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胡東霞
本刊記者:楊院長好!謝謝您接受我的采訪。在調整改革后,重建重構重塑的軍事科學院(以下簡稱“新軍科”)迄今已成立1周年了,習主席親臨新軍科視察指導的情景,始終縈繞在新軍科人的腦海里,成為強軍興研的強大動力;習主席提出的“堅持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緊密結合”的思想,是新軍科黨委“一班人”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的工作指針,也是全體新軍科人在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改革強軍的新征程上篳路藍縷、奮力創(chuàng)新的努力方向。為什么理技融合在強軍興軍的新時代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作用?理技融合對軍事科研事業(yè)具有什么樣的特殊意義?這是科研人員十分關注的問題。請院長您談談這一問題。
楊學軍:“堅持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緊密結合”,即理技融合,這是習主席對新軍科的訓詞指示要求。2018年5月16日,習主席視察我院時又一次強調了理技融合。我認為,只有堅持理技融合理念,才能出特色、創(chuàng)一流。理技融合是習主席的指示要求,也是新軍科建院的核心理念,更是新軍科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個人認為,創(chuàng)一流首先要創(chuàng)特色,這個道理和魯迅先生所說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是相通的。新軍科未來能打造的特色是什么呢?理所當然是理技融合,也必須是理技融合。
第一,通過此輪改革,軍事科學院已經實現了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兩支研究隊伍的“大會師”,這既不是我軍傳統(tǒng)軍事科研體制的再版,更不是國外軍事科研機構的翻版,這已經為我們打造理技融合特色奠定了隊伍基礎。新軍科要實現跨越式發(fā)展,必須基于這一基礎,用好這兩支隊伍。
第二,放眼未來,軍事科學院要立足于軍內、國內科研機構強隊之中,躋身于世界科研機構強手之林,實現中央軍委賦予的“拳頭”“龍頭”“航母”定位,也要靠理技融合。不靠這一“法寶”是不行的。在國內,比自然科學技術,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在全球,比自然科學技術,有IBM、谷歌、DARPA等;比軍事理論,有美國陸軍戰(zhàn)爭學院、新美國安全中心、俄羅斯軍事科學院等??梢哉f,從國內到全球,若單比軍事理論或軍事科技,我們與這些強手相較,既不占有隊伍的優(yōu)勢,也不占有條件的優(yōu)勢。但要是比理技融合,鮮有哪家單位有像我們這么好的隊伍基礎,鮮有哪家單位是靠這一特色立足的。
第三,軍事科學院為實現強軍目標作貢獻,也要靠理技融合。習主席強調指出,要“高度關注科學技術對戰(zhàn)爭的影響,搞清現代戰(zhàn)爭的制勝機理”。這就是說,制勝強敵對手、打贏未來戰(zhàn)爭,無論是軍事戰(zhàn)略還是聯(lián)合作戰(zhàn)乃至部隊建設的實踐,都必須實現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的緊密結合。我們要履行好“姓軍為戰(zhàn)”的使命任務,關鍵是要把握好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創(chuàng)新的融合點、聚合點,從整體上把握規(guī)律、揭示機理,以理論之“矢”射戰(zhàn)爭之“的”,從技術原理探究制勝機理,把軍事理論創(chuàng)新和軍事科技創(chuàng)新統(tǒng)一到研究軍事、研究戰(zhàn)爭、研究打仗、研究打贏上來。
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理技融合創(chuàng)新之路。只有彰顯理技融合的時代特色,打造理技融合的精品力作,“拳頭”“龍頭”“航母”才不會落空,世界一流才有希望,為強軍目標作貢獻才會落地。
本刊記者:經過這輪國防和軍隊改革,應當說軍事科研領域在體制機制和政策等諸方面已為理技融合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楊院長,能否請您談談理技融合還存在著哪些差距和不足?
