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歷史,彷彿甜美的食物,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在歲月的長河中,許多人物像天空的日月,成為人們仰望的焦點,一代又一代,最后變成膾炙人口故事里的主角,包拯(公元九九九年~一○六二年)就是其中之一。
在君權(quán)時代,帝王是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他下屬的文武百官,也都有一定的威權(quán)。其中,品行端正愛民如子的官員有之,橫征暴斂視民如草芥的官員也有之。前者為民眾景仰,香火奉祠不絕,后者為民眾所不齒,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在貪官污吏橫行時,人人企望愛民如子的官員如水救火,包拯是古往今來黎民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是公忠體國、執(zhí)法為民的正義之神,在民間擁有極多的粉絲。來到他的出生地安徽合肥,自然要去瞻仰一番。
包公祠上題有“包孝肅公祠”?!靶⒚C”是宋仁宗所賜的謚號。包拯事親極孝,《宋史·列傳第七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奔由纤麨楣偾逭黄?,因此謚號“孝肅”。
從包公祠大門進入,便是一條有拱橋和綠柳、柏樹的石板路。拱橋下晃漾的是昔日的護城河水流,后來民間稱之為“包河”。據(jù)說宋仁宗當年封包公為龍圖閣大學士時,要將半個廬州城賞賜給他,包公婉拒,只要了南邊的這段護城河。包河上有一座島,名叫“香花墩”?!稄]州府志》中稱:“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shù)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明朝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廬州知府將原來島上的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并稱小島為“香花墩”。一五三九年,御史楊瞻將其改名為“包公祠”?,F(xiàn)在的新祠是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李鴻章籌白銀二千八百兩加以重建的,并寫了《重修包孝肅公祠記》刻在祠堂后的石頭上。走在石板路上,兩旁楊柳披垂,河中荷葉挺拔,成為一片綠海,可惜八月中旬,時序已入立秋,荷花香氣早已飄散得杳無蹤跡,我凝望著這片蔥籠綠意,遙想包公祠的歷史沿革,心中也不免感嘆,曹丕曾說:“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為官亦然,優(yōu)秀的官員為民眾贊頌不絕,包拯就是最佳的代表。
石板路盡頭,便是正殿。包公著官服端坐殿中,正氣凜然,兩旁有四大護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撫刀侍立,目光炯炯神色嚴肅,彷彿昔日開封府里令貪官污吏和歹徒望之喪膽的場面。左側(cè)的櫥子里擺放著大家熟悉的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據(jù)史書記載,宋代的刑具里并沒有這三鍘,是從元雜劇中開始出現(xiàn):龍頭鍘對付皇親國戚,虎頭鍘處罰文武百官,狗頭鍘斬首地痞惡霸,令歹徒看了不寒而栗,平日飽受冤屈的庶民看了則拍手叫好。戲劇夸張迷人,流傳度比平淡的正史既廣又深,包公的那句:“來?。』㈩^鍘侍候!”就是戲劇的最高潮,也是包公審案最精彩之處,難怪凡有包公或外圍人物的連續(xù)劇,收視率必定居高不下。
正殿兩側(cè)有不少和包公相關(guān)的展覽,以圖文并陳的方式詳細介紹了包公家世故里、辭官盡孝、端州清風、廬州杖親、威震開封……囊括了包公的一生事跡,讓人在短時間里,就能將他了解透徹。
正殿右邊,有一座蠟像館,分別呈現(xiàn)了包公三個有名的案子。第一案是“怒鍘陳世美”。展示著包公摘下烏紗帽,在太后、公主面前,誓將無情無義的陳世美處斬,鐵面無私、不畏強權(quán)的正義之氣,令人敬佩。第二案是“怒彈國丈”。仁宗皇祐二年,賦予國丈張堯佐四項軍政要職,包拯以皇帝此舉乃是“私于后宮”,而先后六次彈劾,終使仁宗削去張佐的兩項職務。第三案是“打龍袍”。這是著名的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李娘娘的冤屈昭雪后,宋仁宗欲將她迎入宮中盡孝,李娘娘要包拯治皇帝不孝之罪才愿回宮。包拯絞盡腦汁,最后靈機一動,以杖打龍袍二十下代替,終于讓仁宗母子相認,圓滿解決了難題。這幾出或曲折懸疑,或不畏強權(quán),膾炙人口的戲,借由媒體的不斷傳播,成為人人耳熟能詳?shù)墓适?,但其實也都是編劇家們?yōu)榱宋^眾所做的渲染,正史中絕沒有這樣精彩的劇情!值得一提的是這座蠟像館以真人尺寸呈現(xiàn)出了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連表情細節(jié)都刻畫得十分細膩,讓人百看不厭。
