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毫
【摘 要】目的:分析并探究運動療法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的60例研究對象均選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腦癱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干預措施,而觀察組采取運動療法,對比探討兩組患兒的干預療效。結果:觀察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比對照組要高,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治療前,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而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成效為96.67%,明顯比對照組的80.00%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小兒腦癱康復過程中實施運動療法,可有效加快患兒的身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具有顯著的治療成效,符合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值得進一步推廣和采納。
【關鍵詞】小兒腦癱;運動療法;應用價值;日常生活;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230-01
嬰兒在出生之前、出生時以及更早時間段,因為運動的腦部組織受到壓迫或損傷,致使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發(fā)生,使其肌肉缺失協(xié)調能力,導致身體的運動和體位受到限制,將其稱之為小兒腦癱[1]。該病癥主要呈現(xiàn)出中樞神經(jīng)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等臨床癥狀,而且會經(jīng)常伴有智能落后、行為異常、驚厥發(fā)作、感覺障礙以及其他癥狀等狀況。小兒腦癱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胎稟不足導致的,再加上病后調護或者后天失養(yǎng)等原因等導致其陰陽失調[2-3]。為此,本文研究針對運動療法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和探討?,F(xiàn)將詳細探究內容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本次的60例研究對象均選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腦癱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對照組男性和女性患兒分別為15:15,年齡最小為3個月,最大為4歲,年齡均值為(1.54±0.25)歲;而觀察組男性和女性患兒分別為14:16,年齡最小為2個月,最大為5歲,年齡均值為(1.75±0.43)歲。全部患兒家屬均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知情;與本次研究同醫(yī)學倫理學內的規(guī)定相符,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將患有傳染性疾病患兒、合并嚴重肝腎器官疾病者以及無法全程參與本課題研究者排除。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在基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性,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療法,主要包含藥物治療以及中醫(yī)推拿療法療法等;而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實施運動療法,詳細內容如下:經(jīng)過特殊的運動方式對小兒腦癱進行治療,還可適當?shù)膶嵤┓瓷浠顒樱诖碳ば浩つw和機體下,可對異?;顒舆M行抑制,有助于小兒正?;顒?。針對存在高危因素或有窒息狀況存在的小兒而言,必須予以高度關注,提高重視程度,經(jīng)過七項姿勢反射方式,對患兒進行全面的檢測和訓練,使得小兒反射性腹部爬行,還能夠適當?shù)倪M行反射性翻身運動。對運動的控制點進行把控,逐漸調整自律姿勢,對本體感受器進行刺激,還要對關鍵點的姿勢進行調整。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需要對患兒的四肢承受能力進行提高,保證下肢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使得小兒進行主動運動,不在實施被動運動,進而加以鞏固。確保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不可在患兒接受的范圍之外。在具體訓練過程中,要實施一對一的方式,確保具體訓練成效,該過程中,需要有關人員積極、耐心引導,將運動量控制在每天2次范圍內,而且每次要主要訓練時間在40-60分鐘之間。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兩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應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價表,對小兒腦癱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總分數(shù)為100分,分數(shù)在76-100分之間則表示輕度障礙;在50分-75分之間則表示中度障礙;在0-49分之間則表示重度障礙。
1.3.2 觀察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應用運動功能評定表,對小兒腦癱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運動功能恢復越好,記錄其詳細數(shù)據(jù)信息。
1.3.3 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成效,將結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當小兒腦癱患兒體征和臨床癥狀明顯消失,且運動能力基本恢復正常狀態(tài)時則表示顯效;腦癱患兒的體征和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運動功能等有所緩解則表示有效;患兒的體征以及癥狀等無變化,運動能力等無改變,甚至加劇病情則表示無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總治療成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整理本次研究結果。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用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x2檢驗。組間差異經(jīng)P值判斷,P 2 結果 2.1 觀察兩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 觀察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比對照組要高,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而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觀察兩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x±s,分) 2.3 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成效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成效為96.67%,明顯比對照組的80.00%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就目前而言,我國小兒腦癱疾病十分常見,其具有十分復雜的病理機制,通常認為該疾病和出生窒息、宮內缺氧以及早產等因素等有著直接聯(lián)系[4]。臨床一般對患兒采取藥物治療方式,經(jīng)過對神經(jīng)功能和腦損傷的進展進行改善,為治療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礎。通常而言,0-3歲作為小兒大腦發(fā)育的重要且旺盛時期,而且腦組織的發(fā)育最快的時期就是半年內的嬰兒,在該時期,患兒的腦損傷正處于期初時期,其可塑性十分強大,予以腦癱患兒早期的治療和干預,可有效提升患兒的神經(jīng)再構力,確保取得最佳的治療成效,腦癱患兒在早期會呈現(xiàn)出一系列臨床癥狀,其中無法入睡、全身抖動以及經(jīng)常哭鬧等精神癥狀最為常見[5]。在喂養(yǎng)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因為小兒在進食過程中經(jīng)常存在吞咽不協(xié)調的狀況,而且體重增長十分緩慢等,而且在護理干預過程中,患兒穿衣比較困難,洗澡過程中,患兒的背部以弓字形呈現(xiàn)等,另外在運動功能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主要包含肌張力異常、運動發(fā)育落后以及姿勢異常等,患兒的行為能力落后,主動運動能力不斷減少,肌張力則隨之降低,導致肌張力不協(xié)調等癥狀呈現(xiàn),患兒處于偏癱、四肢強直等姿勢。腦癱患兒的病情不斷增加,使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給患兒家庭帶來重大壓力,并增加患兒的經(jīng)濟負擔。運動療法經(jīng)過對患兒的皮膚和本體進行刺激,減少其異?;顒樱笇Щ純翰粩噙M行反射性腹部爬行,提升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患兒正常活動。 經(jīng)本課題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比對照組要高,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運動療法可有效改善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高于常規(guī)療法,值得不斷推廣使用。另外,治療前,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而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說明,運動療法的治療成效十分顯著,相比常規(guī)療法,更加凸顯其應用價值,有效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改善預后,提升生活質量。而且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成效為96.67%,明顯比對照組的80.00%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示,運動療法的應用價值和治療成效明顯高于常規(guī)療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障礙狀況,符合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具有兩哈的應用和發(fā)展前景。本課題研究結果和曹玉芬[6]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更具可信度。 綜上而言,在小兒腦癱康復過程中實施運動療法,可有效加快患兒的身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具有顯著的治療成效,符合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值得進一步推廣和采納。 參考文獻 [1] 齊許紅, 韓晶晶, 劉婷. 小兒腦癱護理中康復訓練和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6, 1(1):49-50. [2] 宋軍利, 陳迪, 宋國. 現(xiàn)代康復訓練結合中醫(yī)針刺治療小兒腦癱臨床觀察[J].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 18(5):28-31. [3] 劉立席, 謝安樹. 針灸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流涎癥24例[J]. 西部中醫(yī)藥, 2015, 28(10):109-111. [4] 朱海濤. 淺析運動療法在糖尿病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6, 14(12):136-137. [5] 涂博, 張紅梅, 宋高飛. 小腦頂核電刺激聯(lián)合系統(tǒng)康復鍛煉治療小兒腦癱的臨床效果分析[J]. 安徽醫(yī)藥, 2016, 20(4):754-755. [6] 曹玉芬. 運動療法在小兒腦癱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6, 3(2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