰期平均為1.07d,1周后半衰期接近131I物理半衰期。
表1131I治療對象不同時間、不同距離的輻射劑量率(uSv/h)
時間(d)0.5m1m2m3m1115.5±10.358.4±12.521.1±7.411.3±6.2225.6±6.410.5±3.15.1±1.42.2±0.4315.6±3.67.4±2.32.6±0.90.5±0.144.3±0.12.0±0.30.8±0.10.5±0.152.8±0.51.5±0.30.6±0.10.4±0.162.2±0.30.8±0.20.5±0.10.4±0.171.1±0.20.6±0.10.4±0.10.3±0.1140.6±0.10.4±0.10.3±0.10.2±0.1210.4±0.10.3±0.10.3±0.00.2±0.0280.2±0.10.2±0.10.2±0.00.2±0.0
≥115uSv/h者年齡、復發(fā)、全切比重與≤115uSv/h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首日輻射劑量率影響因素分析[n(%)]
首日0.5m距離輻射劑量率n男年齡≥55歲復發(fā)全切≥115uSv/h433(7.0)6(14.0)3(7.0)31(72.1)≤115uSv/h427(16.7)1(2.4)?13(31.0)?13(31.0)?
注:*與≥115uSv/h相比,P<0.05。
研究顯示,使用131I治療對象輻射劑量與時間、距離關系密切,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上升,131I治療對象輻射劑量率逐漸下降,在1周后2m以外輻射劑量比較穩(wěn)定,其他學者調(diào)查顯示131I治療輻射劑量存在較大的差異,這與口服131I劑量、疾病的流行病學差異有關[3]。131I輻射劑量隨著距離衰減并非完全呈指數(shù)函數(shù)變化,這可能與131I在患者體內(nèi)不均勻分布,衰變的γ射線會使空氣電離,人并非一個標準點源,實測值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擾。131I在人中的留存影響因素較多,特別容易受到甲狀腺吸收能力、排泄能力影響[4]。大量研究顯示,未被甲狀腺吸收的131I8h內(nèi)會被迅速排除體外,尿液中首日排出的131I比重較高,4日后體內(nèi)滯留不足5%,與本次研究中監(jiān)測的結果類似,研究中第4日輻射劑量率不足首日的5%。
131I所致輻射劑量在早期較高,在1周后相對平穩(wěn),早期輻射劑量個體差異較大,需要加強個體輻射劑量的預測[5]。有必要加強吸碘率、TPOAb等指標的分析,以預測131I吸收率,分析殘留量,從而預測輻射劑量率。如對于Graves甲亢病患者,可選擇TPOAb預測131I療效以及殘留率。TPOAb是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重要標志性抗體,可預測療效,若含量偏高,則首日131I吸收量較高,反之則未被吸收量較高,術后輻射劑量可能偏大。
131I所致輻射劑量在早期較高,在1周后相對平穩(wěn),需要重視早期的輻射劑量預測,早期做好碘吸收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