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剛 王義君
摘 要 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的學科,我國高校培養(yǎng)出的法學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并不樂觀。如何提高法學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是各個法學高校都面臨的一個問題。讓教師具備法律實踐能力有助于此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 理論教學 律師實踐 應用型人才
多年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培育的多是理論性法學人才,而不是應用型法學人才。這樣的人才雖然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功底,但是缺乏法律社會實踐經(jīng)驗。因此,在法學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在法學理論方面的學習,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而要培養(yǎng)法學學生具備這兩項能力,是現(xiàn)在法學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我國目前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出現(xiàn)了快速發(fā)展的局面,很多高校相繼開設了法學專業(yè),由此我國出現(xiàn)了大量的法學院系,學法學的學生也隨之大量的增加。在我國高等法學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同時,法學教育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法學教育重理論而輕實踐
法學教育側重于法學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法學知識應用技能的培養(yǎng)。這一問題不僅僅存在于法學教育這一方面,在其他學科的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我國的教育一向是填鴨式的教育。法學教學一般是以課本為主,以老師的講授理論為主,老師對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和分析,側重于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上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師生之間缺少互動,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也是以記憶為主,主要是背法條,背法律的知識點,考核方式也是期末考試閉卷考理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很枯燥,學生對法學的學習也沒有興趣。我國法學教育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的法學教育屬于應試話教育。檢驗一個法學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是否獲得“正果”的標志是國家司法考試。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是每一個學習法學的學生的重要目標。為了通過司法考試,學生在學習時也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自身法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jié)。
1.2本科階段法學教育學術研究性和法律事務性均不高
法學學生在本科階段主要是學習知識、接收知識,到了研究生階段才會去思考法律規(guī)定背后的原理和原則。在本科階段能夠掌握法學的專業(yè)知識即為合格,而在學術研究方面能有真知灼見更是難能可貴。本科學習重在掌握知識的特點決定了本科生在學術研究上很難取得較高的成就。本科階段法學教育不僅學術研究性不高,法律應用事務性也不高。本科階段側重于法學理論的灌輸,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法律知識應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當他們畢業(yè)后,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法律問題時,他們對這些問題往往會束手無策。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學科。如果一個法學學生只懂理論,而沒有法律實踐經(jīng)驗,那么當他遇到法律問題時也很難去解決這些問題。相反,一個法律學生只注重實踐,而缺少法學理論的支撐,這也是不行的。法學本科畢業(yè)生既不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能力,也不具備法律知識應用能力,這一現(xiàn)狀是各個法學高校所存在現(xiàn)實。
1.3教授法學的老師自身理論水平高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
在高校中教授法律課程的老師大多數(shù)是從學校畢業(yè)后就直接任教,沒有從事過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方面的工作,缺乏法律實踐經(jīng)驗。在法學理論方面他們往往有很深的造詣,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法律問題,他們照樣束手無策,需要請教律師等專門從事法律實踐的人。有位律師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讀在職碩士期間向一位法學教授請教一個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這位老教授在講到法學理論時侃侃而談,在問到如何具體操作時,這位老教授就表現(xiàn)的不自信,不知所措。大多數(shù)的法學教師本身缺乏法學的實踐經(jīng)歷,他們成長于象牙塔的書齋之中,對各部門法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缺乏了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許多教師偏愛的是一些晦澀、復雜、有爭議的學術理論,而很少會去思考這種理論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2解決以上存在問題的建議
法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的學科,在法學教育中既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好法學專業(yè)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高的法學知識應用能力,要實現(xiàn)這個要求,首先要求教授學生的老師具備這兩項能力。如此,培養(yǎng)理論教學與律師實踐相結合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就顯現(xiàn)的意義非凡。在我國律師是不允許兼職的,但有一個例外,即在高校中從事法學教育或研究的人員可以兼職律師。2016年9月18日司法部頒布的《律師執(zhí)業(yè)管理辦法》第七條:“申請兼職律師執(zhí)業(yè),除符合本辦法第六條規(guī)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2)經(jīng)所在單位同意。”從該條法律規(guī)定可以看出,律師是不允許兼職的,但是在高等院校教授法學的老師是例外,他們可以從事兼職律師。也可以看出我們國家鼓勵高等院校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老師從事律師實踐活動。在不影響教師的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下,應當鼓勵和支持教授法學的老師從事律師司法實踐工作。只有當教師經(jīng)歷了司法實踐工作,才能夠認識到法律實踐中的問題,體會到法律規(guī)定的內(nèi)涵。只有教師先具備了理論和實踐兩項能力后,才能培養(yǎng)出具備此兩項能力的學生。
3法學理論教育與律師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法學教師的積極作用
3.1有助于法學老師對于教授法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睆臅旧系脕淼闹R或者理論,畢竟都是比較膚淺的。如果想要自己深刻的去體會和理解到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去實踐。作為教授法學的教師,給學生講授法學理論時,首先要求自己對此理論有較高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在律師實踐中,要解決一個法學糾紛,律師首先需要搜集一些證據(jù)來證明一個法律事實,然后篩選和組織正確的法律規(guī)定來解決這個法律問題。在整個法律實踐過程中,通過應用法學理論去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能夠深刻的體會到法律規(guī)定背后的法律原理,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在增加了自身的社會經(jīng)驗的同時,能夠提高自身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3.2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法學的興趣
在目前的絕大多數(shù)高校的法學教學中,由于法學教師缺乏法學實踐經(jīng)驗,在課堂上基本上以講授法學理論為主,偶爾會穿插一些書本上的案例,并且這些案例很多是理想中的法學案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會顯得較被動,在課堂上也難以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法學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很深的學科,面對眾多的法律規(guī)定,學生的學習當然會顯得枯燥無比。如果在法學教學中,教授法學理論的老師具有豐富的律師實踐經(jīng)驗,那么在教授法學理論的同時,老師會巧妙結合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案例來講解這些法學理論,學生往往會表現(xiàn)出很高的興趣。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其他學科的老師也反應相同的問題,在單純的講授理論時,學生往往無精打采,一旦老師提到社會中實際發(fā)生的事情,學生就會提起十分的精神來關注。我認為,在高等院校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是因為學生缺乏社會經(jīng)驗,對社會經(jīng)驗有著強烈的向往。
3.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
有著豐富司法實踐經(jīng)驗的老師在教授學生法學理論的同時,也會將其在司法實踐中總結的經(jīng)驗和教訓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老師講的基本上是生活中親身經(jīng)歷的案例,特別是自己遇到過的一些比較特殊的案例。這些發(fā)生在身邊的案例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讓學生學習在處理這些案件的過程以及提醒學生在處理案件中所要注意的各項細節(jié),增加學生處理法律問題的經(jīng)驗。在案例中結合所學的法律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活躍了課堂氣氛的同時,讓學生掌握了法律應用的程序和一些技巧,提高學生應用法律的經(jīng)驗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