楊學軍:習主席反復強調,要強化問題意識。瞄準世界一流目標,打造理技融合特色,我們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融合起點不夠高。融合的底子薄、基礎弱,尚處在初嘗、初試階段。當前,理技融合大多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口號上;力量編到一起了、物理上的混合有了,但化學上的反應還未開始;規(guī)劃中融合方向有了,但這還僅僅是紙上的藍圖,如何把藍圖變?yōu)楝F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融合氛圍不夠濃。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特點和規(guī)律,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習慣和文化,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專業(yè)和能力。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兩大領域長期分置分研,在思維上、理念上、文化上還存在著“排異”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有的部門還摻雜了一些利益糾葛因素。
三是融合積淀不夠厚。理技融合是軍事科研全新的理念,根本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以參照?,F在,尚存在“還是技術搭臺、技術唱戲,理論還在看臺、根本還沒入戲”,或“還是理論‘三更燈火五更雞’,科技還在‘風景這邊獨好’”等問題。
四是融合機制不夠暢。有同志反映,經過此輪改革,科研管理體制的行政化色彩大大削弱,但實際運行中還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壘。縱向上因過多的管理層級而制約了融合效果,橫向上的融合也不順暢,自我封閉、部門利益、學術圈子導致的科研“孤島”現象依然存在。
五是融合人才不夠多。既有理論研究能力又有部隊實踐經驗這方面的融合人才,還較為匱乏。當前,亟須加強培養(yǎng)理技融合的名家大師,尤其在軍事科技領域,應精心培塑能跨2~3個學科的人才;在軍事理論領域,必須錘煉一大批既懂軍事戰(zhàn)略又懂作戰(zhàn)的專家學者。
本刊記者:楊院長,您談了理技融合的現狀,也查清了“短板”和“弱項”,今后應如何把握理技融合的內涵,理清思路、破解難題呢?
楊學軍:破解理技融合難題,基礎是弄清理技融合的內涵。我覺得,最簡明的答案就是: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兩大學科群交叉融合的創(chuàng)新研究。之所以說理技融合是難題,難就難在跨學科群的交叉創(chuàng)新上,難就難在新軍科還有不小差距上,難就難在軍內、國內甚至全球還沒可以借鑒的模式上。我們感到,推進理技融合雖然很難,但并不是沒有辦法,關鍵是把科學方法與實干精神結合起來,強化問題意識,通過一點一滴的扎實工作,切實做好理技融合這篇大文章。那么,怎么破解理技融合難題呢?對新軍科來說,我的初步考慮是厘清“三個關系”,探索“三種途徑”:
破解理技融合難題,需厘清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快與慢”的關系。信息化、智能化科技革命有一種現象,被凱文·凱利稱為“龜式革命”現象——即每天似乎看不到變化,但實際上每天都在變化,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后回頭一看,是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信息化時代乃至未來的智能化時代,推動理技融合是否也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即似慢實快,小步快跑,積“龜”步成千里。這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我們的理技融合,要把握好推進的節(jié)奏,像打鐵一樣掌控“融”的火候。對看準了的、條件成熟的,就要立即推進、緊前展開;對一時看不準、條件不具備的,可以邊試邊融,摸著石頭過河。
二是處理好“主與次”的關系。從任務使命看,新軍科的各研究院(中心)要搞清理技融合的“主與次”定位;從單位內部結構看,要按照單位性質和任務特點確定理技力量配比,找到“黃金分割點”,屬軍事理論性質的研究單位,主要是補“技”支撐“理”,屬軍事科技性質的研究單位,主要是補“理”引領“技”;從團隊的人員比例看,既要有一批理技兼通的復合人才,又要有戰(zhàn)略性科學家和科技素養(yǎng)高的戰(zhàn)略家。
三是處理好“形與神”的關系。融理融技,形在融編,貴在融心。要區(qū)分單位性質、任務性質,以“形融”為手段,以“神融”為目的,實事求是搞理技融合,不能為融而融“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上的、華而不實的融合。要在融合中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在融合中碰撞思想、激發(fā)靈感,在融合中探索方法、積累經驗,逐步把經驗凝練為規(guī)律,把規(guī)律固化為規(guī)定,把規(guī)定上升為政策,進而培育積淀為融合習慣、融合文化。
推進理技融合創(chuàng)新,應探索三種途徑。一是以任務倒逼促融。老子《道德經》講,“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理技融合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有意識地在完成當前現實任務中開局起步。要通過任務牽引的方式,讓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融合攻關,先干起來、試起來、闖起來,這是新軍科起步階段最現實的需要。
