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寧
懸念是劇本創(chuàng)作的技巧之一,是劇作者為引起觀眾對故事、劇情的期待而采用的具有多重意義可能性的故事講述手段。懸念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觀眾的審美期待,讓受眾主動參與到故事劇情的講述中,去猜測故事接下來講述的內容。劇本創(chuàng)作中的懸念具有獨特的機制,懸念的產生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對于信息的扣留,截留信息,使信息結構變得殘缺,具有開放性,從而引發(fā)受眾的疑問,引起受眾更強烈的關注。本文通過探究懸念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事件信息的處理方式,對懸念誕生的機制做出研究,力圖總結出懸念產生的內在邏輯與設置方法。
一、懸念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所謂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主要是指編劇和導演利用觀眾對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前景的關切與期待心理,在劇中設置懸而未決的矛盾現(xiàn)象,從而引起觀眾的關注,并急切期待解決的后果。作為電影大師,希區(qū)柯克在他的電影藝術實踐生涯中大量采用懸念式的故事講述手法,作為懸念電影的開山鼻祖,希區(qū)柯克曾舉例簡要說明什么是懸念。他提出,假如兩人正在交談,也許桌下有一枚炸彈,談話的內容普通無趣,突然一聲,炸彈轟然爆炸,這時爆炸的聲音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但是之前的15分鐘聊天內容是沒有劇情張力的。如果在談話過程中,兩位主人公知道15分鐘后桌子下面的炸彈會爆炸,這時原本普通一般的談話會帶有更多的內涵,觀眾會猜測炸彈會不會炸死兩位主人公,且他們的每一句對白都有了重要的意蘊。在前一種情況中,影片僅僅在炸彈爆炸時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但是在第二例中,炸彈爆炸之前的15分鐘談話都具有了吸引力。
二、劇本中懸念形成的機制
根據(jù)對故事信息中過程與結果的扣留方式,人們可以將懸念的形成機制歸結為以下幾類。
(一)觀眾不知曉事件的結果和過程,猜測結果和過程
在第一種懸念機制中,觀眾與劇中人物對于即將發(fā)生什么、如何發(fā)生以及最終的命運都沒有任何信息,故事被迷霧完全籠罩,只能體驗到危險緊張的情境下主人公的命運變幻莫測,隨時都會面臨不一樣的挑戰(zhàn)和困境。這種懸念機制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神秘感,并且常常運用在恐怖類型的電影中,作為一種營造驚悚情景的敘事技巧。作為觀眾與劇中人物,對于故事接下來發(fā)生的事件以及結果都沒有有效的信息,讓故事的情景產生一種較為自由的敘事方向,同時也意味著危險會隨時降臨,意外會隨時發(fā)生。
例如,在電影《禁閉島》中,整個故事的第一層邏輯中,主人公作為偵探來到一個奇怪的精神病院,這里看到的一切、發(fā)生的一切都不可思議,主人公隨時處于危險的境地之中,不知道接下來發(fā)生的事件以及最終的命運如何,整個故事處于一種完全的神秘中,構成了懸念。
(二)觀眾知曉事件的“可能結果”,猜測過程
希區(qū)柯克在電影故事中大量運用的懸念類型就屬于此種懸念機制。在《后窗》中,希區(qū)柯克用劇中人的角色賦予了觀眾一個上帝的視角,觀眾看到的故事內容比案件中的人物要多,觀眾知道人物將要面臨的遭遇而故事人物渾然不覺,這樣的懸念機制創(chuàng)造出觀眾為故事人物捏一把汗的觀影體驗,是懸念機制中重要的類型。故事過程往往比結果更為重要,觀眾去電影院看電影,為的就是體驗一把驚心動魄、歡喜興奮、感動流淚的心理過程。
這種懸念機制將觀眾置于比人物更高的地位,讓觀眾提前知曉人物可能會遭遇的危險、困境,讓觀看體驗更加具有帶入感。當事人仍蒙在鼓里,一無所知,更無思想、行動上的準備和防范措施。但觀眾已然知曉他所面臨的危險。這樣,觀眾就會為劇中當事人的安全和命運擔心,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的心情,期待他能解除危機,擺脫困境,從危難中脫身,獲得安全。觀眾有一種上帝視角的崇高感。例如,在電視劇《潛伏》中,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余則成的真實身份,但是這恰恰增強了觀眾的心理體驗,從而感受余則成地下工作的驚心動魄、危機四伏。
在此類型的懸念設置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將事件的“可能結果”預先告知觀眾。首先可以通過“結果提前”的方式。從觀眾熱烈期待的最重要的必需場面開場,先提示觀眾將看到的最大高潮可能是什么,先提示觀眾主人公面臨的最大敵人是什么,然后把時間撥到必需場面開始前的一天、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娓娓道來。其次,可以運用同類比較的方式。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在劇本開場時,設置一個和劇本主人公本質上極為相似的同類,把將要發(fā)生在劇本主人公身上的重大危機放在他的身上爆發(fā)出來,并且讓觀眾看到這場危機可怕的結果,如死亡。然后,主人公開始走同樣的道路,以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觀眾的期待情緒。
(三)觀眾知曉事件的過程,猜測結果
最后一種懸念機制則是在故事事件發(fā)展到緊要關頭時,采用戛然而止的方式將結果信息暫時扣留,強行將觀眾對于結果的好奇心置于半空之中,讓觀眾去體會、去猜測、去揣摩。這種懸念機制不宜多用,容易帶來敘事的負擔以及觀眾情感上的反抗。此種類型的懸念機制較為“粗暴”地讓觀眾主動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往往運用在電影的結尾,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猜想讓觀眾去回味。
例如,在電影《盜夢空間》中,主人公費盡周折完成了預定任務,但是回到家中之后,轉起的陀螺究竟有沒有停止,成為最后懸而未決的懸念。這一懸念代表著主人公全部努力的結果,此時電影畫面戛然而止,問題留給了觀眾。同樣,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與派共渡海上漂流歲月的老虎最后頭也沒回地走進了森林,不見蹤影,那么這只孟加拉虎究竟是少年派腦中的構想還是真實存在,也是一個故事當中沒有明確揭示的問題,結果與答案留給了觀眾自己去思考。
三、結語
懸念是故事創(chuàng)作中的常用技法,不僅僅應用于驚悚懸疑類型的故事電影,還作為一種基本的敘事技巧,促使觀眾參與到故事中來。懸念的形成有其內在的機制,離不開對觀眾采取故事信息扣留的手法。
(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