室內(nèi)的重要資料還有幾方與包公有關(guān)的刻石,如《包拯家訓》,可以看出他對后世子孫的要求:“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焙唵斡辛Φ娜邆€字,其實體現(xiàn)了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不可貪贓枉法,這也正是包拯一生奉行的鐵律。就像另一方“書端州郡齋壁”,是他在端州為官時所寫的明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痹娭兄毖詾楣傩囊?、為人道要直,成了包拯一生為官、為人的座右銘。
戶外則有一亭,亭內(nèi)有“廉泉井”,據(jù)解說牌所記:“原名包公井,光緒年間,李國蘅作《香花墩井亭記》記載:有一位太守喝了井里的水頭疼不止,后來查明他是一個貪官,所以改名為廉泉井,寓意清廉之泉,以此表達對清官的愛戴及對贓官的憎惡?!绷硪粋€說法是:廉泉之水普通老百姓喝了會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如果貪官喝了,必定苦澀難咽,像有芒刺封喉,當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yī)。當然這都夸大了廉泉的作用,目的只是要表達人們對清官的期待而已。
包拯為官,宋史里有著這樣的描述:“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耍骄訜o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為了杜絕關(guān)說,包拯選擇了“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這條孤獨的路,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見他的決心與毅力。相較現(xiàn)下的政治生態(tài)與氛圍,簡直天壤之別。
正史重事實,故事性略顯不足,民間對包公的故事極有興趣,遂在正史的基礎(chǔ)上加油添醋:清代石玉崑口頭創(chuàng)作《龍圖公案》;其后有人節(jié)錄成書,題名《龍圖耳錄》。光緒年間,又有人加以改編后重新出版,書名《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俞樾刪改部分章節(jié),并認為原書中主要有七個俠客,重新再版時改名為《七俠五義》。這些書中所載的經(jīng)典案例如墨斗案、扇墜案、烏盆案、尸蠱案,以及貍貓換太子等,包拯皆斷案如神、剛毅不屈,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東方福爾摩斯”。根據(jù)史學家研究,一○五六年,五十八歲的包拯任職開封府尹,他的諸多名案大抵是由開封府名揚天下的,事實上,他只在這個職位拜官一年有余,既沒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也沒有南俠展昭,更沒有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那些殺負心駙馬、砍國舅腦袋、鍘侄子包勉、打皇后鑾架等情節(jié)都是后世杜撰的故事,目的只有一個:吸引讀者、神話包公。又有人研究,包拯主要政績事實上主要表現(xiàn)在財經(jīng)上:六十一歲時他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jīng)濟工作,其間展現(xiàn)出了經(jīng)濟改革的天賦,比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價格購買農(nóng)民要繳的上供物資;免除部分地區(qū)“折變”,即廢除農(nóng)民將糧食變成現(xiàn)錢納稅的規(guī)定等措施。兩年后,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于主管軍事的副宰相,位極人臣,亦是他仕途的頂峰。
安徽的包孝肅公祠是中國最大的包公祠堂,它位于包河中的小島“香花墩”上,遼闊的水域環(huán)繞,兩岸綠柳垂蔭,夏季荷花飄香,在蔥籠的綠意與淡雅的香氣中,遙想曾與他同朝為官的歐陽修對他的評價:“少有孝行,聞盡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睂嵲谑堑卯斨摗U飞系陌儤闫綄崱傊辈话?、疾惡如仇、愛民如子,加之小說的渲染,成為中國歷史上無人企及的清官,被歷代老百姓奉為神明的“包青天”。盡管小說里的包拯與事實有出入,但在兩者間流轉(zhuǎn)的故事,寄托著庶民階層對歷史長河里翻滾的政治人物們之殷切期望,都是情深意切的切實寫照!
包拯只是人們對政治風尚大愿的一個出口罷了,我在合肥市的包孝肅公祠徘徊流連,久久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