二是以知識驅動促融。我們經常講,“21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而知識爆炸的主要推手是學科的交叉融合?,F代軍事科學知識體系的發(fā)展,本質上也是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交叉融合的結果。當前,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是機器學習,機器學會做工,就是工業(yè)智能,機器學會做家務,就是服務智能,機器只有學會戰(zhàn)爭,才能稱為軍事智能。從知識角度看,這些都是典型的理技融合科研方向。
三是以打贏牽引促融。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因素增多。和強敵過招,無論是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還是智能化戰(zhàn)爭,都要實打實地勝敵一籌,都需要更加注重理技融合。
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中講,“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歸納起來看,這“3種促融”既是理技融合理念的不同境界,也是理技融合層面的漸次躍升。任務倒逼促融,總體來說,是一種被動式的,是融合之始,是現實抓手,我們新軍科當前應從這一方式做起;知識驅動促融,是一種主動式的,是融合之力,是內生動能,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漸從理技融合的“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打贏牽引促融,可以說是一種引領式的,是融合之的,是目標指向,更是我們新軍科建設高水平科研機構的不懈追求。
本刊記者:楊院長,請您談談通過哪些具體的規(guī)劃和措施,才能持續(xù)不斷地推動理技融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楊學軍:啟動“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緊密結合計劃”這項工作,目的就是以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未來、創(chuàng)造未來、贏得未來。目前,就是要凝聚共識,把推動理技融合創(chuàng)新作為戰(zhàn)略抓手,真正立起來、落下去。這一創(chuàng)新計劃主要由幾大要素組成:
一是發(fā)展思路。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以設計未來戰(zhàn)爭、打造對強敵非對稱技術優(yōu)勢為核心追求,以凝練重點科研方向、提升重要科研能力、實施重大科研工程為基本著力點,優(yōu)化科研布局,重塑科研體系,改革科研管理,煥發(fā)科研創(chuàng)新活力,推動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緊密結合、自主創(chuàng)新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相互促進,努力搶占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創(chuàng)新制高點。
二是科研總體布局。就是構建以重點科研方向為引領、以重要科研能力為支撐、以重大科研工程為推動的“三重”科研總體布局。統(tǒng)籌軍事理論與軍事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統(tǒng)籌基礎研究與前沿研究協(xié)調推進,統(tǒng)籌科研方向、科研能力和科研條件、科研工程建設,形成體系化布局、全維度設計、工程化實施的軍事科研嶄新態(tài)勢。
三是重點科研方向。基本著眼就是不局限于現有的研究院(中心)及下設的研究所、研究室的組織架構布局,而是站在軍隊建設和備戰(zhàn)打仗的高度,站在軍事科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高度,把握新軍科未來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四是重要科研能力與保障條件。要實現確定的科研方向、達到預期目標,必須有相應的科研能力和條件支撐。要遵循大科學時代科研組織管理的基本規(guī)律,按照“聚焦大任務、打造大團隊、搭建大平臺、開展大協(xié)作、形成大保障”的總體思路,著力破解長期制約軍事科研創(chuàng)新的人才隊伍、制度機制、環(huán)境條件等老大難問題,統(tǒng)籌推進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科研實驗環(huán)境、科研管理改革、科研保障與營區(qū)建設等重要科研能力建設。
五是重大科研工程與組織實施。主要是圍繞重點科研方向,聚力實現重大創(chuàng)新突破和推出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堅持作戰(zhàn)需求和科技驅動雙牽引,堅持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雙創(chuàng)新,大體量長周期全鏈條體系設計,跨領域跨學科跨軍地整合資源,推進實施重大軍事科研工程。
工作靠抓,事業(yè)靠干。規(guī)劃制定好以后,關鍵在于落實。要一張藍圖干到底,有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勁;要勇于克服困難、知難而上,有誓將夢想變成真的韌勁;要關鍵少數帶頭,有言必行、行必果、帶頭干的實勁。
理技融合既慢不得,更等不起?!巴┗ㄈf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蔽覀円呀浾驹诹诵聲r代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強軍興研的嶄新征程。我們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忠實踐行習主席訓詞,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勇于改革進取,善于開拓創(chuàng)新,樂于苦干實干,奮力攀登新時代軍事科研事業(yè)高峰,為建設高水平軍事科研機構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