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本身是個很有趣的學習過程,合理運用生活中的元素來教學,課堂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氣氛熱烈,而單純地使用教材,課堂明顯是死氣沉沉。這讓我深刻地領悟到,要使信息技術課上得有趣且高效,對素材合理有效的處理很有必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素材;趣味;科學;實用;策略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p>
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本身是個很有趣的學習過程,學生很期待的就是每周的一堂信息技術課,但是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只使用教科書中的素材,再有趣的學習也會變得枯燥乏味。因為教學素材是一切教學的平臺,沒有教學素材,一節(jié)課就等于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沒有好的教學素材,更是“索然無味”?。?/p>
縱觀我們教材中的素材,往往受一定因素的制約,上課時直接采用未必符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素材,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能力得到提升。雖然我教書時間不長,只有三年從教經(jīng)驗,但是每堂課上課前我都會認真?zhèn)湔n,認真思考如何在導入的時候抓住學生的眼球和大腦,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既有趣又學到了知識,也聽了很多有多年經(jīng)驗的老師的公開課,我發(fā)現(xiàn)相同內容的課,如果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素材,合理運用生活中的元素來教學,課堂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氣氛熱烈,而單純地使用教材,課堂明顯是死氣沉沉。這讓我深刻地領悟到,要使信息技術課上得有趣且高效,對素材合理有效的處理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對教學素材進行有效的處理呢?
一、 選用的教學素材應當具備的特點
(一) 趣味性
美國現(xiàn)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當然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能夠激發(fā)出學生的趣味性,探究出學生的愛好,努力從他們的愛好興趣點出發(fā),選擇有趣味性的教學素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三年級的第五章《有趣的幾何圖形》一課中:
用學生熟悉的哆啦A夢作為模型,學生可以先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哆啦A夢,如:我班一個孩子畫的是怒氣沖沖的哆啦A夢,有的孩子就說不好看,還是喜歡開開心心的哆啦A夢,那他們就開始討論怎么畫出開心的樣子呢?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引出如何利用曲線畫微笑和傷心的表情。從而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獲得知識。
(二) 科學性
教學素材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必要前提。因此,選取的素材一定是嚴謹?shù)?、有實用性的、可操作的。教師為確保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教學素材有實用性,必須事先對選取的內容進行認真的篩選,拋棄那些學生有可能對知識點產(chǎn)生誤解的或者社會上存在爭議的素材。例如:在三年級課程第七章《信息與信息技術》一課中,信息的特征有載體依附性、可傳遞性、時效性、價值性等等,老師選取素材:今天的天氣預報可以指導我們增減衣物、是否帶雨具,體現(xiàn)了信息的什么特征?有的學生可能將注意力集中到“今天”,回答是“時效性”,而有的學生則將注意力集中到“指導我們增減衣物、是否帶雨具”,回答是“價值性”,他們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本身這種知識點小學生就容易混淆,所以老師應當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因此應當將例子改為“天氣預報可以指導我們增減衣物、是否帶雨具”,這樣學生就不會理解為兩種答案,避免了對知識點的誤解。
(三) 實用性
信息技術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應當結合班級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做到學以致用。所以,作為教師,應當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點,選擇與他們的實際學習環(huán)境緊密相關的素材,使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遇到的種種難題。例如:六年級課程《制作報刊內容》學習“文本框”這一知識點中,教科書中的素材選用的是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而六年級的學生對這首詩很陌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將注意力轉移到這首詩中,因此在備課時,我選用了六年級剛學的詩——于謙的《石灰吟》,這樣的教學素材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可以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點的基礎上又復習了語文知識。
二、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素材選擇的策略
(一) 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替換素材
教學實際情況指學生學習中的基本情況,包括其已有的學習習慣、知識、生理、心理規(guī)律等等,教師要因材施教,因此,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前,應當清楚了解教學實際情況,根據(jù)他們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替換出教材中不適合的知識素材。
(二) 以目標為中心,調整并加工教材中的素材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學的新課程目標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它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重點和終點,支配者整個教學過程。那么教師所選取的素材就要為教學目標服務,最大限度地將新課程目標與素材有機結合在一起,以目標為中心,服務學生。
(三) 與學其他科結合,補充并整合教材中的素材
由于信息技術發(fā)展之迅速,教師們已經(jīng)將信息技術作為教輔工具使用,那么同樣的信息技術課也要在課堂中融進其他學科知識,例如通過引用語文、數(shù)學、音樂等學科學習,以此在拉近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距離的同時,既學習了電腦知識,也復習了其他學科知識點,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該怎么做呢?就應該與其他學科老師多接觸,熟悉他們教的科目,一起研究發(fā)現(xiàn)本課程與其他所教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點,挖取學生感興趣的事例,為本科目補充有意義的素材??傊畔⒓夹g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效率及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三、 結束語
優(yōu)秀的教學素材應用于信息技術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了更開放的學科環(huán)境,引領學生生動體驗信息技術的美,體會學習的快樂和幸福。當然,我們在實際應用時也要注意“因課而異、因生而異”,不可為了教學而生拉硬扯。淹沒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本色和底色就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程鵬.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學科整合的研究[J].新課程:教師,2010(05).
[2]方勇.多種教學方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使用[J].文理導航:下旬,2012(02).(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中興小學)
[3]李培軍.教學素材的選擇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02).
作者簡介:
許諾,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