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初任教師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面臨的問題很多。多元化的教師需求對教師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督促學校對教師培訓模式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嘗試先進的培訓模式,并使先進的模式本土化、常態(tài)化是校本培訓不斷探索和實踐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初任教師不適性差異表現原因分析一、初任教師不適性的個性方面問題
1.成長地區(qū)和任職地區(qū)的文化差異。新教師成長地區(qū)和任職地區(qū)如果在地域上差別很大,那么兩者在文化上就會有比較大的差別。文化差異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先,兩者語言就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導致新教師不僅與領導同事家長交流方面存在障礙,并且在課堂上也容易發(fā)生誤會。其次。兩者的日常生活不同,教師講的事例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或者教師所講的內容不能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不能最大化的完成教學任務。再次,兩者的飲食文化如果差異較大。新教師無法適應任職地區(qū)的飲食,那新教師很難保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教學任務中。
2.新教師不是從事本專業(yè)的課程教學。新教師不是從事本專業(yè)的課程教學,沒有相關專業(yè)的知識積累,不了解所教課程的知識體系以及學理,在教學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實施課堂教學中就不會得心應手。新教師要自己在業(yè)余時間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知識,還要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便于在教學中深入淺出,才能將問題向學生闡述清楚。
3.學校所處環(huán)境不好。處于鬧市之中,教師沒有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備課或者授課,教學效果恐受影響。學校環(huán)境當然還包括人文環(huán)境,學校的人文環(huán)境如果良好,大家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對新教師照顧有加并且大家協作精神良好,對新教師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學校的人文環(huán)境較差,學校的雜事都安排給新教師,并且各位老師“各自為政”,人文關懷欠缺,新教師對適應新環(huán)境就比較困難。
二、初任教師不適性差異原因
1.教師自身原因。首先,性格在新教師能否很快融入新環(huán)境,適應自己的新崗位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新教師性格比較樂觀開朗,善于與人交流,一些問題或許就不會出現。其次,教師的能力不同,也是造成新教師不適性差異的重要原因。新教師或許在以往的經驗或者是學校生活中學習到應該如何與學生打交道,學習到一定的管理經驗,這樣就不會出現其他沒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管理方面的困惑,出現教師不適性的差異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三,新教師入職后的勤奮程度不同也會導致不適性的差異。勤奮的新教師可能會多去聽老教師的課,從課堂上學習處理教材,講授知識的經驗、學習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減少自己授課過程中的困惑。讀自己相關專業(yè)的書籍,學習教育知識、心理學知識,并且學以致用,這勢必會降低新入職的不適性。
2.教師任職學校所在地域的問題。第一,學校所在地區(qū)的差別,教育資源分配并不公平,教學設施如果過于簡陋,無疑會增加新教師施教的難度,而擁有良好教學條件的教師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第二,學校所在地區(qū)不同,家長的思想觀念也不同,和教師的配合程度也不同。一名教師所帶的學生太多,并且學生的程度有很大的區(qū)別,尤其是給新教師以極大的壓力。這就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而在偏遠的農村地區(qū),家長或許還未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在這方面教師可能會比較難適應自己的崗位。第三,如果校區(qū)過于偏遠,基本的網絡設備達不到的話,新教師無法獲得新穎的教學方法以及所任學科的學科前沿信息。
3.新教師任職學校的差別。不同的學校,管理制度也不同,在合理恰當的管理制度下,教師可以正常的進行授課,至少不受干擾,如果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合理,容易導致教師不能正常的授課,增加新教師適應崗位的難度。如果學校有專門的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新崗位的制度,如集體備課、聽課等,新教師就比較好的適應新的崗位,同其他沒有此制度的學校教師形成差異。
不同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設施也不同,教學硬件及軟件也不盡相同,所提供的各種機會或者說是挑戰(zhàn)也不同,提供的各種培訓課程、報告、學習機會也不同。如果學校提供的條件與新教師的期望不謀而合,新教師正好能運用學校提供的條件施展自己的教學手段,能很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新教師的能力得到發(fā)揮,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不適性可能會小些。但是如果學校提供的條件不是新教師所期望,或者說新教師所需要的教學手段沒有得到滿足,不符合他的教學計劃,那么新教師可能在這方面出現不適性。
盡快了解掌握中小學教育教學規(guī)律,適應教育教學崗位工作,增強教育教學技能,使之成為懂規(guī)范、能教學的合格教師。而解決這一問題的主陣地就是學校自身,校本培訓就成為新任職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我們在結合本校教育資源基礎上,以集中培訓和校本分散培訓相結合、傳統(tǒng)學習與網絡學習相結合、定期培訓與長期跟蹤指導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對幾種不同的培訓模式進行了嘗試和實踐,并取得良好效果。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集中培訓效果。在集中培訓期間使用“微格教室評估系統(tǒng)”進行教學,充分發(fā)揮微格教室集聲光電于一身,聚音、字、像于一體的特點,使新教師教學過程實現課堂微型化,技能動作規(guī)范化,記錄過程聲像化,觀摩評價及時化。
(2)多元化校本培訓模式,增強分散研修實效。校本培訓是促進新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為主要目標,學校根據每位新教師的工作特長,設計出青年教師個人的發(fā)展目標,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為新教師鋪墊成功之路,增強新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專業(yè)引領是校本培訓的主要實現形式,學校采用多種方式進行:一是“借船出海”。根據本校實際,選送新教師參加高層培訓。二是“臨床指導”。在校本培訓中,邀請專家親臨教育教學現場幫助解決問題,給予指導。主要環(huán)節(jié)是“聽—診—改”。各單位發(fā)揮身邊優(yōu)勢教育教學資源的作用,進行校際名師的交流,同時邀請?zhí)丶壗處?、教研人員、專家學者對課堂教學和教師行為給予診斷和指導。充分發(fā)揮校長、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采取跟蹤指導的方式,對發(fā)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和整改。三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采取人人準備,集體商議,擇優(yōu)保留的辦法。重視課后指導交流,交流后新教師要親自填寫課堂教學成長記錄,上課體會、聽課評價、作課反思。四是競賽提高。對于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能、知識或理念,要采取先學習后競賽的方法促進新教師自主學習和專業(yè)發(fā)展,達到專業(yè)強化提高的目的。
師徒幫帶是增強校本培訓實效性的重要載體。學校把骨干教師與新教師這種“一幫一”“一帶一”活動作為加速新教師成長的法寶。開展好師徒“1+1”課例引領活動(老教師上一節(jié)觀摩課,新教師上一節(jié)提高課,然后相互評課)。師徒幫帶有職業(yè)情感的傳授、有備課的精心輔導、有課堂的虛心學習、有學后的模仿練習、有學期的匯報交流等方面。這樣新教師從模仿骨干教師表層行為、技能中領悟深層理念,從模仿骨干教師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他們的教學思維,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自學自悟是校本培訓的手段也是目的。校本培訓就是要增強自主學習意識,促進知識和技能的專業(yè)提升。通過校本培訓,使新教師學會發(fā)現問題、篩選問題、采集信息、處理信息、形成報告等一系列教學科研的一般方法,形成反思的工作習慣。
通過校本培訓,使新教師了解當前教育發(fā)展形勢,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新課程理念,進一步鞏固專業(yè)思想,熟悉課堂教學常規(guī)及常見教學策略,掌握班級與學生管理的基本方法,快速實現角色轉變。